长乐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千古一后胡充华杨佩彰
TUhjnbcbe - 2023/5/8 22:52:00
哪家医院能够治好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910787.html

千古一后胡充华

杨佩彰

北魏是拓跋鲜卑人的帝国。鲜卑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林地民族,种族繁杂,其中有一支部落叫做拓跋部。

公元年,北方大漠狂风起兮,黄沙漫漫,四野茫茫,日色昏暗。代国遗腹王子拓跋珪走马草原,横戈塞上,建立了鲜卑魏国,改元登国元年,从此揭开了北朝大幕。

到了太武帝拓跋焘的时候,他一举结束了自三国、西晋之后四分五裂、战火纷飞的局面,以大鱼吃小鱼之势成功地化解了到处占地为王的群豪并列时代。

公元年,孝文帝拓跋宏即位。他清楚自己的鲜卑族不过是一个少数民族,要能长久稳定,和汉人联姻是最好的方式。所以他下令改革,学习汉人的语言、穿着、打扮、生活方式等等,就连鲜卑的姓氏也全部改成了汉族的单姓,把他自己的姓氏“拓跋”改成“元”了,所以人们就把北魏叫做元魏了。

可后来,孝文帝驾崩,这种改革就随之终止了。

因为继位的宣武帝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他能力平平,毫无魄力,手下文武百官贪污腐化,下面的州府县衙官官相护,尔虞我诈,层层剥削。最后,老百姓遭殃了。

遭了殃的老百姓怨声载道,只等有一个英明人物站出来救民于水火。哪怕是个女人,也算是皇天佑民了。

等到孝明帝时,人们终于等出了一个人,这个人确实是个女人,一个让所有史者为之动容的女人——胡充华。

胡充华从出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她的不平凡的人生。为何这么说呢?这就有点话长了……

天降异象

北魏太和年间,有一天,位于安定郡临泾县(今镇原)西北方的一个小山湾---胡家湾里,发生了一件灵异的事情。这天深夜,一孔古老而整齐的土窑洞里,透出一股昏黄的油灯光亮。这时,一声婴儿出生的啼哭声从窑洞里传了出来,宁静的山湾顿时鸡鸣狗吠起来。随之,一股红光照亮了黑魆魆的窑洞,馥郁的香味沁人心脾。外面的院子里,也红云飘绕,红光笼罩,隐隐约约传来凤凰的鸣叫声。一家人被这奇异的景象惊呆了,身强力壮的胡国珍,禁不住初为人父的喜悦,搓着双手不知说什么才好。妻子皇甫氏细一瞧婴儿,见是女孩,但还是禁不住心中的欢喜,疼痛也好像忘记了。

这到底怎么回事呢?翌日天一亮,胡国珍就怀里揣了一块干粮,翻山越岭,急匆匆地赶往蒲河岸边的赵村,找当时很有名气的术士赵胡,想问个明白。赵胡听了,掐指一算,盯着胡国珍看了半天,忽然双手一拍,惊讶地说:“哎呀,吉兆,吉兆!小伙子,你的女儿有大贵之表呐,方为天地母,生天地主。”胡国珍也是个知《四书》、识《周易》的读书人,听到此话,不免暗暗吃惊,心想:“天哪,我家怎么会生出这么大贵的女儿呢?”便将信将疑,也不敢声张,就悄悄将此话压在了心底。

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越来越出落的水灵灵的,真像个仙女一样,胡国珍打心眼里高兴,就给她起名“仙真”。仙真聪慧伶俐,善解人意,村里的人都喜欢的不得了,闲暇时都爱和她逗着玩。她的姑妈胡氏在洛阳的白马寺里当尼姑,年头节下也回到老家省亲。她看到仙真长得这般聪明伶俐,便抽空教她辞赋音律,琴棋书画。不料她天性通灵,教什么会什么。姑妈大喜,便对国珍说:

“哥哥,我看侄女这般聪敏,要是困在这个山湾里,就憋屈她了。以后一定要把她带出去,让她见见大天地。说不定山沟沟飞出个金凤凰呢!”

国珍说:

“妹妹以后要是不嫌弃你侄女,就带她出去吧,让她见见世面也好。”

转眼到了太和十五年(年),胡仙真被姑妈带到了洛阳,暂住在白马寺里。闲来无事,仙真就跟着姑妈等众尼姑学习佛经,潜心钻研佛理。她妙通文墨,悟性极好,虽然学的时间不长,但对佛经大义了然于胸,古经圣典一览便晓。这时,父亲胡国珍也袭父爵武始侯,离开了故乡临泾,居住在京都洛阳。

可胡国珍虽然来到了洛阳,妻子皇甫氏却仍然住在老家,不愿一同前往,她丢不下胡家湾里那十几亩洇润的祖田。有一天,仙真读完佛经,一人独自徘徊在后花园的幽径上。看到花儿飘香,鸟儿飞鸣,想起妈妈仍在临泾老家,就不免思念起来,眼角暗暗流下泪来。晚上,她就对姑妈说:

“姑妈,我虽在这里过的很好,学习了很多知识,也给您添了许多麻烦。但妈妈在老家,又没个伴儿,我还是回去吧。”

姑妈说:

“我理解你的心情,难得你是个孝女。那好,等我打点好了车马,就送你回去。”

过了几天,国珍也来到寺里,和姑妈一起送走了仙真。临行时,国珍叮嘱说:

“仙真,你这次回去,住一段时间,就要和妈妈一块儿来到洛阳,咱们一家人就团聚了。”

仙真说:“好的,下次出来,我就再也不回去了。”

光阴荏苒,日月穿梭。又过了八年光阴,到了太和二十三年(年),宣武帝元恪亲政,改国号景明。他在位时,疏远宗室,委事外戚。国家大事都由咸阳王元禧、尚书令王肃等六人执掌,导致朝纲混乱,国家不安。财力日乏,政治腐败。吏部标价卖官,贵戚生活奢侈。周围的其它小国都虎视眈眈,边境屡兴战火。于是,宣武帝崇盛佛教,请来和尚,画符念咒作法事,以求平安。渐渐地,他不但相信佛事,而且还大力倡导佛教,常常把和尚尼姑请到朝堂,给他讲解佛经。仙真的姑妈胡氏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且白马寺离皇宫不远,就被召到宫里来,讲解佛经。有时讲完了,就不免和宣武帝拉拉有关的趣闻轶事来。有一天,经讲完了,宣武帝听的意犹未尽,说道:

“哪里还有深谙佛理的僧俗人等,尽可推荐进宫讲佛。”

胡氏回道:

“小尼有一侄女,貌美如仙,人见人爱。秀外慧中,知书达礼。而且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其好读佛经,精研佛理,对佛经有着独到的理解和感悟。皇上何不召入掖庭,让她一展才华。”

宣武帝一听,龙颜大悦,立即下诏,令胡仙真进宫。

仙真进宫

不一日,皇宫的车辇马队来到了临泾县。可去仙真老家胡家湾的道路崎岖不平,难以行走,车马随从只好暂住在茹河岸边一个小镇西门外的悦来客栈里,由领头的宫人雇了轿子,风尘仆仆地赶往胡家。来到胡家湾后,宫人见了仙真和皇甫氏,如此这般地传达了皇上的旨意,要仙真即时动身,不敢有违圣意。于是,仙真拉着母亲,告别了邻里乡亲,在众人的簇拥下,不消半日功夫,便来到了县城的客栈,暂时住上,一夜无话。

第二天拂晓,仙真梳洗完毕,打扮齐整,由宫人扶着,到客栈门外的土台子上踩蹬上马,一干人等俱往都城洛阳迤逦而来。后来,仙真上马的这个地方,人们就叫做“上马台”。

只几日时间,仙真等人虽然鞍马劳顿,但总算安安全全地到达了洛阳。皇甫氏自然被安排到国珍处住下,仙真即由宫女带着进宫,觐见皇上。宣武帝一看,见仙真果然艳如天仙,聪明机敏,行止乖巧,善伺人意,便立时动了心,即命召入后宫,册封为承华世妇。

可当时的后宫,可以说是明争暗斗,惊心动魄。当时的皇后是于氏,她出生在官宦世家,她的父亲是太尉于烈的弟弟于劲。元恪开始亲政的时候,于烈是领军,很受元恪的信任。因为当时还没有立皇后,于烈就暗中让左右心腹对皇帝吹风,说于氏如何如何的绝色艳丽。“三人成一虎”,说的人多了,元恪就好奇起来,想看看这个女子到底有多美。于是,他便下旨将于氏召进皇宫里,册封为贵人。

可等到见了于氏,元恪多少有些失望,因为于氏虽然长得美丽,但绝称不上什么天姿国色,后宫里的美女比她美艳的不计其数。于氏时年十四岁,虽然长得相貌平平,但也特别耐端详、耐寻味,所以她在宫中还是得到了元恪的宠爱。

不久,于氏被立为皇后。她性格静默宽容,对其他的嫔妃也不妒忌,在后宫里很有人缘,而且对元恪体贴入微。正始二年(年),于氏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元昌。

自从元恪即位以后,对尚书令高肇极为信任,将朝政大权委托他处理。所以北朝的政令几乎全部出自高肇的手中。景明四年,高肇的侄女也被元恪纳入后宫封为贵嫔。高家是北朝最显赫的家族,高氏的伯母即高肇的妻子是宣武帝元恪的姑姑高平公主,表兄高猛娶了元恪的妹妹长乐公主。显赫的家世加上高氏美艳的姿色,这样的妃子元恪自然特别看重。自从高氏入宫以后,元恪对待于皇后虽然还是十分宠幸,但不像以前那样专一了。

后来,高氏生下一个儿子,可是生下不久就夭折了,又生下一个女儿建德公主。高氏是个妒忌心极强的女人,由于没有儿子,想到自己将来没有个依恃,便把一腔的怒火发泄在于皇后的身上,恨不得将于皇后撕成碎片。

尚书令高肇也不满于皇后一家得势,千方百计要把高氏扶上皇后的宝座。于是高肇与高氏暗中合谋要毒死于皇后。此时的于皇后正沉浸在抚养幼子的喜悦中,根本没有料到自己的危险。正始四年(年)的一天夜里,于皇后忽然得了暴疾去世。宫禁内外都知道是高氏下的毒,但是高氏的阴谋没有破绽,而且高肇左右了朝政,谁也不敢说出实情。元恪虽然隐约猜到了事情的真相,但此时正宠爱高氏,也不想追查,只是将于皇后依礼埋葬在永泰陵,谥为顺皇后。

于后的儿子元昌只有二岁,因为是元恪的长子,将来很可能会继承帝位。这是高氏最不愿意看到的。元昌三岁这年,突然有一天感冒发烧,水米不进。高氏勾结侍御师王显不给好好治疗,故意推脱,结果不到两天时间,元昌就病死了。元恪只有这一个儿子,幼子忽然夭逝,他的心里十分悲痛。高氏又假惺惺地在一边劝解,慢慢时过境迁,加上国事繁忙,元恪将于皇后和幼子惨死的事就渐渐抛到了脑后。于皇后的伯父于烈出镇在恒州,父亲于劲孤掌难鸣,也不敢说什么。

就这样,几个月后,高氏被册封为皇后,总算实现了她的夙愿。高肇恃势骄横,权倾中外,为所欲为。他随意修改先朝的制度,剥夺大臣的封秩,一时间怨声载道,朝野为之侧目。

高氏貌美心妒,其他的后宫贵嫔都没有机会接近元恪。元恪已是壮年,自从幼子被高氏谋害以后一直没有子嗣,心里十分焦虑。

晋封充华

有道是“天无绝人之路”。正在这个时候,从安定临泾来的胡仙真进入了宫中。她不仅姿色倾城,而且秀外慧中,纤丽动人。自从她被册封为承华世妇后,很得宣武帝的宠爱。她善伺人意,行止乖巧,一颦一笑自成风流。元恪被她引得神魂颠倒,时间不久,便怀了身孕。

初进宫的胡仙真只不过是个世妇,在宫女里地位最低,也自然就没有她的发言权。于是,她察言观色,韬光养晦,结交左右,从不发脾气、耍性子。那时候,六宫嫔御都各自祈祷,但愿只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这里有一个原因,北魏从道武帝拓跋珪开始立下两条制度:一是立皇后必令皇后的候选人亲手铸造一个金人,铸成的就预示着吉利,可以当皇后,铸造不成的就不能立;二是立子杀母。儿子被立为太子后,为防外戚专权,母亲必须被立即杀掉。北魏先后有八位帝母做了这种制度的牺牲品。可俗话说:你有你的新打算,我有我的老主意。胡承华对此毫不在意。与她亲近的宫女都劝她赶快服药堕胎,可她不但没有听从,反而在夜里焚香,对天发誓:“只要生下一个男儿,纵使让我死也在所不辞!”有一天,她随宣武帝在御花园游玩,宣武帝看着她的大肚子,有些黯然伤神。她明白皇上的意思,慨然说道:

“依照国家的旧制,儿子为储君,母亲应赐死。但妾却不怕一死,宁可让皇家有可以继承的人而不愿贪生!”

宣武帝听了这话,越发觉得承华楚楚动人,让人可怜。心想:这么善解人意、聪明可人的妃子,既然生了儿子,却要杀了她,不是太残忍了么?“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胡承华还真的应了愿。永平三年(年)三月十四日,胡承华在宣光殿生下一个男婴,取名元诩。元恪怕高氏嫉妒再害死儿子,就特意另外选择良家善养男孩的妇女加以谨慎照料。不仅高皇后不能过问,就连胡承华也不允许探抚。虽是如此,高皇后依然暗自高兴,因为元恪只有这一个儿子,不久必然立为太子,到时候依照惯例,胡承华一定会被处死。想到这里,她端庄的脸庞上露出一丝狰狞的笑来。

元诩三岁的时候,按照旧例被立为皇太子。延昌元年(年)十月十八日,这天,照例是个晴朗的日子,微风轻拂,阳光灿烂,册立皇储的仪式庄严而隆重。可与以往不同的是,朝廷上下没有听到胡充华被赐死的消息。人们都在肚子里打着小九九,不知皇上到底葫芦里卖的是啥药。原来,元恪早已有了打算,他这次变易了旧制度,不让太子的生母自尽。他令群臣上殿,郑重地说:

“妃子生了太子,是值得庆贺的事情,而且是大功一件,怎么能反倒杀了她呢?这样做,岂不是太残酷,那我们念佛向佛还有何用?即心是佛,佛有好生之德。我们怎能滥杀无辜,让一个产妇死在我们自己的刀下?”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瞧瞧他,都被元恪问得瞠目结舌,只得齐声说:

“皇上说的极是,承华生了太子,理应善待才对,怎么能痛下杀手呢?旧俗改了好,改了好!”

胡承华出乎意料地活了下来,高皇后与高肇一场希望落空,心里十分不服,反复劝元恪要遵从国家旧制,不能轻易废弃。可元恪不仅不听他们的,反而晋封仙真为贵嫔,赐名“充华”。从此延续了一百余年的严酷律令遂告废止。

宫廷暗斗

胡充华生了太子,不但没有被处死,而且还得到了晋封,这让高皇后更加瞋恚。她心里说:“我一定要让你胡氏灰飞烟灭,置于死地不可,咱们走着瞧!”

于是,高皇后紧锣密鼓,暗定计策,早晚要对胡氏下毒手。可胡充华耳目不少,马上听到了这个消息,即刻派人向给事中刘腾求救。刘腾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无法与高皇后抗衡,就转告了左庶子侯刚与领军将军于忠。于忠是于烈的儿子,对于皇后被害死一直耿耿于怀。听到此事,他马上在上朝时借机偷偷告诉元恪,说高皇后私下图谋,胡充华有杀头之险。元恪听了,派人暗中将胡充华迁居到另外一座宫室,命士兵严加守卫,连一只苍蝇都不许飞进去。高氏见状,无法可施,只得暂时偃旗息鼓,胡充华总算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高肇由于位高权重,在朝廷上为所欲为,滥杀无辜,这引起了元恪的反感和警觉。正在他准备对其采取措施时,哪知道天不假人,延昌四年(公元年),元恪得了重病,咳血不止,气喘如牛。御医熬汤药,拔火罐,扎干针,用艾灸,办法想完了,但毫无起色,回春无方,三天以后溘然去世。太子元诩连夜即位,是为孝明帝。尊皇后高氏为皇太后,胡充华被尊为皇太妃。

当时高肇出兵远征在外,高阳王元雍和任城王元澄裁决庶事。当初害死于皇后的王显想操弄权柄,就与高氏密谋,准备杀死高肇,夺过权柄。这天,他借皇上之手下旨,令高肇回朝录尚书事。可没有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领军将军于忠等人早知他们的意图,于是先发制人,在王显入殿的时候将他杀死。

此时,高肇在函谷关接到元诩的诏书令他入朝,才知道元恪已死。他恐怕内廷有变故对己不利,但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匆匆赶回来再做道理。当他穿着哀服进入太极殿时,突然从两旁冲出一队卫士,将他抓捕后处死。

高肇被诛死后,高皇太后心绪忐忑不安,想到自己与他沆瀣一气,胡作非为,这次恐怕凶多吉少,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却没有一点办法可想。在这个关键时刻,胡充华充分表现出她的雄才大略,勒令高太后剃发为尼,徙居在瑶光寺,除非重大节庆日不得再进宫。高氏无奈,潸然泪下,形只影单地离开了后宫,孤身一人在青灯泥佛下打发孤寂无聊的清冷光阴。

过了不久,胡充华进一步得到了朝中的认可,被尊为皇太后,入居崇训宫。胡太后的老家临泾县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无不欢欣鼓舞,都说:“胡家湾有龙脉、脉气旺,出了一个万人敬仰的国母,真是地灵人杰啊!”胡家湾的百姓自然也听到了这个消息,说:“胡家湾这个地名多俗气啊,既然我们这里出了皇后,就叫皇后湾吧!”经这么一说,人们就改口了,“皇后湾”的名字就传出去了,一直传到现如今。

临朝称制

这时候,元魏朝臣对胡充华的胆识和谋略都非常赞赏,一同上殿奏请皇上说:

“要使我朝社稷平安,百姓安居乐业,须礼请太后临朝听政,断决机宜,实为万民之大幸!”

元诩称善。于是,胡充华开始临朝称制,帮助孝明帝处理国家大事了。

胡太后权倾朝野,按理说母亲皇甫氏该享享清福了。可到洛阳后,她一直染病在身,虽经御医调治,可沉疴难愈,终在一年的秋天,瞑目而逝了。这天,秋雨连绵,风声飒飒,太后披孝在身,痛哭流涕,将母暂厝于京郊的一块林地旁。并下诏追崇皇甫氏为京兆郡君,派十户守冢。后来又追赠秦上太君,谥号孝穆。因陵寝孤独,即置园邑三十户,立长丞奉守。

这个时候,胡国珍就只剩下太后这一个亲人了。孝明帝在即位时,就封他为光禄大夫。胡太后临朝摄政后,又给他加侍中,封安定郡公。这时尚书令元澄上奏太后说:

“安定公亲贤远佞,德高望重,应该让他出入宫中,参与谋划国事。”

太后说:“卿言甚善,准奏!”

于是,胡国珍入决万机,出谋划策,共襄大举,同女儿一起为国家出力。接着,胡国珍进位中书监、仪同三司,忠心辅佐魏主。一有机会,就上书言事,细陈刑事、政治改革诸多事宜,太后都一一下诏施行。

胡充华不仅善诗文,而且精骑射,可以称得上一位女中豪杰。有一天,充华闲来无事,便带人前往西林园游玩。只见园子里奇花异卉争相竞妍,湖水里鱼儿嬉戏,林子里小鸟啾啁,充华满心欢喜,一时兴起,便吟诗一首:

啼莺舞蝶天上来,花园四望锦屏开。

歌莺柳影藏笑语,百花吐蕊香满园。

婢女们听了,连声称赞,说:“好诗,好诗!”胡充华吟罢诗,又转过法流堂,看见堂前一块偌大的空地,正可习武练拳,骑射比艺,便说:

“自古以来,文可以治世,武可以安邦,文武并重,方为全才。咱们既赋了诗,就再射射箭吧,才不枉来此一趟。也好让世人看看,女人们同样可以甲胄在身,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众人听了,皆言“妙哉”。充华便命搬来箭矢、草靶等物,令侍臣、宫女射箭。并定下规矩,射中的,赏赐布帛;射不中的,加以惩罚。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论力量强弱,皆依次拉弓射之。她待众人射完,起身唤宫女递过弓箭,轻移莲步,略舒柳腰,搭箭拉弓,“嗖”的一声,居然射中针孔。大家看得真切,一同鼓起掌来,她自己也欣喜不已,遂赏赐左右的人,尽欢而散。

胡充华起初临朝听政的时候,还假借皇帝的命令行事。不久,群臣上书称她为“殿下”。过了一段时间,又称她为“陛下”。胡充华是个有气魄的人,也当仁不让,自称为“朕”。她亲览万机,裁决政事,随手批答,有条不紊,把朝政处理得妥妥当当。为了疏通诉讼渠道,处理民间冤情,她饬令制造了一辆“申讼车”,设座车内,外垂帘幕,定期出巡云龙门及千秋门等繁华地区,接受吏民诉讼,为蒙难者伸冤。并现场处理诉讼案件,或拍板裁判,或交有司妥为处理。一时间,朝野好评如潮,都说太后是个“大青天”。凡州郡荐举的孝廉秀才,胡太后都亲御朝堂,临轩发策,自阅试卷,评定等级,然后量才使用,官吏和百姓都认为十分公平。

代行祭礼

那时候,朝廷每年都要祭祀天神,以求国泰民安。这是鲜卑族在草原上的时候就形成的惯例,因之被视为一件大事情。孝明帝年幼,不能亲自祭祀。胡氏就想依照《周礼》中夫人与君主交相奉献的义理,为孝明帝代行祭礼。为了找到这样做的依据,便让门下省召集礼官、博士进行商议。但他们商议后,都认为这样做不妥。胡太后听了后,把他们召来,说:

“朕用缯帛遮住自己,观看三公料理祭祀中的各项程式。卿等以为如何?”

这样的做法以前是没有过的,所以这些礼官一时不敢贸然答应。太后就问侍中崔光,说:

“群臣之中,皆言卿最娴熟礼仪,此事如何做才算妥当?”

崔光回道:

“下官不敢。素闻东汉太后邓绥曾进献祭品,时人未曾诟病,反倒褒赞有加。今陛下代行祭礼,如出一辙,未尝不可。”

太后一听大喜,遂传旨为孝文帝代行最初的祭祀。

后来到了神龟元年(年)四月七日,胡太后的父亲胡国珍步行四、五里路,去看洛阳城外新建的佛像。第二日,他雅兴不减,又去观看。由于是站立着观像,疲累过度,所以当晚劳热致疾,一病不起。太后亲侍药膳,不见起色,于十二日撒手归天,享年八十岁。父亲病故,太后就要披麻戴孝,以尽孝道。这时,百官上朝启奏,说太后贵为天子,朝纲所依恃,请以国家为重,除去丧服,由别人代替她行礼。可胡太后不肯,说:

“自古以来,士子以忠孝二字为修身根本,以此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今父殁,正宜泣血尽孝,怎能由别人代替呢?”

于是,太后披孝亲祭。人们都说:“安定郡公生了一个好女儿,真是天大的福分!”

后来,胡太后又择了黄道吉日,迎母亲皇甫氏神柩还乡,与胡国珍合葬于老家临泾县东六十里的平原上,即今镇原上肖苟家庄。

不久,胡太后前往永宁寺,亲自在九级台基上建佛塔,以超度亡魂。其时规模宏大,仅男女僧尼赶去参加佛事的就有几万人。

在改葬文昭皇后时,胡太后认为孝明帝年纪尚幼,就亲自主持丧事。这天,她带着伺从人等,出皇城到终宁陵,亲自安排祭奠事务。回来后,她虽然疲累至极,仍在太极殿上哭祭。旁边的人看了,也忍不住掉下泪来。

花园吟对

胡太后聪敏过人,临朝听政时,事事小心谨慎,躬身亲为,纳谏如流。经常召来三司官员,了解民间疾苦,处理民间冤狱。面对朝中上下的风言风语,她依然我行我素,只当没有发生过一样。以她女人特有的细心和善良,把国家政事处理的有声有色,使北魏偏安一隅,获得了暂时的安定和繁荣。就连洛阳皇宫御花园里的牡丹都开的灿灿烂烂,绚丽多姿。

有一天,胡太后对孝明帝说:

“皇儿勤政为国,故而国泰民安。朝中文武尽忠,民间百姓息讼,边疆没有狼烟。趁这花开满园,何不君臣赏花行令,不辜负了满眼春色。”

孝明帝随声附和,太后便和皇上起身前往华林园,在曲水廊桥旁的凉亭里大宴群臣。只见这里柳绦荡漾,薰风沉醉,花团锦簇,绿草如茵,太后大喜。酒过三巡后,太后命令王公以下各出联对句。太后沉吟了一下,首先说:

“天地造化含气贞。”说罢瞧了一眼孝明帝。

孝明帝明白太后的意思,略一思忖,朗声说道:

“无为而治赖母明。”

太后和皇上开了头,大臣们自然不敢推辞,就你一言,我一语,不管雅俗长短,都纷纷对了起来。太后也开心地说笑着,见天色近暮,便传令王公以下各赐予布帛,乘兴而归。

兴建佛寺

正光六年(年)四月的一天,胡太后处理完政事,带着宫女来到御花园里。只见五彩缤纷,香气氤氲。一畦畦、一片片,红的、白的、黄的、粉红的牡丹姹紫嫣红,蔚为壮观。姚黄、魏紫、黑花魁、二乔、西施等牡丹名品争奇斗妍,占尽人间春色,俨然一个牡丹王国,让赏花的宫女们如痴、如醉,似梦、似幻。香甜的各色花朵欢乐地怒放,迎来了一群群嗡嗡的蜜蜂和一只只美丽的蝴蝶,让初夏时节的御花园多了一些迷人的情趣。在这赏心悦目的景色中,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胡充华,在这百花丛中尽享人间欢愉。这时,皇叔元顺看不习惯了,就当面劝谏说:

“《礼记》中说,妇女的丈夫去世自称‘未亡人’,头上应该去掉挂珠插玉的饰品,衣服也不应该穿有文采的花色。如今陛下母仪天下,是快要进入不惑之年的人了,还打扮得如此过分,怎么能为后世作出榜样呢?”

胡太后听了,“惭而还宫”。事后,胡太后召来元顺,指责他说:

“我把你从千里之外召了回来,难道说是想让你回来当众羞辱我吗?”

作为长辈的元顺,依然直着脖子辩解说:

“陛下既然不怕天下人笑话,还耻于臣的一句话吗?”

也许是元顺的这一句话刺激了胡太后,自此之后,她除了处理政事,就一心扑在建佛寺、听佛经上,一心向善,普度众生。她下令建立各级官方佛教管理机构,设置僧官;请一些高僧每月到宫廷讲经三次;广做佛事,还亲自为出家人剃发。每当举行大型礼佛活动,她都亲率皇亲国戚前去参与,重臣公卿看到太后尚且如此看重,就纷纷争相趋附。由于朝廷的大力倡导,一时间,出现了“举国但知信佛,万民皆诵经卷”的奇观。

本来自孝文帝开始,洛阳城就大规模地建造佛寺、佛塔、佛窟,地方郡县也纷纷效仿,永平二年在安定临泾开凿的北石窟寺,就是这个时候的代表性佛窟。到了胡太后执政时,崇佛之风尤甚,仅洛阳佛寺数量就达到座,拥有佛经达部卷。一时间洛阳城高僧云集,著名的有昙摩流支、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昙摩最等,吃斋念佛的西域僧人就多达人,洛阳成了名副其实的“佛国”。

也许是胡太后认为自己是因读佛经、敬佛事而入宫,并且贵为太后,因之她倾财力兴建大型佛寺、佛窟,希冀菩萨保佑。当时兴建的永宁寺九层浮图高达九十丈,塔尖高十丈(当时每尺约合29.6厘米),增修伊阙石窟,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大工程。可是,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兴建佛教场所,耗费了大量国币,导致百姓劳役负担很重。百姓不堪重负,不得不逃避赋役,很多人家绝户做了沙门(和尚),对国家的财政收入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任城王元澄为此上表,请朝廷减轻百姓劳役负担,引“章台丽而楚力衰,阿宫壮而秦财竭”为教训。但是胡太后对他尊而不信,优诏答之,却不照他的意见去做。

白马寺有个高僧叫宝公,长得形貌丑陋,个子粗壮,浑身上下滚瓜溜圆。可他却能通晓过去,预知未来三世之事。太后本来信佛,就经常去向他请教朝内诸事。有一天,太后忽然心血来潮,移驾白马寺,亲自向他询问世事。只见宝公双手合十,闭目沉吟了好一会儿,只说了一句话:“把粟与鸡呼朱朱。”太后不解,遂问左右。其他人也大眼瞪小眼,皆不知其意。后来到了建义元年(公元年),胡太后被尔朱荣投入黄河,这才验证了宝公之言。

幽禁北宫

清河王元怿字宣仁,有文才,也很有才干。胡太后爱惜人才,授元怿以重要职位,不论大事小事都要请他入宫商议。元怿以天下为己任,对元叉、刘腾的所作所为,常加限制,叉、腾二人恨之入骨。元怿风姿绰约,还是一位翩翩美男子。胡太后虽然钟情于他,但她还是以社稷江山为重,不沉溺于风花雪月,延误政事。

可是,朝里有人看不惯胡太后的做派,就想法削弱她的权利。正光元年(公元年)七月初四日,领军元叉、宦官刘腾等人密谋,发动政变,奉迎孝明帝到显阳殿,把胡太后软禁幽锢在北宫,并在宫中杀死了三十四岁的清河王元怿。之后,刘腾指使人将北宫门昼夜紧闭,内外断绝,闲杂人等一概不得出入。这样安排后,刘腾还不放心,亲自掌管大门钥匙,谁要进去,首先要得到他的同意。否则,就连皇帝元诩都不能进去拜见太后。朝中所有缓急文书,都直接送达元诩,不让太后亲自批阅。所有奏章,也由元诩发落,不许太后耳提面命。

其实,刘腾等人的狼子野心,别人看得一清二楚,只是慑于他的淫威,不敢明着说出罢了。他这样做,明里是帮元诩掌权,但实际上是把元诩当成了傀儡。元诩的所作所为,都无不按着他的意思办。自此,刘腾、元叉把持北魏朝政,朝廷生杀大权,大小政事,皆取决于他们二人。他们养婢蓄妓,逼民为奴,卖官买官,百姓对此怨声载道。胡太后的侄儿都统胡僧敬看在眼里,恨在心上,就和裨将张车渠等几十人,谋划杀死元叉,再拥戴胡太后临朝听政。但没想到,一介武夫干起这些勾当来,还是差些火候,结果谋划不周,走漏了风声,事情一下子弄砸了。胡僧敬非但没有杀了刘腾、元叉,反而因此事获罪,被流放到了边境。张车渠等人更惨,被元叉所杀,胡氏宗族的好多官员多数被免职。后来,左卫将军奚康生也谋划要杀死元叉,依然没能成功,反倒被刘腾所杀。

重掌朝政

胡太后幽禁北宫,苦思冥想,愁的连饭也吃不下去。正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机会来到了。有一天,孝文帝元诩用完午膳,忽然想起了胡太后。好长时间没见太后,这个当儿子的真的良心发现,想到太后冷暖、饮食皆无音讯,便产生了看望的念头。于是,他拿起了男人的派头,派内侍传令,带领文武百官去看望胡太后。母子相见,悲从中来。太后拉着元诩的手,好言相慰,说:

“皇子不必伤心,母后虽然遭禁,但时时不忘皇儿与国事。今日皇天有眼,让我母子相见,实为万幸!”

元诩泣着说:

“不是皇儿负恩,实在事出有因。适当的时候,皇儿会接太后回去,重见天日,再享荣华。”

过了半月,一日孝明帝无事,传令在西林园朝见太后,宴请文武侍臣。这西林园里小桥流水,亭榭楼阁,绿树茵草点缀其间,好一个典雅幽静的去处。孝明帝与侍臣轮番为太后敬酒,众人欢宴,一直到天黑。忽然,元叉从座前立起身来,走到胡太后面前,说:

“臣闻外面传言,太后欲加害臣与刘腾,可有此事否?”

太后正色说道:“哪里会有这种话呢,卿等尽可放心就是。”

众人听了,皆噤声不言。太后看天色已晚,便起身拉着孝明帝的手,说:

“母子久违,难得今日相聚,今晚就共住一宿吧,各位大臣送我回去。”

众臣阿谀惯了,看到此情此景,知道太后要伺机回朝,遂趁机附和。元叉看众意难违,怕生事端,也就没有拦阻。如此,胡太后和孝明帝起驾回到寝室,众臣散去。

正光四年(公元年)二月,刘腾死了。刘腾死后,元叉孤掌难鸣,不得不有所收敛。正光六年(年)二月,太后与孝明帝出游洛水,丞相高阳王元雍邀请他们到家中,三人秘密商议,定下对付元叉的策略。于是太后对元叉说:

“元郎如果忠于朝廷,没有谋反之心,为什么不解除领军一职,以其余官职辅政?”

原来,太后之所以不敢对元叉下手,就是因为他握有兵权。谁知元叉恶贯满盈,蠢到了极点,竟然不想想以往的所作所为,居然幻想与身为亲戚的太后妥协,听了这话,竟当场取下帽子,请求解除领军将军一职。他的官职从此改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侍中、领左右。

就这样,胡太后又轻轻巧巧地夺回了权利。四月初二日,再度临朝听政,大赦天下,改元孝昌。下诏追削刘腾官爵,免掉元叉一切官职。于是有人上书为清河王元怿申冤,有人告元叉勾结六镇降户阴谋造反,元叉终被“赐死”,其父元继也被废黜了。原来杀叉未果的侄儿胡僧敬等人赦免了前罪,被太后又召了回来,官复原职。这之后,胡太后的威信恩德大大受到影响,天下的州牧郡守,变得更为贪婪。宠臣郑俨在宫廷作威作福,权势遍布天下。李神轨、徐纥都被亲近侍奉,几年时间,都位居宫禁要职,手中握着王爵,做事为所欲为,淫乱的闲话传遍了朝廷上下。胡僧敬是个正直之士,有次觐见太后时,哭泣不止,以头触地,规劝太后说:

“陛下为海内母亲的仪表和风范,哪应如此轻佻呢?”

胡太后听了,脸上挂不住了,一句话也不说。从此再也不召见胡僧敬。

作词寄情

胡太后姿色倾城,又富有才华,多少男子都仰慕她的才色。只是她贵为太后,又善于收敛,因而纵有千般风情,也让年华虚度。然而,她毕竟是一个多情的女人,后来一个小伙子的出现,使她的风流韵事流传千古。这个人就是当朝名将杨大眼的儿子杨白华。

杨白华风姿隽朗,身材魁梧,确有其父的英雄气概。胡充华和杨白华两情相悦,互生爱慕,经常在闲暇时以叙床笫之欢。后来,杨白华因为派系之争,恐有不利,率领部下逃出洛阳投奔到了南朝,后在今甘肃陇南建立了仇池国。杨白华不辞而别,胡充华思念不已,每夜暗自垂泪,愁肠百结。

这天,晚朝完毕,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寝房,回想昔日情人魁梧的身影,心如刀绞,千回百转。这时,她突然灵感顿发,便摊开素笺,轻舒玉腕,挥笔写下了一首词,名曰《杨白花》,以排遣心中的愁念。她以暮春时节的杨花缥缈飞舞、难觅踪迹和归宿,象征自己对杨白华的一片痴心。她还把这首词谱成《杨白花歌》,教宫女时时歌唱,以表达对杨白华的思念之情: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来双燕子,愿含杨花入窠里。

她哪里料到,她的这首情真意切的词作,让其后数千年的文人雅士吟咏不断,自叹弗如。

沉河而死

 

孝明帝逐渐长大了,但胡太后专权决断,他依然没有一点权力。他日也思,夜也想,思来想去,就想出了给自己培植党羽的办法来。其实,他的处境博得了很多人的同情,有的人为小儿皇上抱打不平,倒是愿意誓死相随。鸿胪少卿谷会、绍达等,都是他培植的心腹之人。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太后害怕皇上培植党羽对己不利,就安插耳目,皇上那边一有风吹草动,就迅速报与太后。有位蜜多道人,长得仙风道骨,鬓霜苍髯,有些功夫,还能说胡人语言。孝明帝就笼络来,把他安置在自己身边,以防不测。胡太后知道后,担心他替皇上传递消息与胡人,萌生祸乱,就生了杀伐之心。三月三日,道人出宫去寺庙参加道场法事,刚走到城南的大明巷时,突然从暗处飚出四名身穿黑衣的蒙面人,数刀齐下,道人还未来得及呻吟,就一命呜呼了。孝明帝得到禀报,正要悬赏抓捕凶手,又闻宫中数名亲信被杀。一时间,孝明帝疑虑重重,心想:“这不是太后还会有谁这么肆无忌惮呢?”于是,母子之间,猜疑不断,大有剑拔弩张之势。

看到国事衰败,人心离散,孝明帝暗自垂泪,思来想去,毫无良策。就写密信给驻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的尒朱荣,让他带兵勤王。胡太后何其精明,她马上得到了风声,知道尒朱荣倘然进宫,就是自己的末日,便与郑俨、徐纥等亲近的朝臣一起密商,欲先下手为强。武泰元年(公元年)二月二十五日,她一狠心,就毒死了年仅十九岁的元诩。这一下没了皇上怎么办呢?胡太后又生一计:元诩的妃子潘氏曾生下一个女儿叫元姑娘,胡太后就对外宣称生的是个儿子,谎称是皇子即位。但此事好比天大,迟早要公之朝野,这个女孩怎么能作为皇嗣呢?几天后,胡太后见人心已经安定,只好又宣称元诩当初生的是个女孩,废黜了元姑娘,改立元诩的族侄临洮王元宝晖之子元钊当了皇帝,史称幼主。

元钊这时只有三岁,自然不能理事,朝中大事依然由胡太后说了算。

转眼到了四月,桃杏花开,杨柳拂岸,胡太后这时无心赏景,朝内朝外的事让她焦头烂额,她在考虑如何收拾这个残局。可太后活该气数将尽,大将尒朱荣听到朝中变故,扬言即日勤王,要追查皇帝的死因,不承认胡太后所立的元钊,“雪同天之耻,谢远近之怨”。尒朱荣先秘密派遣儿子尒朱天光等人进入洛阳城,与彭城王元勰之子、声望很高的长乐王元子攸商议里应外合攻打洛阳,并许诺事成之后立元子攸为帝。尒朱荣以“入匡朝廷”为名,从晋阳亲率八万大军向洛阳进发。十一日,在到达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时,尒朱荣遣亲信进洛阳,将元子攸接到河阳立为皇帝,是为敬宗孝庄帝,改元建义。随后,尒朱荣率大军从孟津渡过黄河,直逼洛阳。

洛阳城里得讯,徐纥、郑俨先自逃走。后来郑俨跑回老家荥阳,徐纥逃到兖州,投了泰山太守羊侃。尒朱荣这时兵强马壮,来势汹汹,京城守将和兵卒望风披靡,抵挡不住。十二日,胡太后见状,急忙调集大军与尒朱荣决战,被尒朱荣打败。洛阳东北门户河桥守将投降了尒朱荣,京城遂无险可守,将士四散。胡太后见大势已去,下令孝明帝的后宫嫔妃全部到永宁寺出家为尼,她自己也落了发。是日,叛军直攻入皇城,尒朱荣令百官迎接车驾,百官不敢不听,出城皆向河桥迎接孝庄帝。

这时,尒朱荣对亲信慕容绍宗说:

“洛中人士繁盛,骄侈成俗,不加芟翦,终难制驭”。

慕容称是。武卫将军费穆便向尒朱荣进言,说天下乘机可取。于是,尒朱荣采纳费穆的建议,计划尽杀朝中百官。同日,尒朱荣以祭天为名,哄骗朝士,共相盟誓,邀请朝中百官到河阴西北一个叫陶渚(今河南孟津县东)的地方。到了南北长堤,悉令下马西渡,即遣胡骑四面围之。尒朱荣借口丞相高阳王欲反,飞矢交加,杀百官、王公、卿士余人,皆敛手就戮。北魏诸王元雍、元钦、元略等人都被杀了。又命二三十人拔刀赶到皇帝行宫,杀了彭城王元邵、霸城王元子正后,将行宫迁往河阴。

胡太后身边只跟随了几个文职官员,他们既无武艺,又胆小如鼠,平日里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个个吃得脑满肠肥,可关键时刻没有一人能为太后抵挡一兵一卒。十三日,只见一伙叛军呐喊声乱起,挥着剑戟直奔永宁寺大殿,七手八脚地将呆若木鸡的太后绑缚起来,押送至河阴。见了尒朱荣,胡太后据理力争,大骂尒朱荣受朝廷俸禄,却丧心病狂、欺君罔上,只会落得万人唾骂,遗臭万年。但尒朱荣狞笑不止,拂袖而去。只可惜,曾经叱咤风云的胡太后与幼主元钊一起,被翻脸无情的秀容部落酋长尒朱荣装在竹笼里投进了黄河,一代聪敏美艳的皇太后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几日后,胡太后被人打捞上来。她的妹妹冯翊君胡氏将她收殓,埋葬在双灵寺的一块绿荫地上。孝武帝元修时,才以皇后礼仪安葬了胡太后,追加谥号为“灵”。所以,后世也把胡太后称作灵太后。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古一后胡充华杨佩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