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信立祥谈汉代画像石澎湃新闻
TUhjnbcbe - 2023/5/5 20:47:00
白癜风有哪些什么症状 http://m.39.net/pf/a_4577569.html

信立祥(章静绘)6月19-20日,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组组长、中国秦汉考古学会会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先生来到上海,担任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视觉营造与知识生成——第二届汉代图像研究青年论坛”的点评嘉宾。本次会议的召集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朱浒副教授受《上海书评》的委托,对信立祥先生做了专访,介绍了汉画像石研究的相关情况。能否先请您谈谈汉画像石是如何产生的?

信立祥:汉画像石是伴随着汉代墓葬形制的变化产生的,在西汉前期,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中原与周边地区的主要墓葬形式是木椁墓或竖穴土坑墓,稍微有点身份的人使用木棺,更高级的使用木椁,王以上的使用“黄肠题凑”。木椁容易腐朽,而对好木材的大量使用,使得其消耗量非常大。当时的观念是“事死如生”,有身份的人希望自己的地下居室千年不朽,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砖石来建造。所以在西汉中期,砖墓和石室墓开始在汉政府统治的区域流行开来。

扬州汉广陵王墓“黄肠题凑”在此之前,木椁墓中发现很多绘画,很多高等级的墓葬都是装饰墓。如“黄肠题凑”墓也是装饰墓,挂有画幔,装饰华丽。马王堆一号墓、三号墓出土有漆棺、帛画、非衣,金雀山墓也出土有非衣,这些装饰艺术就成了后期砖石墓画像题材的来源,出现了壁画墓、画像石墓和画像砖墓。所以,画像石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首先,墓的材料发生变化,墓葬越来越居室化、宅院化,要事死如生;其次,整个墓地发生了重大改变。起初,祭祀祖先没有墓祭,都要到宗庙中去祭祀。从汉惠帝开始,把庙修建在高祖的长陵。汉代的丧葬制度虽然来源于秦,但当时有个特殊的仪式,大概是楚国的风俗,叫做“月游衣冠”,每个月要把高祖生前穿过的衣服巡游到高庙中去,即所谓:“月旦出高帝衣冠,备法驾,名曰游衣冠。”(《汉书·叔孙通传》颜师古引应劭注)据说生前的衣服可以吸引住祖先的灵魂。汉惠帝刘盈住未央宫,经常前往长乐宫朝见母后吕雉。而皇帝上街,都威风凛凛,军人夹道,禁止通行。刘盈觉得扰乱社会秩序,就紧傍军械库之南,修建双层大道。当时的大儒叔孙通劝告说:“这是高皇帝衣冠出巡的道路,子孙的车马,怎么能在上面走?”刘盈慌忙说:“马上把它拆掉。”叔孙通劝阻说:“天子永远没有过失,既然已经筑成,人民都已经知道,拆除了岂不自承错误。我建议陛下在渭水北岸,给高皇帝再建立一座祭庙,这样的话,‘游衣冠’时,就不必再到长安城里的祭庙了。而且对祭庙大加扩建,正是大孝的基础。”于是刘盈下令在渭水北岸的高庙旁为刘邦建第二座祭庙。这个举措对汉代的丧葬制度影响极大,大臣们纷纷效仿,开始把祭庙修建在墓地。祭庙又叫斋祠、斋庙、祠堂、食堂。自此,汉代的墓祭就开始了。

长沙马王堆漆棺由于大型的祠堂都是土木结构的,现已腐朽了。但在山东、徐州、皖北一带,从东汉早期开始,出现了大量石结构祠堂。汉人在祠堂里面祭祖,墓祭的形式在东汉时期发展到顶端。土木结构的祠堂画满了壁画,如《鲁灵光殿赋》中记载的灵光殿,实际上就是鲁国的宗庙。石结构祠堂则刻上画像石。墓室里面也一样,也刻上画像石。在这种情况下,汉代的丧制,包括墓葬结构、墓葬材料在西汉中期之后,发生了重大变化,促使祭祀形式和墓葬、祠堂里面的装饰形式也都发生了变化。画像石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它和壁画墓产生的情况是一样的,都属于装饰墓。

济南长清孝堂山石祠画像石的分布及风格又有哪些特点呢?信立祥:从分布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地区,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地区。第一个地区是山东、苏北、豫东、河北的一部分和皖北,这一地区是画像石最集中的区域。在这里,画像石的工匠集团非常多,在大区域内又可以分为很多小块。画像石的风格、发展序列非常清楚,而且雕刻技法非常完善,从简单的平面线刻,到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等等。画像石的出现也是最早的。刻有汉画像石的小型石棺墓,最早在西汉中期开始出现。王一级的大型墓葬中,也出现了画像石。例如河南永城的梁王墓中,它最大的厅堂上画了一条龙。

厕所的挡板上用阴线刻画出了常青树,这个墓葬可以追溯到武帝。所以在这个区域,小墓到大型墓葬都有画像石。另一个较早的区域是南阳地区及湖北的北部地区。从现在情况来看,这个地区最早出现的画像石墓是大中型墓葬,可以追溯到西汉中期偏晚,但技法与第一个地区不同。第一个地区的技法比较规范,受儒家的影响更重一些,更注重礼制。而这一地区的技法比较粗放,画像风格有很大差异,比较随意。但无论如何,全部的画像石是礼制的艺术,绝不是民间艺术,它表现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记忆。中国的礼俗中,可以说百分之六十以上是归于丧葬内容。这一内容体现了一种伦理思想。这种集体意识体现了民族凝聚力,一种向心力,一个民众的自我认知能力,所以汉民族的形成与汉代丧葬制度和丧葬风俗的形成有着直接关系。所以研究汉画像石,在这一点上有重要意义。

永城梁共王陵壁画摹本,《四神云气图》

永城梁共王陵壁画,《四神云气图》第三个地区是陕北和晋西地区。这一地区的画像石在东汉早期开始出现,比前两个地区要晚,大约在公元年,这里被匈奴占领。汉朝把郡治迁到了吕梁山一带。因此画像石从绥德、米脂发展到了晋西。吕梁山一带的画像石基本上到了东汉晚期。这一地区的画像石很重要,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在陕北,工匠使用模板制作画像石,先用模板勾形,再在轮廓线上画出细部,再填颜色。细部往往不刻,而采用绘画的方法,因此出现了剪影效果。在东汉晚期,晋西地区的画像石已经摆脱了模板,更加奔放飘逸,内容也比陕北画像石更加丰富。第四个地区是川渝地区,从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川渝地区的画像石墓可以追溯到东汉早期,已知最早的纪年墓应该在明帝前后,我估计其风格受南阳画像石的影响比较大。第五个地区,其发现并不多。我们在密县、洛阳周围、郑州发现了一些画像石墓,还有一些石棺墓。在东汉中期以前,它们的雕刻特点非常接近于南阳。到东汉晚期,例如密县打虎亭汉墓则完全受山东地区的影响,刻得非常细致,技法非常纯熟。

神木大保当汉墓彩绘舞蹈画像石以上五个区域中,可以说山东、苏北、皖北、河南省东部和河北省中南部的画像石是最发达的,第二就是南阳地区。我之所以单独把洛阳划为一个区域,是因为这个区域夹在几个区域中间,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各个地区之间的影响。

密县打虎亭汉画像石墓门当年发现的材料是很有限的。最近一些年,在太行山以东地区,包括河南的中部,又发现了大量的画像石,可惜这些材料没有发表。在江浙一带也发现了一些画像石墓。我认为黄巾起义是一个较重要的时间点。黄巾起义之后,曹操和陶谦作战,徐州被屠城,非常惨烈,大批的徐州士人向南方避难。从艺术技法、出土器物来看,江浙一带的画像石墓比北方要晚,有些可能晚到东吴。四川地区的画像石,明显的、相当大一部分可以推断到蜀汉时期。当时北方大乱,经济上凋敝不堪,而在吴地和蜀地,画像石和画像砖则继续发展。最近的不少新发现都印证了这一点。

重庆忠县出土麒麟画像石曾有学者谈到,汉代画像石是一种神仙世界幻化而成的艺术品装饰,“汉代画像石墓无论在设计思想还是在装饰内容上,都极力营造一个神仙世界、灵魂乐园,以期永生乐土、福泽子孙”,因此,每一个画像石墓的每一个图案都被赋予了神仙特质。您怎么看这个观点?能否请您谈谈画像石与汉代的神仙信仰之间的关系?信立祥:首先,汉画像石的内容是属于丧葬礼制艺术,在祠堂和墓葬中,最核心的内容是祭祀祖先,祭祀是第一位的。祠堂里,最重要的图像是子孙祭祀图像,摆在正面,占领整个平面。祠堂里面的车马出行分成两种,最底下有一层表示墓主从地下来,接受子孙祭祀。正面最大的部分为厅堂,特别在山东嘉祥一带,下部有主人坐在那里接受子孙祭拜,楼上有一群妇女,表明墓主人有多个妻妾。一组夫妇构成一个祠堂。祭祀内容在汉画像石中是绝对的最主要内容。

武梁祠左石室天井前坡西段天帝出行画像

和林格尔壁画墓仙人骑白象壁画汉代人将墓室、祠堂看成了完整无缺的宇宙世界,将宇宙世界按照信仰分成四个层次,最高层次的神,即所谓神祇,就是以太一上帝为主导的自然神,包括天帝、风伯、雨师、电母、虹神等,以及一些山神海怪,他们位于画像上方的最高处。其下方属于神仙世界,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佛也摆在这个位置上。佛教是作为道教的一个旁支来流行的,否则汉人将其视为胡教,不便流播。和林格尔汉墓中有仙人骑白象的壁画,将佛当作仙人看待。这样就有神、仙,然后还有人间。其中人间有历史故事。在祠堂与墓室中,有描写祠堂主人或墓主人一生官宦经历的图像。另外还有庖厨等图像,表现子孙准备祭祀祖先的活动,这些都是人间内容,表现出人与神、与仙、与祖先的关系,以及人们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了整个世界,最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内容。但是最富浪漫主义色彩,最富人性的是升仙图。人们害怕神,在祭祀中祈求神的庇护和帮助。但是仙和神在汉代分的很清楚。仙在汉代有两种解释,《释名》曰:“仙,迁也。迁入山也。”住在山上不死的人叫做仙。另外一种解释是“老而不死曰仙”,也就是说,具有特异功能不死的人,有肉体,有灵魂。神是不一样的,神是无始无终的存在。神是创世者,跟“仙”完全是两个概念。在汉代,神与仙分得很清楚,现在“神仙”往往通用。汉代的升仙图是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图像非常形象地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信仰。也有学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信立祥谈汉代画像石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