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早期,君王在世时立太子,是为防臣子谋朝篡位,在春秋时代,“拭太子与拭君同罪”。可见,在春秋时期太子地位极高,在专制皇权意识还未很强时,太子被认为是“君之戒”,甚至可以代替君主行使部分权力。
然而,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转动,皇权加强,太子地位开始下降,相比于春秋时期太子可名正言顺的统领军队,以后的皇帝对太子统军就颇有忌讳,这种情况在东汉时期就己初见端倪。如汉光武帝刘秀自从平定陇右、西蜀等地以后,若非事情紧急,很少再提及军旅之事,皇太子曾问“攻战之事”,汉光武帝道“此非尔所及。”随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太子权势衰微,册立储君更多的意义在于象征作用,如宋人孙傅所言“嗣君在东宫即有德誉,著闻中外,比既即位,万民归仰”气随着太子权势的起落,东宫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尧舜以前,统治者将首领之位传给贤能之人,因此尚未出现有关“太子”的记载。夏商时期,虽传位于子,但“其文略矣”。夏代多父死子继,商代常兄终弟及,“储摘之制无闻焉”。及至周代,《礼》有《文王世子》篇,周武王曾被称为太子发,而诸侯之摘子,也称世子,由此始见相关记载。
然而此时,天子之子称太子还是世子,并未成为定制。“王世子云者,唯王之戒也”,“天子世子,世天下也。”此时,世子和太子并无严格的区分,可以通用。秦统一六国,称皇帝而建号,“汉承秦法,崇建储戒,以摘嗣为皇太子”,诸侯王之摘子称世子。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皆沿袭此制。“东宫”最初的意思有二:一是指周室分封的诸侯,一是指建筑的地名和方位,居东的建筑泛称东宫。东宫狭义指居于东方的建筑物,在被赋予特定政治意义之后,可引申为太子及其相关机构。日本学者认为,政治空间指由人类创造出来的空间,经人与人互相之间的各种沟通结构反映出来,并在其中产生出政治性秩序与社会性秩序宫城结构、宫殿布局往往能从物理角度直观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的政治空间。而“东宫”含义的演变与其所处的物理空间的变换,从而折射出的政治空间的变化有关。在汉代东宫并非仅指太子。未央宫既是西汉大朝所在之地,又是皇帝的居所,因政令多形成于此地,故成为西汉的政治中心。而太后居住的长乐宫在未央宫的东边,有“东宫太后所居也”的说法,因此东宫曾指代太后。有时也沿袭《叔孙通传》中的说法用东朝指代太后。
以东宫称太子,则沿用《班彪传》中“东宫初建”的说法。此时,东宫究竟是指代太后,还是太子“随地以言,初无定论”。两汉时期,东宫制度尚属草创阶段,太子居所位于大殿之正东并未形成定制,故而出现东宫指代无定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