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我国尊老敬贤的一种传统习俗,这种传统在很多省份一直流传着。拜年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随着时代变迁,拜年的习俗也日趋简单了。孩子们给祖父母、父母拜年时有部分地区有叩头作揖的,邻居朋友相见,也不说康健、长寿之类的问候语,而是改为“新年好!”“过年好!”等话语了。虽然祝福的内涵没有变,但稍显俗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诗词里的祝福吧,文艺又有内涵。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
朝朝暮暮,岁岁平安。
——先秦?宋玉《高唐赋》
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
——魏晋?曹植《正会诗》
正月初二这一天,有回娘家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又称“归宁”。在大年初二,女儿回娘家时,必须办一大袋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
一年三百六十日,愿长似今宵。
——宋?杨无咎《人月圆》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愉,年年今夜。
——北宋?柳永《二郎神,炎光谢》
我国民间有民谣说:“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个饱”,就是说到了初三,总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补补前两天的睡眠,以保健康。在初三,我国古代有烧门神纸的习俗。在夜幕降临后,家家户户都焚香秉烛,以三牲、水果、酒饭拜谢门神。然后将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像、门笺纸等一并焚化。在我国南方,大年初三早上还要贴“赤口”,认为这一天里容易发生口角,不宜拜年。
岁岁年年,共欢同乐,嘉庆于时新。
——北宋?晏殊《少年游》
如花似叶,岁岁年年,共占春风。
——北宋?晏殊《诉衷情·海棠珠缀一重重》
正月初四,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而年前腊月二十四是送神的日子。传说下界诸神都在送神时升天向玉帝拜年并报告人间行为的善恶,于正月初四再度下凡。神明上天述职,禀报人间善恶,到了大年初四会再返回人间,继续接受祭拜与监察人间的善恶,因此,这天必须非常谨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称为“接神日”。
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
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
——宋?杨无咎《双燕儿·除夕》
日有熹,月有光,
富且昌,寿而康,
新年嘉平,长乐未央。
——诗经《庭燎·小雅》
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
——唐?李远《翦彩》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破五前有诸多的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这天要吃“水饺子”。除破五习俗以外,在正月初五这天,主要还有迎接财神、祭路头神和开市贸易等。
从今把定春风笑,且作人间长寿仙。
——宋?李鼐《鹧鸪天》
年年约,常相见。但无事,身强健。
——金?蔡松年《满江红·细君生朝》
正月初六大扫除送“五穷”,“六”在中华文化中是个吉祥数字,有顺的意思,而正月初六这天是一年的第一个“六”,因此,这一天是人们选择出门的好日子。因此许多人选择这天拜年,开始走亲访友。正月初六主要习俗是大扫除“送穷”出门,这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元?叶颙《己酉新正》
岁岁春无事,相逢总玉颜。
——明?屈大均《赠尹子生日》
传统习俗是古时候人们美好愿景的一种表达形式,幸福和财富需要自己脚踏实地、努力拼搏去获得。在此祝愿大家:
好好生活,慢慢遇见,一日三餐烟火暖,四季皆安然!
凛冬散尽,星河长明,时光温柔,愿望成真!
#新春民俗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