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利用技术,对城市服务进行管理。“一网通办”帮助老百姓办事,少跑路少带文件一次办成;“一网统管”侧重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网”,如何游刃有余的管理,收“鱼”利民?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成都厅分论坛现场,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激发了现场参会人士的兴趣。
11月15日,“全球智慧城市大会·成都”开幕,来自全球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企业代表、行业人士、政府机构负责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共话数字技术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多节点分布式管理协同“织”牢柔性网
“网是纵横相连的,单条经线或纬线,网是无法相连的。思考城市治理,要在同一张网上,能够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实现协同管理。这是一网统管的初衷。”“一张网有多个节点,如果所有指令、所有决策,都需要通过一个节点来做出,那么信息传送或指令下达的路线可能会很长。”全球智慧城市大会的论坛上,郑磊举例阐释,“数字化之前,基层要层层审批上报,决策层要层层批复下发指令——一个来回后,一天或几个小时已经过去了,现场又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郑磊看来,一个城市要有韧性,需要多节点分布式的决策和管理体系。
“要打到鱼,要用柔性的网。”郑磊说道,上海外滩提出“开关式过马路”“拉链式过马路”的客流管理,交警手牵手形成围障,根据数据传递信息、做出决策、进行导流。后台技术支撑,前台手拉手做开关。以人为基础的网,可以根据数据迅速判断、及时调整,固定的栏杆,挪动就会费力。真正要有韧性地、及时应对现场变化,就要用柔性的手段来进行管理。
最少必要“捞鱼”线下线上同参与
“利用数据有一个原则,叫做最少必要原则。”据郑磊介绍,数字手段管理,要留有隐私空间,而不是把所有数据都捞起来,没有必要的数据,不必采集,更不能滥用,留有空间,保证市民的合法权益和尊严。郑磊做出比喻,该管的管起来,打鱼用网而不是塑料布。塑料布打鱼,成本-收益不成比例,打起三条鱼,连带三吨水,鱼有外漏风险,网也随时会破,负担大成本高且破坏整个生态,比如刚说的隐私泄露、数据安全的问题。
“去年有些城市发生水灾后,所谓智慧项目、智慧隧道、智慧大屏作用微乎其微,线上线下组织管理缺乏协调。”郑磊提出,上海“一网统管”突出“观管防”——看到、感知到问题要管理,还要预防,线下管理落到基层。“网织得再好,网自己也不会打鱼,需要组织力量操作,判断水流和地点,然后根据水势撒网、收网。”
对于成都智慧城市建设,郑磊给出建议,线上线下强调人机协同,落实到成都的城市管理,判断万人口超大城市趋势,线上了解市民的问题和需求撒“网”,线下捕到的“鱼”就是市民所需。“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数字化推动转型,而不是用数字化固化过去的流程、模式和理念。荡起双桨,技术制度双轮驱动,开放包容的成都前景广阔。”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杨升涛实习记者李长乐责任编辑何齐铁编辑刘永豪图片据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