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回忆我的副班主任方药中老师middot
TUhjnbcbe - 2022/6/27 17:15:00

本期目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四)

回忆我的副班主任方药中老师

1、从七篇大论到多学科研究中医到中医气象学

2、方药中对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七篇大论的教学

3、黄帝内经七篇大论对我的终生影响

之一:中医的多学科研究

之二:《中医气象学与养生防病》

之三:五运六气研讨班

4、方药中—生平介绍和论著

本期病案:类风湿性关节炎

哭笑不得!“类风关”长期“不能确诊”?(李铁军主治孙洁静整理)

一、类风关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年修订版)共7项。

二、(李铁军老师按)这是哪门子规矩?

三、(孙洁静按)此病诊断希望能回归中医经典!

四、(孙洁静按)风寒湿痹和历节病

五、属痹证,用“历节病”描述形象生动

六、从孙思邈、叶天士到朱良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四)

回忆我的副班主任方药中老师

01

从七篇大论到多学科研究中医到中医气象学

中医研究院届中医研究生班,班主任岳美中,副班主任方药中。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为:通读经典,提要钩玄。具体教学实施为方药中先生,岳美中先生因中风卧床,勉强见过几次。

四部经典,作为研究班教材,指的是: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论、瘟疫论、湿热病篇)。

通过这种通读、精研,为我几十年来的中医工作奠定了基础。由于受我的水平限制,对于经典,主要指经方,属于实用型的应用。一个病经过平脉辨证之后,多是根据经典,主要是伤寒、金匮是用何方、何药,先把这个方子的基本药味罗列下来,接着参以己意,加入药味,或为后世某家经验,或系师友枕中之秘,或系本人平时临证习用,有的是某书所载,有的是某期刊所发布,更有的某中药系现代科研成果的报导。纷繁复杂,这就谈不上严谨!

我这种随己意加减不符合我们祖师爷陈逊斋先生的教诲。黄煌先生著文介绍民国时期南京“经方派”代表人物陈逊斋,陈先生认为用经方不可随意加减,经方是什么就是什么!学医就是要从内经、伤寒、金匮始,否则“都是牛鬼蛇神”。我闻之汗颜,不敢自称“经方派”,更不敢望黄煌君之项背。然而,吾师,中医研究生班副班主任主持教学的方药中先生,乃陈逊斋先生门下,陈先生抗日时流寓重庆,收方先生为弟子,并为之改名:方药中。陈逊斋先生南京人,为福建长乐陈修园先生的七世孙。怪不得,方药中先生曾写出四十万字的《医学三字经浅注》,原来有此学术渊源!

那么诸生听好:方药中是你们的祖师,陈逊斋是祖师爷,陈修园则是我们共同的学术源头。

年夏李铁军与方药中老师同游中山陵

02

方药中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七篇大论的教学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方药中着力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从50年代起,方药中曾多次著文论述中医具有其理论与治疗体系,力主中医工作和中医学的发展应遵循中医固有理论体系。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一直缺乏明确的表述。为此,他发表了《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一文,首次全面、系统、明确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他认为,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整体恒动观;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气化论;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生理的认识是藏象论;中医学对病因和发病的认识是正邪论;中医学对病机的认识是求属论;中医学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方法和持色是辨证论治;中医学的说理工具是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理论体系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即中医理论产生于古人对气候、物候、病候的实际观测和经验总结。这8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

方药中老师在《黄帝内经》的教学中,安排名师带读原文,一句一句读,任应秋老师带我们一句句读,运气七篇大论也不例外。程莘农老师带我们一句句读《灵枢》经脉篇,“是动,所生病”,都是读过来的。所以这次瘟疫提到“炎症风暴”,马上头脑里就出现:“阴阳交”、“交者死”。接着就出现任应秋老师的川渝口音:中医治病就是解交。

研究班还邀请了非医有关学科人士的专题讲座,与学习七篇大论有关的,请了中央气象台张德二先生,请了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卢央先生讲了运气学说的天文学背景。这就为我打开了天文和气象两扇窗。

在阅读经典中提要钩玄,把提要钩玄的内容,由五十位同学分工完成,并汇总,编辑付梓印刷而成《黄帝内经评注》(另外尚有《伤寒论注评》、《金匮要略注评》)。由于我是分工的《六元正纪大论》,所以对天文、气象问题特别在意。

03

黄帝内经七篇大论对我的终生影响

之一:中医的多学科研究

年到南京中医学院工作。此时,南京有一位中医独立思考者邹伟俊先生,受钱学森先生的影响,以南京为中心,开展”中医多学科研究”,一时风云际会,多少豪杰。先是南京大学天文系朱灿生先生《阴阳(太极)-科学的灯塔》,接着南京大学天文系卢央《象·数·易》,紫金山天文台赵定理与南京天文仪器厂合作《古仰观俯察仪复原》,年以后开了几次全国性的“中医多学科研讨会”,当时也得到了中医学会和卫生厅的支持,80年代思想解放,学术活跃,激发每一个人的思路。

右起:李铁军、卢央(南京大学天文系,象数易研究者,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天文学背景揭示者)、邹伟俊(现代中医独立思考者,多学科研究中医发起者组织者鞠躬尽瘁者)、山东柳少逸(《五运六气三十二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先生几十年苦心孤诣,皓首穷经,得以出版这一近六十万言巨帙。

之二:《中医气象学与养生防病》

运气七篇的学习过程,在我的心中发酵。当时中医界有一个普遍的思路,就是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认为现代科学中有的东西,中医就得有相应的东西。与运气七篇相对应的当然有多方面内容,但最直接,最丰富的应该是医学气象学内容,既然现代医学有《医疗气象学》,我们中医运气七篇中就有全面系统的内容,而且充分体现整体、恒动等中医特色。为此,我与南京大学气象专业陈燕燕(该老师次年到南京气象学院工作,现在美国西北大学工作)合作,双方一拍即合,气象与医疗,正是她所关心的课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合作完成了《中医气象学与养生防病》·人民卫生出版社·;《天气与保健》也是人卫出的。干祖望老师在序言中说:“欲知《素问》、《灵枢》精华,半在气象,惜乎以古典语文之式微,因而深入钻研者日寡,终至虽有若无,怀抱千金,手持乞钵,深叹中医学术何其肤浅,简陋乃尔!甚至诬为玄虚!

今读《中医气象学与养生防病》,乃南京中医学院李铁君与南京气象学院陈燕燕等优秀中青年学者,各展其专业专长之心得,合作此论医学又论古今气象学之专著。精神忠于原旨,语言出之潮流……”。

之三:五运六气研讨班

年冬我们在南京举办了全国五运六气研讨班。方药中老师和许家松、傅立勤学姐等特地来宁讲学。这个工作是我主持举办的。

上图为方老师与我们的合影。方老师右侧为许家松学姐,左侧为傅立勤学姐。后排左1为笔者。

下边为方老师为研讨班欣然填词:

04

方药中-生平介绍和论著

生平介绍

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幼时先入私塾,后入小学。祖父是位中医,父亲曾随之学医并深知医理,谋生之余,就教授方药中诵读《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以及《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医书。这些通俗读物便成为他的启蒙老师,使他自幼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方药中高中毕业后,由于父亲早逝,家境日衰,遂考入重庆市邮局作邮务员。但是,他念念不忘的是志做中医。这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名医荟萃山城,经常举办学术讲座,使他得以聆听一代名医精湛的学理和高超的医术。在诸多名医中,他最钦佩的是被誉为“京都四大名医”之一的陈逊斋。陈是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的后裔。

就在这一年,19岁的方药中正式从师于陈逊斋门下学习。为了生活,他还不能放弃邮局的工作,只能半工半读。陈逊斋是一位严师。在中医理论方面造诣很深,不但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而且要求熟读成诵。临床方面,他是著名的经方家,而且针药并用。诊病时,只口述方名,便要求学生开出药物;只提示穴位,便要求能准确取穴扎针。面对这种严格要求,方药中只好把要背诵的内容写在纸条上,利用饭前饭后、乘车行路的时间反复默诵。日积月累,终见成效。在陈逊斋处学习半年之后,他便能按老师要求,遵方开药,按穴用针,有时还能背诵一些《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大成》的原文作为处方、取穴的根据。陈逊斋对这位勤奋苦学、聪敏善思的学生深为赞赏,随为他改名为“方药中”,勉励他“一生沉潜于方药之中”,预祝他“方药必中”。这一段学习经历,使方药中受益终生。由于陈老师的严谨教学和严格要求,使他苦读了中医经典著作,苦练了坚实的基本功。他在讲课中经常引用古典医籍,总是背诵如流。同时,学习中节奏紧张的生活,使他养成了珍惜时间、快速高效的工作习惯。

年,方药中取得了“中医师”资格,在重庆开设“方药中诊所”。当时,重庆连年流行霍乱、天花等,离诊所不远的江边一带的贫民区更是传染流行的疫区。年轻的方药中,怀着一颗“医乃仁术”之心,在毫无防护的情况下,不计报酬,不怕传染,参加救治。他运用中医有关伤寒、温病的理法方药大胆施治,居然活人不少。就是这样,在治疗烈性传染病中迈出了行医生活坚实的第一步,不但站稳了脚跟,还小有名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久,方药中参加了西南卫生部中医科工作。年,国家规定选拔部分优秀青年中医到北京系统学习西医。方药中进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系统学习了5年西医,于年毕业。从年开始方药中以3年时间,完成了他第一本专著——《医学三字经浅说》。书中他吸取了西医的一些归类、论述方法,来收集、整理、阐释中医文献资料和临床经验。出版之后,倍受读者欢迎。

方药中-主要论著

1 方药中.医学三字经浅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方药中.辨证论治研究七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 方药中.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 方药中.温病汇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 方药中.“温病条辨”讲解.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6 方药中.读“与张简斋先生论阴阳”一文后之商榷.新中华医药月刊,.7 方药中.略论中医学术体系问题.中国医药月刊,.8 方药中.从“团结中西医”与中医进修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谈到中医学术系统问题.江西中医药月刊,,(1):17.9 方药中.试论中医治疗体系中的几点认识.中医杂志,(5):1,(6):11.

本期病案类风湿性关节炎

哭笑不得!“类风关”长期“不能确诊”?

吴某,女,68岁。

初诊日期:年9月5日。

简要病史:诉:指、腕、肘、踝、膝关节疼痛、畸形近20年。

患者时运不济,命运多舛,39年前曾行输卵管结扎手术(腰麻失败,被束缚强行手术),胃大部切除术史(因“十二指肠溃疡”,90%以上即是今天的幽门螺杆菌感染,20世纪被手术切胃者以千万人计!!!)。

多年来,曾展转医疗,医院,亦曾多次进行有关理化检查项目,因患者文化程度低,不能正确叙述有关内容,也未能保存历史病历及各种有关报告,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医生告诉她,化验是最重要的,抽血化验类风湿因子阴性,是正常的。所以,你的病没法诊断!

根据现在各院检查项目,类风湿因子是排在第一的,此项阳性,当然诊断没话说。此项阴性,就不能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吗?

答案是否定的。

刻诊:脉沉细,寸部重按微。舌淡红微晦。

指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畸形,运动受限,明显晨僵。并诉时有后枕痛,胃脘疼痛,腰膝疼痛,纳差等。

平脉辨证,治疗予以温阳,驱寒,祛湿。痛缓后再予温肾、活血、消痰瘀,并合以虫类搜剔。

炙麻黄10g黑顺片30g先煎

炒白术30g炙甘草10g桂枝30g

生苡仁30g茯苓30g西洋参10g

按语

一、类风关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年修订版)共7项。

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

3.腕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

4.对称性关节肿(≥6周);

5.类风湿皮下结节;

6.手和腕关节的X线片有关节端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

7.类风湿因子阳性。

上述7项中,符合4项即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李铁军老师按)这是哪门子规矩?

患者前六项皆符合这一标准,故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庚子肺疫,鄂地西医竟然无视满大街病人满候诊大厅的病人不承认他们是瘟疫,而要等核酸检测才能“确诊”,而确诊人数,每天有份额限制,医院才分得几十个,医院这个份额是拿不到的。种种怪象丛生,外人莫名其妙。其实是利益,国家有防疫经费,病人检测要缴费(不菲)。医科院王院长称之为:科学要稳妥。

吃相多难看就顾不上了。

该患者类风关诊断,虽无鄂地瘟疫那样恶劣,但亦是利益计较的结果:

1.这病多重?到了我这里,只花了个挂号费,几句话打发了,咋行?越是化验查不出,越是要更深入,更高级、更费钱的检查,最好住院检查。

2.要办医保“门慢”,你得确诊,确诊得凭化验单。否则,你得住院检查再说(肿瘤病人办“门特”,也是,影像也不行,得病理,住院检查,住院后,再诱导你基因检测,全身CT,再进一步放疗、化疗,一步步,你得依从!)

3.临床医生,有的是风湿科医生,水平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碰到这简单问题就复杂化了!

三、(孙洁静按)此病诊断希望能回归中医经典!

中医诊断根据症状可辨病,根据舌脉可辨证。西医诊断在实验室检查尚未发达时,初始也是根据症状、体征进行相关诊断。本病即使增加实验室诊断,也只占七分之一的权重!

如果完全依赖实验室检查也是不符合西医规范的!

我看,不下诊断是推脱责任:

患者当时真的是诊断不出类风关吗?患者有4项符合标准即可诊断,该患者达到六项!绰绰有余了吧?是真诊断不出吗?应该是推脱责任吧?治不好,干脆不下诊断。

西医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免疫紊乱,属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药物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植物药制剂及生物制剂等。以控制症状,延缓病情发展,但效果总不如人意,还要苦于副作用,特别是激素类药,长期使用危害甚焉,有不法者从地下渠道邮售这类药片,声称中药,实为内含大量激素,尤须警惕!

其实中西医皆可以根据症状、体征、病史来做出相关诊断,但是西医现在越来越依赖实验室检查,一整套体格检查丢之弃之,诊病前先是一堆化验单,再看病,现在这种情况中医也不少,望闻问切丢了,辨证论治丢了,都成了阅读化验报告、阅读影像片报告的高手。希望中医能把握本源,回归经典,基本手艺不能忘,诊疗技能要提高!

四、(孙洁静按)风寒湿痹和历节病

四诊合参,平脉辨证,当知该患者属“痹症”范畴。辨证属风寒湿痹证。

《黄帝内经》称为“痹”,提出病因乃风寒湿。

《素问·痹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也”,并根据风、寒、湿偏胜进行分类“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部位之异,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及肾痹五脏痹。

属痹证,用“历节病”描述形象生动

张仲景则另立“历节病”,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又有“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认为病位在肝肾,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风寒湿合而为邪,伤及血脉,水湿浸淫筋骨关节所致。对于治疗有:“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二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炮附子四两)。此外还有乌头汤、防己黄芪汤等。

从孙思邈、叶天士到朱良春

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独活寄生汤(独活9克、桑寄生、细辛、秦艽、防风、肉桂、牛膝、杜仲、熟地、当归、川芎、白芍、人参、茯苓、甘草各6克)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方剂。

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久病入络”,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虫类药使用,到现代,南通朱良春老师对于虫类药给以深入研究,广泛应用于临床。

常用虫类药如:

地龙、全蝎、蜈蚣、土鳖虫、白花蛇、乌蛸蛇、露蜂房、水蛭、羌螂虫、穿山甲等。

常用止痛药如:

川乌、草乌、附片、白芍、雷公藤、乳香、没药、全蝎、蜈蚣等。

常用补肝肾、壮筋骨药如:

巴戟天、续断、杜仲、寄生、金狗脊、补骨脂、熟地、山萸肉、牛膝等。

常用化痰瘀药如:

竹沥、姜汁、半夏、白芥子、南星、僵蚕、橘红、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穿山甲等。

主笔

李铁军

编辑

沈露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忆我的副班主任方药中老师midd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