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大约生于年,卒于年左右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诗人、小说家,淮安府山阳人。终明一代以及清朝大部分时期内,该地区正是明清时期大运河和黄河的交汇处。
吴承恩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浙江低级的教育官吏,其父吴锐(—年),在当地百姓看来是个愚笨的傻子,非常容易被人欺骗。由于家中贫困且科举无望,吴锐娶了一个富商的女儿,并在这家富商所开的丝绸店中当伙计,其后育有一个女儿。大概四十五六岁时,吴锐又纳张氏为妾,生下了吴承恩。作为一个早熟的孩子,当每每听到别人嘲笑他为“痴人家儿”时,吴承恩都感到十分刺耳,因为这触及到了他的痛处。但是憨厚乐观的父亲却劝吴承恩直面现实。
吴承恩
此后数年,吴承恩成为了一名文采出众的学生,有科举之才,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而那些曾经嘲笑、欺骗、侮辱其父亲的人,都前往吴锐身边恭敬地请教经验。即便是淮安知府葛木(字仁甫,号卮山,年进士),也邀请吴锐加入一年一度宴请当地士绅的宴会(年或者年)。
尽管吴承恩是一个作家,但在南京的乡试中却屡次名落孙山。年,吴承恩被选为淮安府学贡生,因此得以进入国子监并定居南京。在此后的十八年里,除了年曾短暂地前往北京之外,他一直生活在淮安或者南京,并继续在科举考试中碰运气。此时,吴承恩主要依靠替人撰写文章为生,其中很多文章都收入他的文集当中。在这些文章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流行的“障词”,即以“词”为载体,内容上经常是大段介绍,通常用于祝贺寿辰或者升迁。这种“障词”将内容书写于屏风或者丝绸之上,在形式上要求书法优美。同时,或许他也靠替人编辑图书维持生计,例如《春秋列传》(五卷)和《淮郡文献志》(二十六卷),其中都明确有吴承恩的功劳。《春秋列传》作者刘节(字介夫,号梅国,—年,年进士)年至年间担任漕运总督;而《淮郡文献志》是一部关于淮安历史的参考文献,作者潘埙(字伯和,号熙台,—年,年进士),年从河南布政使任上被解职后,便一直定居淮安终老余生,由吴承恩为其撰写神道碑。这一做法在当时颇为通行,即富有的士绅和当地年轻有为的文人友好往来。
吴承恩其他的同乡或友人,例如沈坤和李春芳,都曾高中状元(当年进士中的第一名)。在南京时吴承恩还与一些文人书信往来,这些文人中既有当地人,例如徐天锡(字申之,—年,徐达的后人),也有在南京为官的人,例如何良俊。
大约年前后,吴承恩放弃了乡试,前往北京补为岁贡生,以便有资格担任低级官吏。吴承恩大约此时完成《明堂赋》,以纪念年三座遭焚毁的主宫殿修复完成。这篇赋文应该作于年9月28日之前,因为当天世宗朱厚熜下令将三座宫殿更名,而在吴承恩的赋中,仍然沿用旧的名字。当然,这篇赋也可能是国子监学生的作业。年时,吴承恩将此赋和另外一篇文章(可能为某人所作)在大学士徐阶的六十大寿上进献贺寿,既提升了吴承恩的作家名声,又有助于获得朝廷的任命。
吴承恩故居
大约两年之后,吴承恩被任命为坐落于太湖东南的浙江长兴县丞。大约吴承恩在杭州期间(年左右),接到了巡抚刘畿(字子京,号羽泉,—年,年进士)的任命;他为后者的《诸史将略》写了序言,该书记录了历史上的军事请将领我们已经无法考证吴承恩在长兴县任职多长时间,而《长兴县志》称赞其刚正不阿,并将其与当地道德高尚的土绅相提并论,尤其是明朝“前七子”之一的徐中行。年,著名的随笔作家归有光也来到长兴担任知县,与吴承恩共事超过两年之久,直到年归有光升职离开长兴。令人奇怪的是,无论在归有光还是吴承恩的文集中,都没有两人交往的记载。然而最近(可能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在长兴发现了两块纪念碑,碑文为归有光所作,吴承恩所书,时间为隆庆元年(年)十月初十。据说,吴承恩的书法学自赵孟(—年),字迹十分潇洒优美。似乎是写完这些碑文或者之后不久,吴承恩便离开了长兴。
对于吴承恩晚年的生活,我们知之甚少。据某条记录所载,离开长兴后,他曾担任荆王府(这个荆王可能是第六代荆王朱翊钜,卒于年)纪善(即家庭教师)。在这一情况下,吴承恩应该居住于荆王的封地—湖广蕲州,其任职期间大概是年至年。年或者更早,吴承恩卒于淮安,只有一个女儿,并无儿子。在外侧去世后,年由其堂姐的儿子邱度(字志中,号正冈、汝洪,年进士)将其诗词和文集整理刊行,题为《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增补一卷)。其中序言是年陈文烛(字玉树,号五岳山人,年进士)所作,后者于年至年间担任淮安知府。陈文烛在序言中提到,此时吴承恩已过世将近十年,按照中国人的算法,将近十年可能意味着八年或者是九年。
除了当地的地方志之外,吴承恩的文集自刊行之日起,便很少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