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南陵城东的古桥
魏青平
从南陵城区往东面的弋江镇,在古驿道及其附近,分布着一批古石桥。笔者前些时经过一番寻找和考察,对其中五座较为重要的石桥的历史和现状,依次进行了描述。这五座桥是麒麟桥、落弓桥、沿墅桥、蒲桥及无名石桥。麒麟桥。南陵城东离城区最近的是麒麟桥,在离城只五里的原石铺乡麒麟村。桥长10米,宽4米,石砌栏杆,单孔圆拱。桥拱中上部刻着“麒麟桥”三字。桥券拱内侧上方饰有浮雕麒麟图。据民国南陵县志载,此桥建于明代万历丁未年(),建桥者为本县绅士施所蕴。清代乾隆年间,县令周学元主持重修,本县施、王二宗族慷慨捐资,与本县建魁星阁、创春谷书院同为一时之盛事。周学元并撰写有《重修麒麟桥碑记》。笔者八年前寻找并考察了此桥。详细情况可参看笔者文章《风雨麒麟桥》,载于《春谷流风》一书。
落弓桥。离城十里的原石铺乡集镇向北约二里多,在新屋纪村近旁,有一座古石桥,名落弓桥。据民国《南陵县志》说明,桥形如弓,因名,估计建于明未清初,咸丰年间毁于战乱,宣统二年《)当地人纪一清重建。
前些天,春雨潇潇,冷风瑟瑟,我和女儿李睿驱车前往。根据乡人指点,从石铺往北,沿着村村通水泥路,路过门房徐、新屋纪和高彭村,再往西北方向经过一段田间小道,直至落弓桥村旁,看到一条小河。下车后看到河上有一座不大的桥梁,但却是水泥平板桥,并非石拱桥,难道我们走错了方向,或者古之落弓桥,已完全被毁?带着疑问我们在河边寻找,看到近旁有一座古朴的社庙,庙旁耸立着一株苍劲虬枝的老朴树,而就在老树的下面,我们终于发现了石质桥基,中间的桥身已不复存在,两边是垒就的大的青石块,但都已残缺不全,显然早已遭到破坏。左右两边残损的桥基相对无言,似在默默地叙述着痛心的往事,河湾里小油鸭在孤独地游来游去,水面上掠过阵阵带有寒意的风雨,令人增添了无名的怊怅。这地方很幽僻,但景色却很美,再看小河沿岸,开着红红白白颜色不一的野花,都是六个花瓣,一种叫做铁线莲的花儿正在绽放。总之,残缺的桥基却和周围的景物构成了一幅甚为完整的画面,这是一种具有特质的撼动人心的美!
诗人李睿赋诗一首:
仲春访落弓桥作者:李睿光阴一箭穿今古,遗落良弓在野塘。尚有残墩铭过往,已无履迹辨沧桑。幽花点点芳春侧,碧水潺潺社庙旁。久立桥头双朴树,但凭烟雨写苍茫。沿墅桥。小时候,我家住在石铺小镇,常听父母说起离石铺不远的长乐庵有一座石桥,叫弋字桥。南陵人从城区到蒲桥、弋江去都要经过大道上的弋字桥。几十年来,我虽然多次路过这座桥,但都未曾留意。前些天我在石铺朋友家玩,谈起石铺到弋江驿道上的几座桥,觉得应当实地考察一下。于是,在石铺小学老教师刘木林老师的陪同下,专程去探访。车子一过长乐庵,很快就看到桥面上的栏杆。下车走到桥边,从表面观察,桥上面接近马路部分都是钢筋水泥建筑,但矗立在水上的石垛却是大片的青石块垒成的。共有三个石垛。所以,这座双拱石桥,虽经过扩建、改造,但还保留有原来的材质和结构。放眼看去,桥下溪流弯弯,水声淙淙,岸边呈现出散落的农舍。桥畔田野纵横,油菜花一片金黄。联想到桥名,觉得所谓“弋”字桥实属不伦不类,这桥哪点像是个“弋”字?估计是原来的桥名音读白了,讹传而造成的。那它原来究竟叫什么名字呢?我的好友籍山镇镇府工作人员姚勇带着我和文化工作者朱晓宝采访了长乐庵一位八十八岁的鲁姓老人。老人说他年青时看到过桥头的建桥石碑,桥名叫“沿溪桥”,不叫“弋”字桥。老人的说法和我们的看法完全一致。这桥在一条溪流的岸边建造,叫“沿溪桥”有道理。但是,无论是弋字桥,还是沿溪桥,民国县志上都找不到,查县志营建志所载,县东十五里有一座沿墅桥。县志地图标明在长乐庵和蒲桥的中间有座沿墅桥,和县志正切合。沿墅的意思是在田野村落边建造的桥,也正符合这桥的环境。
查县志可知,沿墅桥建于明代隆庆五年(),为知县丁应诏重建,光绪初邑绅管焯等倡捐重修。此桥历史较长,即使从重建算起,至今也年了。丁应诏在南陵任县令只有一年,但能留下这一造福后人的桥梁,也算是有政绩的了。这样一来,关于弋字桥的来历终于浮出水面,我们今天可以为这座桥正名了,它叫沿墅桥,又名沿溪桥。
蒲桥。民国《南陵县志》载,县东二十里驿路有蒲桥。蒲桥横跨从泾县流来的孤峰河上,把蒲桥镇分为蒲东、蒲西两部分。这桥原是石拱桥,建国后进行了扩建,但还保持了单孔拱桥的原貌。我和李睿经过时,下车从桥的北面拍摄了桥的照片,也大致察看了一下,以为大体如是。我们准备往前方原蒲桥农场继续探寻。当车子从桥上闪过时,我突然瞥见桥的南面风光独特,当即停车察看。此时我们的眼前倏地一亮,发现桥两岸沿河人家排列着浮在水面上的吊脚楼,紧挨桥边人家的楼上,还是雕刻精美的绮窗,颇觉古色古香。我们注意到,由于防备河水常年浸泡的腐蚀,吊脚楼的脚已由当初的木柱子换成了较细的水泥柱,这倒也并不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贮立桥上遥望,可见桥下的河水悠悠地流向远方,桥畔碧柳绿蒲,临水楼台;兼之旦暮烟霞,可谓其景万状!许多南陵人都见过或听说过凤凰古城的吊脚楼,或者泾县章渡的吊脚楼,如果他们看到家乡蒲桥的吊脚楼,一定会更加欣喜!
无名石桥。根据民国县志的记载,县东二十五里处,即离开蒲桥往弋江镇方向五里,有一座荻塘桥,是明代嘉靖间县令钱照建造的,咸丰间桥被毁,光绪二年,知县杨士玉倡建。按照县志地图,我们在一处名为乌鱼断(断通簖,人们用以捕鱼捉蟹的竹栅栏)的地方,亦即原蒲桥农场宿舍处,找到了一座古朴、简单的小石桥,询问周边人士,均不知桥的名称。但看这桥不上规模,不像是县令亲自督造的。踏遍田塍小溪,杳然不见桥的踪影,一直乘车询访到前方的柿坝及蒲桥与九连交界的潘家祠堂,依然无人知晓。不知是县志位置标错了,还是早就被毁了,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发现了一座古之石拱桥。本文图片由县博物馆,李睿,刘泽云和作者提供。
点击?进入南陵同城搜索、发布信息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南陵同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