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都城周围城邑的城区军事防御一般也有城壕和护城壕,以此作为防止敌人进攻的防护设施,但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城邑的城墙上也存在着防御辅助设施,例如商邑故城的东面城墙就发现有疑似箭楼的遗迹。这些城邑对外开通城门的数量都低于都城,不会超过十二座。平舆故城目前发现有东、西、南三座门。阳翟故城每面城墙中各有一个缺口,似为城门。睢阳故城西墙发现3座城门,南、北墙各发现1座城门,且处于南、北墙三分之一处,似乎为十二城门之制,但可惜其他城门没有探出。
一般来讲,大的城邑中有设置内城的现象。例如,宛城故城就有内城。黄巾军起义即将失败时,有一部分在宛城内城与官兵继续斗争,直至壮烈牺牲。还有很多城邑中发现了手工作坊的遗迹。例如,秦故都雍城,就有大量的铜、铁手工作坊遗存。冷兵器时代的兵器,在今天看来对技术要求并不是很高,城邑中存在手工作坊,平时会服务于民众,但是在战时,它们所发挥的军事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在锻造、修缮兵器等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官署是城邑的核心,故此是城邑的重点保护对象,但官署是否也建有类似宫城的城墙,应该因地而异的。徐龙国先生指出:“内地城邑中,郡国城一般都有小城或宫城,普通县邑城很少发现此类建筑,郡国城中的小城很多是沿用战国时期的郡城。各地区城邑的功能也存在差异。”株阳故城“一号古城遗址”大型建筑在城的中部,据推测是处理株阳辖区内政务的重要场所。城墙之外有壕沟的存在,反映出当时人们比较重视城防设施的建设。新丰故城的城墙实际上是使用了秦时的城墙,这种现象在秦汉全国各地的城邑中都较为普遍。
城邑的等级
行政等级。先秦时期,城邑分,一级为城,二级为诸侯城,是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秦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全国城邑也形成了三个等级:
(1)帝国都城,(2)郡城,(3)县城、邑、道。西汉、东汉承袭秦之郡县制,但又分封郡国。从行政上来看,封国都邑在等级上与郡城平级,因此,秦汉城邑基本上是都城、郡国城、县邑道城。在秦汉都城防御体系范围内,除了都城以外,城邑的行政分级比较明显。例如汉武帝时,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他们的行政机构所之城邑在行政等级上明显要高于辖区内的县城。
东汉洛阳城防御体系的外围是由郡国构成,每个郡国的行政中心在等级上要高于所辖城邑。从军事角度来看,无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御方,等级越高的城邑存在较高军事价值的概率越大,所以势必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不论是占领还是防守一座郡国级城邑,在政治上对于掌控整个郡国的行政地域意义重大。刘濞进攻睢阳、绿林军在左冯翊攻占高陵、黄巾军退守宛城,除了它们在地理位置上有一定的战略优势之外,也不乏有政治上的考虑。
规模等级。从秦汉都城防御体系内的城邑规模来看,郡国城的规模要小于都城,郡治城的规模普遍要小于重要的诸侯国都城,县治城普遍要小于郡治城。在郡国级城邑中,阳翟故城在战国时的鼎盛时期,城邑周长为米,然两汉时沿用,因战乱及等级原因,实际使用面积应小于战国时期。睢阳故城周长米,面积万平方米,合汉代三十一里,有文献记载,梁孝扩建七十里,若是如此,城邑规模已经超越长安城的六十二里,属于僭越,所以可信度不高,但却透漏出睢阳故城在当时规模之大的事实。
县级城邑的规模要小的许多,如长安城防御体系内的杜县故城只有.5万平方米、商邑故城面积约万平方米、夏阳故城.5平方米、重泉故城才86万平方米;洛阳城防御体系内的鄢陵故城万平方米、安昌故城24.8万平方米等。秦汉时期“大多数县邑城周长-米,一般小于郡治之城。”但是在秦汉整个国家范围内,也有少数县级城邑因继承战国旧城面积而大于郡国城,如滕州薛国故城、宜城楚等。
从军事角度来分析,规模越大的城邑越有防守或占领的价值,一方面规模较大的城邑,人口、财富往往较多,城内粮食贮存丰富,甚至会有武库等,城防设施坚固且完善,物质资源能够满足战争的持续。另一方面,城邑的规模一般是逐渐、自然形成的,与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交通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秦汉都城防御体系范围内,规模越大的城邑在这些方面越占优势,对于防御和进攻的意义非常重大。
总的来看,都城周围的城邑相当小于都城的封闭空间,大的城邑里面结构复杂,小的城邑里面结构相对简单,但它们在战争中对拱卫都城有一定的价值,比如一些城邑在战时能够起到遏控交通、扼守要地、牵制敌军、提供兵源等等。都城周围的城邑平时则向中央缴纳赋税、预备后勤、运输物资、维持治安、整治交通,发挥着维持都城防御体系运转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可以说,它们是都城防御体系中特别重要的一环,有的城邑得失甚至会对整个都城防御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没有这些城邑,即便凭借再险峻的山川,也是无法构建都城防御体系的。
武库
《礼记乐记》云:“车甲衅而藏之府库”,透漏出“库”与兵器储存密切相关。《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秦官,其属官包括“武库令、丞”等。说明至少在战国时,秦咸阳已经存在专门储存财物、兵甲之所了。武库之设,秦咸阳已知有左库、右库、北武库。徐龙国指出:秦代都城中央武库更多地借鉴了东周三晋的多库制,既有“武库”,也有“左”库。中央武库设于咸阳,可能开始于秦昭时期,而左库之设始于秦始皇时期。此外,可能还设有其他武库,如“北库”等,由于库铭不是兵器铭文,所以仍存在很大的疑问有待今后解答。
汉长安城内的中央武库位于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经发掘得知,有多个库房,出土兵器种类较多,既有远射武器,也有用于近身交战的武器,还包括铠甲等。在所发现的汉印中还有“军武库印”、“军武库丞”、“票军库丞”等,这说明汉长安城除了国家武库之外,还有大将军和骡骑将军所属的武库。武库关系到国家安危,管理自然非常严格。《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尉属官有武库令,下有三丞。”说明武库由中尉下属的武库令丞掌管。武库兵器物资入库、储存、调用皆需详细登记备注,以防造别有用心者所用或遗失民间造成社会危害。睡虎地秦墓竹简《效律》对此有相关记载,西汉武库管理当承袭秦制。
东汉洛阳城武库也是两汉时期国家重要的武库之一,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刘秀建立东汉政权过程中,都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地位。东汉洛阳武库所在位置在于城内的东北角,可能是继承了西汉洛阳武库,在此基础上改建而来。它的管理体系承袭于西汉长安城的中央武库。汉代武库还有严格苛刻的簿籍登记制度,兵器出入库都有一套严密的流程,有误者要加以处罚。库内物资保管需要经常检查试用,若因玩忽职守、保管不善而造成武器丢失或损坏,轻者罚貲,重则罢斥乃至按以大罪。
尹湾六号汉墓出土六号木犊,题《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者,记录了汉成帝“永始四年”武库中兵车器的种类和数量。其中,弩的总量达53万多件,矛的总量达5万多件,有方(戈类长兵器)达7万多件,远超一郡武库之所需,足可装备几十万人。有研究者认为它可能是设置于东南地区的大武库,受朝廷直接管辖。洛阳地处中原四战之地,有“天下冲阨”与“天下咽喉”的军事地理与交通地理定位,东汉时又为首善之区,是“精兵所聚”之地。东汉武库作为中央直属的战备贮存中心,在朝武库体系中级别的。
除了都城之外,郡国城也有武库之设。徐龙国先生从记载和发现的情况推测:一是有铁官和工官的郡,往往设有武库,因为武器是铁官和工官的主要产品,就近设立武库便于直接进行管理;二是边郡必设武库,目前所见上郡、张掖、武威、敦煌、渔阳等均设有武库。七国之乱后,朝廷对诸侯国的军官、军制进行彻底的改造,诸侯国失去了对武库和的控制权。一般县邑城是否设有武库,现在还无法确定。由于武库过于重要,对其严格管理、严格控制是可以理解的。
咸阳防御体系范围内制造兵器之地除了都城外,还有西、雍、株阳三处。在长安城防御体系范围内,除了都城之外,其他地方是否有兵器作坊,目前尚不得知。在东汉洛阳城防御体系范围内,宛城作为南阳郡郡治,早在先秦楚国时就是的冶铁城邑,目前已有发现汉代的铸铁冶炼中心,在郡治外的东北一公里处。该遗址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散布着大量的绳纹筒瓦片、耐火砖、磨石、烧结铁块、铁渣等遗物。未央宫遗址出土的骨签数量很多,其中有“元年南阳工官護共卒史都”3:、“二年南阳工官令捐護共贺”3:、“四年南阳工官令捐護”3:、“延和五年南阳工官令捐守丞”3:等,说明在西汉时南阳就设置工官了。宛城是的冶铁中心,必然会有铁官设置,以此推测,东汉宛城应有武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