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四百年前,他从异国他乡窃回一物,华夏人口
TUhjnbcbe - 2024/3/21 16:31:00
专科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www.txbyjgh.com/m/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不是每个人都会被历史铭记。岁月长河中总有很多人被涛涛江水淹没吞亡,但他们所行功绩却如同水底卵石,任它潮起潮落,我自岿然挺立。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历史上走私的“番薯大王”,他是无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都抹之不去的丰功伟人——陈振龙。

说到陈振龙,多数人应该都是一脸懵,不知所谓者何人,但要说到番薯,估计基本都是吃过的。即便是对番薯这个词不熟悉,那你一定也知道地瓜、白薯、红薯,总之是同一种实物、不同的叫法而已。

而吃过番薯的人,不认识陈振龙,多少就有点“吃水忘了挖井人”的嫌疑。在了解陈振龙之前,不妨先介绍一下番薯,番薯什么时候有的呢?源自哪里呢?

中国历史最早的番薯记载出现在明朝,是从吕宋(今菲律宾)进口的,这里是西班牙大帆船往返太平洋两岸的始发站,地理大发现之后,很多原产美洲的作物经由这里,再推广到全球各地。番薯来到菲律宾后,慢慢成为当地寻常百姓的果腹之物,但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朝中后期,华夏大地还没有机会盼来它的光临,因为西班牙殖民者为了经济利益,并不允许它无序的外流,番薯之来中国,还需要一个机会,然而机会,始终是人创造的……

弃儒从商

陈振龙(约~年),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今福州市长乐区)青桥村人。家里祖辈多是读书人,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在家人耳濡目染的熏陶下,陈振龙自小便勤奋好学,本想考取功名,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可也许是天意弄人,他一直考到二十岁也没有考到什么功名,一气之下遂做出了弃儒从商的决定。这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当时的商人虽然有钱,但也只是空有钱资,社会地位远比官宦人家低。在那个人人都希望靠考中功名光宗耀祖的传统社会,他这种行为被扣上了离经叛道的帽子。

可能是受不了流言蜚语,陈振龙一家都从乡间搬进了省城,而他也正式踏上了经商的道路。

陈振龙经常跟着一些商人一起前往吕宋(如今的菲律宾)经商,虽然他人远在他国,但却时刻挂怀自己的家乡,而小时候所经历的饥荒所带给他的震撼更是难以忘记。他暗自渴望改变故土田园的饥荒现状,但苦于无能为力,老天总会眷顾有追求的努力着的人,这话一点不假。

初遇朱薯

人生的转机发生在他吕宋见到的一种特殊的植物,当时他在经商途中他发现当地居民都在种一种他从来没见过的当地独有的农作物,当地人把那个称为朱薯,兴趣大起的他在闲暇之余经常一个人跑去看当地人种朱薯。

后来他观察到朱薯十分耐旱,适应能力非常强,最主要的是产量大到令他咋舌。而且在尝过朱薯以后,他发现这种新奇的东西不光味道甘甜,还尤其抗饿,不过吃一两个就有饱腹感,而且“生熟可食”。陈振龙忍不住联想到家乡的饥荒了,如果有朱薯,又何愁会有饥馑年代!

此时的他已经逐渐萌生了把朱薯带回祖国的想法。产生这一想法并不奇怪,这和他童年所经历的有关。在他小时候,他亲眼目睹自己老家十年九旱,许多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饥荒严重的时候总有人饿的瘦骨嶙峋,惨死路边,当时这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尚且年幼的他渴望改变自己家乡民不聊生的惨状。

把朱薯带回祖国的想法在他心里一旦落地,马上顽强滋长,生根发芽。他开始暗自琢磨要怎么才能把朱薯种植技术学好,然后把它带回家乡。

所有事情都是这样,能想出来容易,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偷学种植

一心想要把朱薯带回家乡的陈振龙,开始有意和周围一些农民打好关系,这让和他同行的商人十分不解,因为从那些土著农民身上是揩不到任何油水的,对于经商的人来说,眼里最重要的就是钱。

陈振龙把自己想将朱薯带回去的想法告诉了自己同伴,可是他的同伴似乎并不能理解他那种心怀天下的宽广心胸,反而一个个都嘲笑起他来,也有人劝他放弃这种很危险的想法。

的确,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当局把朱薯归类于管制农作物,不允许私自外流,在当时想把朱薯带出吕宋(菲律宾)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但陈振龙始终忘不了童年的情景,始终坚定着自己的想法,也不管同伴们的冷嘲热讽,只是自己一有空就一个人混迹于田间地头,偷偷观察朱薯的种植方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长期的观察下,很快就掌握了朱薯的种植方法,这让他很受鼓舞,感觉自己距离把朱薯带回祖国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可历史总是如此,成功面前总是树立着一道道屏障,种植朱薯或许不难,把它带出吕宋可是难于登天,西班牙人严禁走私朱薯,关卡把控检查十分严厉。抓住了走私朱薯的甚至可能被杀头。想走私朱薯带回祖国无异于痴心妄想,痴人说梦。

想起家乡因饥荒而民不聊生的惨状,陈振龙宁愿冒着被杀头的风险也要试一试。

蒙混过关

携带朱薯回国被认为是一件不可能达成的愿景,西班牙人对此防范意识很强,对比之下,陈振龙发现朱薯藤也能种植出来朱薯,而且朱薯藤更杂乱无章,易于隐蔽,被发现的概率比携带朱薯被发现的概率小。

陈振龙选择了携带朱薯藤过关,事实证明他的直觉是对的。

陈振龙在当地暗自购买了朱薯藤,之后便谋划着如何携带回国。

第一次他把朱薯藤悄悄的藏在行李中的背篓里面,经过关卡的时候他强装镇定,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希望能够蒙混过关。可不幸的是被藏在背篓里面的朱薯藤在检查关卡的时候被官兵发现了。当时他一时间冷汗直流,一口咬定不知道背包里有朱薯藤,他知道,只是咬牙不认他才有可能脱离危险,若是被查到蓄意走私朱薯藤那他就完了。

第一次的结果最终是有惊无险,陈振龙来不及害怕,迅速着手准备第二次“走私”计划了。

这次他特地采用了一根竹竿用来抬行李,而朱薯藤就夹藏在竹竿事先凿好的空隙里面,可是他运气不佳,计划又一次失败了,在官差一丝不苟的搜查手段下,朱薯藤再一次被发现。

他没有了上次的好运,在官差的羁押下铃铛入狱,身陷牢狱的他,不由得心生绝望。难道多灾多难的故土田园,上天注定就无法享受到这种美食的眷恋?

这个时候的他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有点动摇自己妄图“走私”朱薯的想法了,但童年经历过的一幕幕凄惨的情景恍如昨日一般浮现在眼前,他有些动摇的内心再一次坚定起来,开始积极谋划怎么出狱,他用身上携带的零碎银子贿赂官差,让官差帮忙联系在外的同行商人。后来在同行商人用了大把银子贿赂当地官员以后,他得以重见天日。

出狱以后他立马谋划着下一次的“走私”朱薯的方法。当同行商人得知他在鬼门关回来以后居然不痛定思痛,反而是要再一次进行“要命的勾当”时,纷纷指责他:

“薯珍,亦乎父母双亲?命丧于此,何报育养?以孝为大,何故因此草木负骂?”

听着同行商人的指责话语,他缓缓地说出了自己从小所见之一幕一幕:

“天降大旱,放眼百里,草木苦死,颗粒无收,野皮净食,路有死骨。有薯如此,净数何人?”

或许同行商人是被他的话所震撼,或许是被他的精神所打动,纷纷沉默下去,在他第三次走私朱薯时,同行商人选择了齐心协力,参与了把朱薯运出去的宏伟计划。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万历二十一年(年)他又暗自从当地农民手里购买了朱薯藤。这次他秘密的把朱薯藤包上防水的油纸放在竹筒里面,然后用绳子把竹筒绑在船舷上,让竹筒浮在海水里面(也有一说是他把薯藤绞入绳中)。在同行商人的提点下他一路贿赂沿路官差。

果然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次的阻力小了很多,船只终于载着小小的薯藤和陈振龙们的梦想穿越茫茫大海,驶向了华夏故土。

陈振龙未必是把番薯和种植技术带回中国的第一人,与他同期,在吕宋(菲律宾)岛的另一端,也有一群人在蓄谋着“走私”朱薯,但这群人却是职业商人,走私不为国不为民计,出发点仅仅是为了私利。登陆中国后,没有史料记载他们将精力用于种植推广方面。

而陈振龙则把余生精力用于它的推广。

推广种植

在经历了7天7夜的海上航行之后,陈振龙在农历五月终于带着朱薯藤安全抵达了福州。在六月初旬,由其子邑庠生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禀述朱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请求官府大力推广栽种。

巡抚金学曾当时心里也是没谱的,毕竟是一种全新的农作物。陈振龙在看到金学曾的犹豫以后,心下愤然,这可是自己拼了性命好不容易带出来的。如果无法推广种植,那自己的心血岂不白费!

于是他频繁向金学曾强调朱薯产量高、易种植、能抗饿的诸多特点,在他一系列的进言下,金学曾最终下定决心同意大面积试种。陈振龙父子俩就在自己家后门“纱帽池”(今福州台江达道)边隙地试种。

“不及四个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食可充饥”。

当年十一月,陈振龙之子陈经纶将朱薯呈上去验视,最终的结果大快人心。金学曾批表:

“准饬各属,依法栽种。”

万历二十二年,当地大旱饥荒,金学曾下令大面积推广朱薯的种植以此抗灾,当时福州各地百姓开始普遍栽种朱薯。朱薯在当年的抗灾度荒中做了落下了偌大的名声,至此福州乃至全国各地开始接受这异国他乡来的农作物。广大人民百姓将朱薯名为“金薯”,既为金贵保命之意,又有感念推广人金学曾之意。

番薯在福州得到成功试种以后,顺其自然的就被推广给全国各地,先是到了杭州、南昌、武昌等地,而各地也同样获得试种成功。

番薯不负众望,为当时饥荒年代做出巨大的贡献,它的引进也被人所津津乐道,在朱薯的传播中,名字也渐渐从“朱薯”“金薯”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番薯”,意为番国之薯。

出于各地的文化差异,番薯一开始时并没有被长江珠三角等地区所接受,至于是何原因,史书上也语焉不详。而作为番薯的推广人陈振龙自然是心有不甘,最后他联合巡抚金学曾二人多次上表朝廷强调出番薯的好处。在时间的推移下,以及朝廷的推波助澜下,番薯终于得以被更大范围推广。

番薯盛世

可惜直到明末,北方地区的推广种植一直没有得到深入,我们很难想象大西北的前驿卒李自成能忽悠起一帮吃饱了饭的人民揭竿而起。

一晃到了清朝乾隆二十一年,河南、河北等地也开始栽培了。乾隆皇帝于甲午年(年)向全国下了“广栽番薯以为救荒之备”的诏书。从此,中华各地更加广泛种植朱薯,而朱薯也不负众望成为了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

事实证明陈振龙是对的,番薯的优势在一次次天灾里展露无疑。明末,农学家徐光启在曾经在研究了番薯的种植技巧和产量以后也总结了番薯“十三胜”。而做为番薯引进人陈振龙的家乡长乐,当地不但引种番薯最早,而且种植,生产、栽培手段先进,加工历史极其悠久。

大约在康熙年间,长乐的东山村陈朝范母某氏,发明出了“铁卷薯刨”,也就是老一辈人熟知的“番薯擦”,番薯擦主要作用是把番薯刨成薯丝,晒干成“番薯米”贮存。使得一年四季番薯都有存储,为冬天里的人们增加了一道美味的食粮。

乾隆三十三年(年),陈振龙的孙辈陈世元继承了先祖的遗志,把番薯传入、试种、示范、推广和栽培、防虫、贮存等技巧方法汇编成册,取名为《金薯传习录》。为后入留下了重要的参考文献,也让如今的我们能够更多的了解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伟人。

康乾盛世,中国人口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虽然学界对实际人口争议较大,“以丁折口”的推算方式也不尽然准确,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以番薯为代表的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使得中国人口从这个时节稳定进入了九位数的阶段。说康乾盛世是“番薯盛世”,并不为过。

后世为了纪念陈振龙引进番薯的功绩,人民在陈振龙的老家在乌石山上建立了“先薯亭”以颂扬他为祖国做出的贡献,后世的政府还多次出资重新修缮了先薯亭。

在陈振龙的老家福建,纪念陈振龙引进番薯周年,特地由福建省农业厅牵头在长乐市召开了纪念大会和学术讨论会。

“水稻大王”袁隆平先生不知是否与陈振龙前辈有过神交呢?或许他俩能够跨过时空,做一次心领神会的对视吧!此时此刻,想来“番薯大王“陈振龙老先生的在天之灵,一定也会得到心愿得偿的莫大慰藉吧。这盛世,是否如您所愿?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百年前,他从异国他乡窃回一物,华夏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