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外戚时代卫霍两大家族,如何影响汉朝70
TUhjnbcbe - 2024/2/26 22:42:00

历史是牛人谱写的,牛人是普通妇女生的。

西汉有两个妇女,很出名,但没人知道她们的名字。司马迁写《史记》,只能以“×媪”(媪,意为老妇,也泛指妇女)来称呼她们。

一个叫刘媪,即嫁入老刘家的妇女,或刘家老妇。没名,也没姓(用的是夫姓)。但刘媪不得了,因为她儿子刘邦,后来成了开国皇帝。

另一个叫卫媪。这个卫媪也了不得,女性逆袭者的榜样。

她原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的女仆,嫁给了一个同样地位卑微的不知名的姓卫的男子,生了三女一子,分别是长子卫长君、长女卫君孺、次女卫少儿、三女卫子夫;后来还和一个姓郑的小吏偷情,有了个私生子,叫卫青。

卫媪两代为奴,她的子女基本都在平阳公主家做仆人。她家也有偷情的传统,次女卫少儿后来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偷情,生了个儿子,叫霍去病。

整体来看,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婚姻观念还是相当开放的,导致偷情、私通、私生子遍地都是,很多人还因此左右了历史进程。

联想到刘邦的传奇出生经历,估计背后大有文章。《史记》说,刘媪曾在大泽旁歇息,梦与神遇,其时雷电交加,天色晦暗。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前去寻找,见有蛟龙伏于刘媪身上,不久即有了身孕,生下刘邦。

刘邦后来与项羽争霸,项羽抓了刘太公,说要把刘太公炖了。刘邦听了,笑笑,兄弟,到时分我一杯羹。这是亲生父亲吗?感觉不是。

由此可见,刘媪的怀孕过程,可能是在神化汉高祖刘邦,也可能是在遮蔽刘邦实为私生子、刘太公戴了绿帽子的事实。

说回卫媪,这个神奇的妇女,后来有了很多身份标签,比如汉武帝的丈母娘,霍去病的外婆等等。最有意思的是,因为平阳公主克夫,死了两任老公,最后嫁给卫青,于是卫媪就从平阳公主的家仆,变成了平阳公主的家婆。

而卫青和汉武帝互娶对方的姐姐,一开始是汉武帝的小舅子,然后又成了汉武帝的姐夫。

那个乱啊,一张关系图都很难捋得清。

总之,这一切权力关系的派生,都根源于卫媪的三女卫子夫,上位为汉武帝的皇后。

史学家将帝王的妻族(或母族),统称为外戚。卫、霍两家因此成为西汉武、昭、宣三朝最著名、最有权势的外戚。

今天的故事,就从这里讲起。

1

汉武帝刘彻娶了青梅竹马的表姐陈阿娇,后立为皇后。在历史上留下“金屋藏娇”的成语,却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比弟弟还焦急。她平时闲着没事,特地选了十多名良家美女,百般调教,饰以盛装,准备献给他的弟弟。

按照宫斗剧的路数,女人都是心机婊。万一哪一个美女被临幸了,又万一哪个生了个太子,那平阳公主的功劳,比天还大。

这一年,某日,刘彻顺路到平阳公主家。

养靓女千日,用在这一日。平阳公主赶紧献出美人,可惜,刘彻一个也没看中。

宴会上,有歌女献唱。

刘彻反倒死盯着一名歌女,姐姐秒懂,立刻马上赶紧安排这名歌女服侍皇帝更衣。中间省略字,用史书的写法,两个字——得幸。

这名意外被临幸的歌女,正是平阳公主府上豢养的歌女卫子夫。

刘彻启驾回宫,平阳公主命卫子夫随行。据记载,临上车时,平阳公主摸着卫子夫的背,说了“苟富贵勿相忘”之类的话。

果然是心机婊。后来,她由卫子夫的大姑子,又变成了卫子夫的弟媳。

事实上,卫子夫入宫后,待遇并不好,像进了冷宫,刘彻很快把她遗忘了。

直到很多个月以后,皇帝下令清理后宫,想把那些不入眼的女子放逐出宫。轮到卫子夫,她涕泣求去,一张哭脸又让皇帝心生怜意。此处又省略字,用史书的写法,还是两个字——复幸。

第二次得到临幸后,卫子夫有了身孕,并生下一个女娃。这是刘彻的第一个孩子。

后宫说来说去,就是围绕子宫在作斗争。

子宫争气的卫子夫,恩宠日隆。子宫不争气的皇后陈阿娇,慢慢失宠。

陈阿娇气不过,她妈更咽不下这口气。她妈是汉武帝的姑妈、馆陶公主刘嫖。

刘嫖派人去抓捕卫子夫的弟弟,当时还在建章宫当差的卫青,欲杀卫青,以恐吓卫子夫。

但操办的人太马大哈了,竟然走漏了风声。卫青的好友公孙敖赶紧带领快骑,救出了他。

当时卫青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喽啰。没想到这次死里逃生,竟让他C位出道。

汉武帝闻知此事,不仅将陈阿娇打入冷宫,还提拔卫青做建章宫卫总管,兼任皇帝的贴身侍从。卫子夫的哥哥卫长君,也因此显贵,同样当了皇帝的贴身侍从。

数日之内,卫子夫的家人,得到赏金累计达千金之多。

卫子夫的子宫,也越来越给力。在生下三个公主后,为汉武帝生下第一个皇子——刘据。卫家借此从世代为仆的卑微家族,一下子跃升为帝国的显贵家族。

卫子夫的大姐卫君孺,嫁给太仆公孙贺为妻。太仆是“三公九卿”之一,而公孙贺因娶了卫家长女,更受皇帝亲信。

二姐卫少儿,很有其母风韵,偷情成性。与小吏霍仲孺偷情,生了霍去病,后又与西汉开国功臣陈平的后人陈掌有一腿。汉武帝得知后,找来陈掌,使他显贵。陈掌心想,偷个情还能沾卫家的光,干脆就把卫少儿娶了。

就连与卫家亲近的公孙敖,也得到升官加爵。

汉武帝的态度很直白,谁跟卫家好,我就提拔谁。

只能说,卫家的女人真的不一般。

2

现在回看卫家崛起的历史,真的不得不感慨:历史就是一切机缘巧合的产物。

你想,要不是卫家的女人厉害,根本就不会有卫青、霍去病舅甥两个天才战神私生子的降生,也根本不会有汉武帝对卫家的拼命垂青和眷顾。

但是,要不是卫家的男人也厉害,纵有汉武帝的青睐和加持,不过是一群扶不起的阿斗罢了。

最重要的是,时代也刚刚好。

要是早一些,文景两帝时期,韬光养晦,卫青、霍去病纵有大才,也没机会打匈奴。要是晚一些,儒生当道,开始讲文凭讲学问了,这两个没啥文化、连兵书都不看的战神,恐怕也难得有机会当上大将军。

历史,就是这么巧,被创造出来。

汉武帝不愧是一代雄主,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在他之前,中原民族饱受匈奴欺凌,汉高祖刘邦当年迎击匈奴,被围白登山七天七夜,后来只能定下国策,以和亲政策换和平。到汉武帝继位时,汉匈关系已有了重新调整的基础和条件。

简单说,汉朝经过休养生息,储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从汉初以来,马政备受重视,在边郡养马几十万匹,建立起一支可与匈奴相抗衡的骑兵部队。这是改和亲为战争的王牌所在。

公元前年的马邑之谋,标志着汉武帝放弃汉朝贯彻了60多年的和亲政策,开启了对匈战争的模式。

虽然这次计谋失败了,但那或许是因为,卫青还没出场。

4年后,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出四路大军,意欲直捣匈奴的政治中心——龙城,史称“龙城之战”。

四路大军,各由一名将军率一万骑兵攻打匈奴,具体安排如下:

李广由雁门关发兵;

公孙敖从代郡出师;

公孙贺从云中开拔;

卫青从上谷进发。

归来时,作战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名将李广全军覆灭,本人被俘,侥幸逃生;

公孙敖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公孙贺平安返回,没大战绩;

只有首次带兵出征的卫青,打到了长城以外,直捣匈奴龙城,一直冲杀到单于祭天的地方,斩杀多人,凯歌还朝。

汉武帝大喜过望,还是小舅子靠谱。

从此,卫青成为抗击匈奴的主将。

如果说卫子夫靠子宫上位,那么,她的弟弟卫青,最终是靠军功上位。

卫青连战连胜,一举逆转了西汉对匈奴屡战屡败的局势。最牛的一次,他直捣匈奴老巢,包围了右贤王,如神兵天降,打了右贤王个措手不及,俘虏10多人。

汉武帝欣喜若狂,提拔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连他三个儿子都封了侯。一人得道,全家升天。

人生没有定数,如果有,也只有历史上那些神奇的相面术士看得清。

卫青早年很惨,他是母亲卫媪与小吏郑季偷情的结晶(与姐姐卫子夫同母异父,本应姓郑),最初跟父亲回了家,负责放羊。因为他是私生子,兄弟们都看不起他,把他当奴仆使唤。

只有一个类似江湖术士的闲人看到他,竟对他说,你是贵人呀,将来一定封侯。

卫青当时的反应,去去去,没闲钱打发你,不挨打挨骂我就知足了,还封侯呢!

不知道封侯之后的卫青,是否会想起这段云淡烟轻的往事,想起这名四处游荡的先知?

3

可以肯定的是,卫青显贵后,想起了他的外甥霍去病。

年仅十七八岁的霍去病,随即以皇后姐子的身份,担任皇帝的贴身侍卫。后来加入卫青的军队,逐步释放他的军事天才。

公元前年,大将军卫青率六将军出击匈奴。在这场战争中,名不见经传的霍去病,自己率轻骑脱离大军,孤军深入敌区,寻找战机,发动突袭。

此战,别人均表现平平,唯有霍去病功冠全军,斩敌首级颗,活捉了单于的亲戚、高官等一堆人,给予匈奴沉重一击。

汉武帝对18岁的霍去病,刮目相看,封为“冠军侯”。

之后,霍去病就跟开了挂一样,打仗比他舅舅卫青还凶悍勇猛。

他经常率领精兵深入敌阵,离开自己的主力大军数百里,仍然纵深切入。有人劝他回师,孤军深入,遭遇敌人,无人接应。

霍去病却从不放在心上,坚信两军相遇勇者胜。

一见到匈奴骑兵,他第一个扬鞭策马冲杀过去。底下士兵哪敢怠慢,一个个奋勇争先,匈奴将士没反应过来,已经死伤惨重。

20岁那年,霍去病率军出陇西远征,扫荡了匈奴六个部落,冲过焉支山,纵深千余里,杀死匈奴两个王,为汉朝拿下河西四郡。

历来骁勇的匈奴人,想不到有一天,也会惨兮兮地唱: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最大的一次胜利,在公元前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舅甥两人各率5万骑兵,追击漠北的匈奴主力。卫青在漫天风沙中与匈奴大战,双方均损失惨重。霍去病则出塞余里,直打到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对匈奴东部地区实行了一次大扫荡,俘斩匈奴官兵7万余人。

为了庆贺这次大胜,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主峰上建立高台,并在姑衍山举行仪式,祭奠为国捐躯的将士。后来的余年,中国人仍以“封狼居胥”,来表达无比巨大的军功。

史书上说,经此一战,从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建立盖世功勋的霍去病,年仅22岁。但他就像大汉王朝最璀璨的一颗流星,迅速划过天际,像上天赐予汉家王朝的一名战神,完成任务就归位了。

去世时,他才24岁。

汉武帝曾专门为霍去病修造了一座豪宅,以表彰他的战功。没想到,霍去病婉言谢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

一句话,掷地有声,成为后世无数英豪自我激励、为国牺牲的经典口头禅。

4

卫青和霍去病建功立业的背后,表面是基于皇后卫子夫的裙带关系,实际上是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以及国策调整。

汉武帝曾对卫青吐露帝王心声: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

意思是说,变更制度和出师征伐是他在位亟需完成的两大任务,二者均指向帝国大一统。

在树立绝对皇权,构建大一统帝国的政治攻略中,皇帝虽然称孤道寡,但不可能真的是孤家寡人。纵观历史,皇权不可能独立存在,势必依存于以下四种势力的一种或多种:

1、宗室;

2、外戚;

3、宦官;

4、臣僚。

汉武帝时期,是皇权调整与扩张的关键期。在他之前,有跟高祖刘邦打江山的军功勋贵集团,有吕后为首的外戚秉权,有分封郡国引发的七国之乱,所有这些,都是皇权极易受到挑战的表现。

汉武帝强化皇权,从军队入手,将军权从军功勋贵集团往外戚这边集中。这个过渡过程,恰好在卫青、霍去病身上体现出来。

卫青、霍去病的崛起,一方面是有外戚身份,另一方面战功卓著,是典型的军功新贵。

但他们都很清楚地意识到,对军权的分享,必须以支持与服从皇权为前提。丧失了这个前提,吕后及诸吕的命运就是外戚的下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则是开国军功勋贵的结局。

因此,尽管战功赫赫,卫青却以“柔和媚上”受到史家诟病。

卫青的部将曾劝他广招宾客,卫青严词拒绝,说亲附士大夫是“人主之柄”。握在皇帝手里的把柄,到时怎么被弄死都不知道。

他以专心征战、回避政治、远离朝政的姿态,表示绝对服从皇权。在他姐姐卫子夫的皇后地位动摇后,他甚至拿出自己用战功换来的奖赏,去讨好皇帝的新宠。

但此时,已经没有先知替他卜算出身后的家族命运了。

卫青死后15年,一场巫蛊之狱笼罩帝国。

当时,帝都长安城内盛行巫蛊邪术。在庙堂和宫中,也有很多人妄图用此术加害政敌。这加重了晚年汉武帝的多疑、冷酷和昏聩。

先是卫青的大姐夫、丞相公孙贺遭人诬告,用巫蛊诅咒汉武帝。汉武帝一怒之下,将公孙贺全家灭族。这一下子拉开了卫家覆灭的序幕。

汉武帝使用一个名叫江充的佞臣查办巫蛊之案。

江充等人的目标很明确,矛头直指卫氏家族及其联姻或亲信。

继公孙贺被灭族后,公孙敖也被灭族,随后,卫子夫所生的两个公主,以及卫青的儿子,都被杀掉。

江充连连得逞,好不得意,进一步将矛头直指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他自称“于太子宫得木人尤多,又有帛书,所言不道”,把这当做太子抢班夺权的铁证。

结果逼反太子,激起巨变。

太子惶恐无计,遂杀了江充,矫皇帝之命起兵自卫。

京城哄传太子已反,汉武帝大怒,亲自回京平叛。在双方斗杀中,京城十多万兵民死于沟壑。

后,太子兵败逃匿,皇后卫子夫自杀。卫氏家族几乎灭门。

汉武帝又下令,搜捕诛杀太子全家。太子刘据走投无路,自缢身死。太子妃以及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全部遇害,只有太子的孙子刘询尚在襁褓中,得到大臣的保护,侥幸逃生。

平息巫蛊之祸后,汉武帝才回过神来,但已无可挽回。他只能再次以屠杀的方式,为太子刘据平反昭雪,帝国功臣诸将再次卷入其中。

自此,皇权与军功新贵两败俱伤,高层权力出现真空。

一个真正的外戚专权时代,来临了。

5

汉武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几乎否定了自己一生的事业和政策。在颁布轮台罪己诏的同时,他着手寻找能够贯彻他新政策的辅佐大臣。

放眼望去,帝国人才经历巫蛊之祸的洗劫,所剩无几。他一眼就看到了老臣霍光。

霍光也是个传奇。

他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

当年,小吏霍仲孺在平阳公主府中与卫少儿私通,有了私生子霍去病之后就离去了,并未带走卫氏母子;而是在老家另娶了一名女子,婚后二人生下一个男娃,取名霍光。

日子一年年过去。等到霍去病封侯拜将,他已查访到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出征漠北之前,途径河东平阳,他特地去探望了素未谋面的亲生父亲霍仲孺。

霍仲孺看见自己的私生子,做到了帝国的顶梁柱,扑通就跪到地上,连说“我命好啊”。

打完胜仗回来,霍去病想请父亲一起到长安居住。霍仲孺不愿意,年纪大了无所作为,但希望哥哥带上弟弟去历练。

霍去病于是将弟弟霍光带走了。

霍光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一个“贫二代”,一夜之间因为霍去病,成了皇帝身边的人。他在汉武帝身边服侍近30年,一向以“资性端正”著称,遇大事则“静定凝重”,十分靠谱。史书说他“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有官员偷偷观察,霍光每次进出宫殿,迈出的步子都一样大,步数总是一样多。汉武帝知道这一细节后,暗记于心,趁着上朝给霍光数步子,果然如此。

霍光的幸运还在于,他虽因外戚卫氏的关系而显贵,却与卫氏没有血缘关系。因而,在巫蛊之祸卫氏灭族的劫难中,并未受波及。

反而因为帝国人才凋零,而更显突出。

汉武帝临终前,曾命宫廷画师画周公像,赐给霍光。意思是要年幼的刘弗陵继位后,霍光行周公辅政之事。

这样,霍光成为汉武帝托孤的最核心人选,肩负起代理幼小皇帝摄行政务的职责。一同成为顾命大臣的,还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和御史大夫桑弘羊。

但史书记载,汉昭帝刘弗陵继位后,“政事一决于(霍)光”。

从此时起,到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为止,整整20年,霍光虽无皇帝之名,却是帝国最有权势的人。

他还与另一名顾命大臣上官桀进行政治联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随后将上官安的女儿、自己的外孙女嫁给汉昭帝当皇后。

霍光由此成为正牌外戚。

后来,上官父子与霍光争权,串通汉武帝的另一个儿子、燕王刘旦谋反。事泄,霍光果断杀掉了上官父子一家,以及支持上官父子的桑弘羊。而另一个顾命大臣金日磾,早已故去。至此,辅政四人组,真正成了霍光的独角戏。

客观地说,霍光当政时期,不遗余力地贯彻了汉武帝晚年罪己诏的思想,使得被掏空的国力得到恢复,人民得以喘息,造就了历史上有名的“昭宣中兴”。他本人也无夺权自立的想法,而是守住一个辅政大臣的底线,所以史家常以“伊(尹)霍(光)”并称。

但是,他太没有当年卫星、霍去病风光时的政治自觉性了。不是用自己的能力去维护和加强皇权,而是相反,强化了“君弱臣强”的政治格局。

秉政期间,他废立皇帝不在话下。昌邑王刘贺在汉昭帝早逝后,被立为帝,不到一个月,就因为不听话、过早暴露了铲除霍光势力的计划,而随即被废。

到废太子刘据的孙子刘询(即汉宣帝)被立为帝时,霍家势力已经登峰造极,严重挤压了皇权空间。

以下是部分霍家成员及其所任要职:

霍光—大司马、大将军

霍禹—中郎将

霍山—奉车都尉侍中

霍云—中郎将

霍光女婿邓广汉—长乐卫尉

霍光女婿金赏—奉车都尉

霍光女婿赵平—骑都尉、光禄大夫

霍光女婿范明友—度辽将军、未央卫尉

霍光女婿任胜—诸吏中郎将、羽林监

霍光姊婿张朔—给事中光禄大夫

霍光孙婿王汉—中郎将

霍光外孙女—皇太后

不仅如此,朝廷中许多重臣,或出自霍光门下,或与霍家关系密切,形成“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的局面。

汉宣帝继位后,见到霍光总是“如芒刺在背”,一直小心翼翼,生怕重蹈昌邑王刘贺被废的命运。

人臣做到让人君害怕,家族危机已经在此埋伏下来了。

更何况,霍光一家,尽出恃权放纵之人。

霍光的老婆霍显,一心想让小女儿霍成君成为汉宣帝的皇后,便买通御医,毒死已怀孕的许皇后。

霍光知道此事,但为了家族安全,把盖子捂住了。

汉宣帝应该也知道幕后黑手,但摄于霍家权势,不敢追责。

6

公元前68年,春,霍光病重去世。

汉宣帝为霍光举行了最高规格的葬礼,并给霍光的兄孙(实际上可能是霍光的儿子)霍山、霍云封侯。但在一系列礼遇的背后,一张清算霍家的大网,悄悄布下。

用了3年时间,汉宣帝或调任,或削黜,逐渐清理了朝廷内外的霍家势力。然后,许皇后被毒死一案,适时地以告密的形式爆发。

可以收网了。

霍家被彻底灭族。罪名是密谋“废天子而立霍禹(霍光之子)”。

但事实上,霍家谋不谋反已不重要,皇帝需要一个大大的罪名,足以镇摄天下,他们家就只能“被谋反”了。

北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这样说:

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霍)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

意思是,霍光秉权太久,而不知归还权柄,被灭族只是迟早的事。

权力之剑,果报不爽。

这一段长长的历史,讲到这里,我们看到卫、霍两个家族的崛起、极盛与覆灭。作为西汉中期,武昭宣三朝最典型的外戚家族,卫、霍两家的命运,实际上是王朝历史循环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帝王将相的历史,永远逃不脱权力得失的过程。

只不过,卫、霍两家出过影响历史走向、重塑民族自信的文臣武将,所以我们复盘这个过程,会更加痛惋,于心不忍而已。

从公元前年卫子夫怀孕专宠,卫家显贵开始,到公元前68年,一代权臣霍光去世为止,这两个家族,整整影响历史70年。

如同群星闪耀西汉,功过任人评说,而他们的名字,永载史册。

1
查看完整版本: 外戚时代卫霍两大家族,如何影响汉朝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