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为八闽,建国后则设置了九个地级市。各个地级市下属的县区市也有不少。福建各地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也产生了一些对彼此的称呼,这些称呼有的是中性的,带有调侃性质,有的带有一定的偏见色彩,属于“互黑”。
闽南地区的人就很会互黑,沿海一些地区,如晋江等地,早年会称呼福建山区一些县市的居民为“内山猴”之类的,山区人民往往也会回敬;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向来是繁华的大城市,时常接触到省内不同府县的人,是故福州就形成了对省内一些县市居民的特定称呼,如“连江鸡”、“长乐鬼”、“福清哥”、“莆田猴”等等。
早年闽南人则有把莆田、仙游人叫做带有歧视性的“阿骚仔”的(但近年晋江等地“阿骚仔”已经不再指莆仙人,而指南方其他省份来闽者,和“阿北仔”(北方人,有些地方则用“阿骚仔”称呼所有的外地人,和“阿北仔”等同)对应。
在古代社会,人们没有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平等观念,老百姓没有认识到地域歧视和偏见的危害,所以各种带有偏见色彩的对某些地域的人的特定称呼大行其道,人们在没有亲身接触那些群体之前也往往在世代相传的偏见称呼中形成对他们的认知,再继续把偏见传给下一代,形成互相不理解甚至仇恨的局面。
福建省内人民对彼此的那些称呼中,某些是带有歧视色彩的,不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团结,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不用、不说。而作为历史上客观存在的现象,则有将它们收集起来的必要,一是作为对语言的记录,二是呈现曾经社会的全貌,告诫后人不要再有地域歧视的心态。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