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消费扶贫带来新变化
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蔡晓东
漳县依托县域资源优势,主动出击,积极作为,主要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东西协作三个方面入手,积极开展消费扶贫,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收入,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抓乡村旅游促消费扶贫
该县紧紧把握“康养漳县、天下贵清”的形象定位,打造精品,树立特色品牌,在乡村旅游示范村规划编制过程中做到“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韵”,突出产业聚集,实施“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养生”“旅游+体育”“旅游+城市”“旅游+教育”战略,在丰富休闲体验项目上做文章;围绕提质增效,把发展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最大程度释放乡村旅游对“三农”的带动效应;围绕提升品质,针对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和“文商养学闲情奇”方面的需求,加强服务配套,全链条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围绕引客入漳,强化旅游宣传推介,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营销合力,提高旅游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今,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快速发展的农家乐、乡村民宿,已成为漳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农家乐户,创建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省级旅游扶贫试点村3个、旅游专业村6个、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6个、旅游专业协会组织1个。同时,还在新寺、武阳、三岔等乡镇打造建设了一批植物园、观光园、采摘园、垂钓园等农业体验旅游精品项目,推出了农业生态观光游、民俗体验游、浪漫赏花游、水果采摘等旅游项目。通过这一系列乡村旅游项目的实施,使平淡的农家饭摆上了游客的餐桌,使往日破旧的老房子、旧街坊变成了游客歇脚的“驿站”,使山里面不起眼的野菜变成了城里人口中的“佳肴”,这一系列由乡村旅游带来的变化正在不断帮助这里的贫困群众增加收入,稳步提高生活质量。
抓电子商务促消费扶贫
多年来,农民想把优质的粮食、肉蛋、瓜果等农特产品卖出去,却不知道去哪卖、卖给谁,有时只能心疼地看着作物烂在地里;消费者想买绿色、天然的农特产品,却面临高价、无从了解产品品质等问题。为了打通农特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难题,特别是漳县启动“互联网+”“合作社+农户+网店”等消费扶贫模式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注册成立了“漳县电子商务农特产品体验店”等电子商务体验店,切实架起贫困户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电子商务体验店主要展示贫困户、合作社及扶贫企业生产的瓜果蔬菜、畜禽肉蛋、五谷杂粮、手工艺品等产品。贫困户的产品都是工作人员经过严选后,实力推介给消费者的“优质特产”,这些产品货源大多来自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产品质量和价格的设定也是经过了层层把控。农特产品的质量做到有保证、可追溯,标准化分级包装,防止以次充好;要求合作社、企业收购的农产品,大部分必须来自贫困户,提高贫困户的致富信心。打通从土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的直通渠道,让漳县土特产进入千家万户,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通过线上销售,确保农产品“出村”,出得来、出得好,而且卖出好价钱。截至目前,漳县共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乡级电子商务服务站9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35个、个人网店家。累计实现网络零售额余万元,带动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加元以上,带动就业0余人。
抓东西协作促消费扶贫
东西部协作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漳县抢抓机遇,与长乐区积极进行衔接,签订《长乐区漳县扶贫协作框架协议》,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在长乐区成立漳县农特产品展示馆,使漳县的马铃薯、中药材、土蜂蜜、沙棘饮品、手工编织品等一系列农特产品出现在了展馆里面。同时,留下“带不走”的营销管理团队,进行营销管理。漳县农特馆开业第一天,就有将近50万元的农特产品订单从长乐飞到了漳县。眼下,在长乐部分超市,来自漳县的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已经上架销售,明年还将推出土蜂蜜、沙棘饮品等特色农产品,届时对于漳县农特产品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
通过一张张承载着“长乐漳县情”的订单,使漳县的农特产品出现在了长乐人的超市里、餐桌上,丰富了长乐人的生活;同时,使漳县的农特产品有了新的销路,卖出了好价钱,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进一步加快了脱贫攻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