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全州九疑山舜皇爬爬大墓探秘
TUhjnbcbe - 2023/7/27 21:55:00

蒋咸喜

在全州大西江一带有“舜皇爬爬大墓”的传说。爬爬(读音papa)是全州当地方言,曾祖父以上称之为爬爬。当地人尊称舜帝为舜皇爬爬。

舜皇爬爬大墓

全州的西北山岭有一条绵长的山脉叫九疑山,它从大西江镇发端,一直沿东南向延伸到龙水、才湾、绍水、咸水等五镇境内。九疑山其名是因其发端地大西江镇境内有一座由九条山脊共一山顶的大山,是为“九龙归位”地相而名,是为九疑之首,这个九疑之首在民间又叫天子岭,俗称九龙山、九条脊。

九疑山从大西江镇发端沿东南向延伸到龙水、才湾、绍水、咸水等五镇境内

天子岭其名,民间相传在九疑山发端地天子岭之后的绵长山脉之中,在一个与西延(今资源县,西延旧时属于全州)交界的地方有“舜皇爬爬大墓”。因为舜帝是天子,此山中相传有“舜皇爬爬大墓”,因此在全州和资源二县民间又叫此山为天子岭。笔者小时候也曾听老人谈过“舜皇爬爬大墓”的事,但具体在哪里,一直是一个谜。

前不久,在桂林市工作的一位全州籍的越野摩托车爱好者易建明跟我说起:前年的冬天,他上天湖,在全州九疑山发端地“九龙归位”的天子岭之后的子花山下遇到一位放羊老人,这位放羊老人跟他谈起了在那里有“舜皇爬爬大墓”的事,引起了他的兴趣。

因为易建明的爹爹在生前就跟他讲过“九龙归位”的天子岭后面有“舜皇爬爬大墓”的事。他的爹爹是当地有名的草药医生,最拿手的是帮患者取鸟砂。以前民间天气大旱时,村与村之间有为争水灌溉农田而引发纠纷,甚至动鸟枪炮火伤人的事。他爹爹的一副草药敷上去,就可以把伤者身上的鸟砂扯出来。他爹爹说过曾沿山谷就到“舜皇爬爬大墓”一带扯过草药。

在五、六年前,易建明在这大山里和朋友建电站,又听说到了这座神秘大墓的事。易建明说:当时他们住在才湾镇南洞村的村子里,他听南洞村八、九十岁的老人讲在大西江的大源里和小源里之间的子花山下,古时候曾住过不少人,后来那些人消失了,那些地方留下了很多古人的生活痕迹,那里还有一座神秘的大墓。

古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的生活痕迹

老人们还讲到民国时期西延从全州分出成立资源县时,以天子岭倒水为界,西边划到了资源县,东边划到了全州的大西江。

对于老人们的说法,笔者查阅了马宽宏先生所写《民国时期资源设县之经过》,其中提到:“全(州)县、资源两界以打鸟界、三千界、打狗岭、天子岭、八十里山等处为划界点,统以交界处之山脊为界。”可见,民间老人们说的天子岭地跨全州和资源二县,以倒水为界,是真实可信的。

易建明还告诉笔者:他当时仔细查看了被放羊老人指认的“舜皇爬爬大墓”,这个大墓是一座很大的土山,有10多米高。易建明觉得这座大土山很奇怪,因为在九疑山发端地“九龙归位”地相后面的山顶这一带都是花岗岩的山岭,而在这花岗岩的山岭之间竟然冒出了这座唯一的大土山。

他仔细地察看了这座称之这“舜皇爬爬大墓”的山,这座山的土比较松,山的旁边有数级拜台的痕迹,拜台上长满了野竹子,但还能看出拜台的痕迹。

其实,笔者在小时候也听当铁匠的姑父说过,他常到“舜皇爬爬大墓”一带打猎,还曾打到过猪熊(注:当地叫棕熊为狗熊,叫大黑熊为猪熊)。遗憾的是当年谈古的这些老人已作古了,只留下了“舜皇爬爬大墓”的传说。

作为中华道德始祖的舜帝到过全州吗?传说中的“舜皇爬爬大墓”果真葬着舜帝吗?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查阅了先秦古籍、考诸方志,并追随舜帝在古零陵的南巡踪迹进行了多年实地考证,发现舜帝南巡确实到过全州,并有舜帝不幸在苍梧之野的全州驾崩,葬于全州九疑山的记载。

现探究如下:

一、舜帝真身葬地在全州九疑山的考证

(一)全州因舜帝葬于九疑山而有以舜陵命名的最古老地名“零陵”

零陵是我国最古老的地名,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中说:我国共有夏代以前的古地名34个,而夏代以前出现的上古零陵就是其中之一。

全州湘源文化公园的舜帝像

零陵地名最早出现在今广西全州。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司马迁在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为了纪念舜帝,于公元前年,在舜帝南巡驾崩之地的“苍梧之野”即今广西全州县地设立了零陵县(《全州县志》大事记),“治所在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全州县志》),作为我国最早的古地名之一的建置地名“零陵”就出现在全州。零陵县的历史地位相当重要,县治处古代湘桂走廊之上,沿湘江河岸,秦有驰道、汉有峤道,是大军南征的主要通道。《汉书艺文志》有“纵横家《秦零陵令信》一篇,难秦相李斯。”说的是公元前年丞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焚书,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而零陵令信却持反对意见,并为难秦相李斯,与李斯进行了辩论。从“秦零陵令信难秦相李斯”这件事可看出,由于秦始皇设于全州的这个零陵县政治地位重要,这个县令信的话语也有相当的政治分量。秦始皇还于公元前年第四次东巡时,携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等随行。在云梦(今湖北长江南北一带),南望九疑山遥祭舜帝:“三十七年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祭虞舜于九疑山。”(《史记·秦始皇本纪》)

西汉时,汉武帝为纪念舜帝,在舜帝葬地全州以“零陵”之名设置了“郡”的行政管理机构。《汉书·地理志》:“零陵郡,汉武帝元鼎六年置”。清代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沿革载:“《禹贡》:全(州)为荆州之域,舜十二牧之所治也,春秋楚南境,秦属长沙郡,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陵郡”。《全州县志》大事记:汉武帝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在全州设立了零陵郡。《全州县志》建置沿革对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在今全州县地置零陵县和零陵郡的历史,记载如是:“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年)于今县地置零陵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属长沙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在县境东北部又置洮阳县,治所在今永岁乡梅潭村后坡上。当时,县境南北并存零陵、洮阳二县。同年,又置零陵郡,……洮阳、零陵两县地属零陵郡。”汉武帝也曾南望九疑山遥祭舜帝:元封五年(公元前年)冬,汉武帝“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疑。”(《汉书·武帝纪》)

新朝王莽时,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年-55年),由九疑郡复名零陵郡,郡守龙述(注:汉光武帝25年敕封为零陵太守,“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始从全州迁郡治于泉陵(今湖南永州芝山),但零陵县治所却仍然在全州(《全州县志》大事记)。此时零陵郡治在永州的芝山,零陵县却与洮阳县(全州永岁梅潭)同在今全州县境内。直到隋开皇十年(年)废郡改州制度实行,才废洮阳和零陵,并置湘源县。零陵县在全州存在年之久。

可见,“零陵”是因为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而有全州“零陵”地名的,零陵地名最早出现在今广西全州。

但今零陵地名在湖南永州,有人误将广西全州零陵和永州零陵混为一谈,其实此二者前后有行政地名隶属的变化,古零陵在广西全州,而今湖南永州芝山的零陵地名是在舜葬九疑山多年之后因郡治迁移而由泉陵改名的,不是舜帝南巡崩葬九疑的零陵。

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在今广西全州县地设立零陵县和零陵郡,有舜帝南巡崩葬“苍梧之野”全州九疑山的历史依据。

(二)《全州县志》记载在全州西北山岭有九疑山

全州九疑山的方位,在全州西北的越城岭之中,且在资水上源夫夷水(古称赤水)东面。这座九疑山是由九条山脊共一山顶的一条漫长延绵的山脉,山名因为此山脉在大西江镇境内发端,有“九龙归位”地相而名。因其有“九龙归位”地相特征,山脉的发端之地也俗称其为九龙山或九条脊。相传,此山因是舜帝葬地,又叫天子岭。

全州九疑山发端地的“九龙归位”地相

全州的这座九疑山在全州旧志中有记载。《全州志·舆地》古迹:案“《书》:(舜帝)五月南巡至于南岳。《家》语:舜嗣帝五十载,陟方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山海经》《礼记》皆云。然(后)太史公谓:(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全州县志》“地理”记载九疑山在全州的西北山岭之中:全州“西北山地:在县属西北,南接兴安,北界湖南西,至寨圩、咸水圩一带,崇峦叠嶂,面积广阔,为越城岭之支脉。其中有夫夷水穿过群山,北入湘省汇入资水。”其中就讲到了全州的西北山岭之中有九疑山、祝融山、覆釜山诸峰。

我们来看《全州县志》记载的九疑山所在的全州西北山地的界定范围:全州“西北山地:在县属西北,南接兴安,北界湖南西,至寨圩、咸水圩一带。”《县志》将全州西北山地的界定画了一个圈,即南界在全州县与兴安县的接壤处,北界与新宁县接壤,自北界新宁县经全州县的西延(今资源县)、大西江镇、龙水镇,到才湾镇的寨圩,再往南延伸到绍水镇、咸水镇,又回到全州与兴安接壤处。

这组全州“西北山地”在《全州志》“舆地”进行了描述:清代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记载:在全州的一都文桥镇谏山一带登上谢花峰山顶,往大西江方向眺望西北山地的景况:“谢花峰在一都层峦奇矗,高出众山,登其绝顶,则祝融、九疑、覆釜诸峰隐然在目。”

《全州志》卷之一“舆地”记载:全州西华山脉的祝融山、九疑山、覆釜山诸峰从夷狄大西江青瑶峒向前延伸,是苗瑶夷狄地区与内地的分界线的情况:“覆釜(山),郡第一大山,远近诸峰视若嵝,脉连九疑、祝融,拱界夷夏。”

以上《全州志》“舆地”记载将全州“西北山地”分为“祝融、九疑、覆釜诸峰”三个山地群组。

“西北山地”的三个山地群组大致是按儒、释(佛)、道的影响来划分的。

第一组祝融山山地群组,它在西北山地的北部。祝融山山名因民间信奉道教祭祀火神祝融而名,它是指大西江镇境内的金字岭、八步岭延伸到西延梅溪及与湖南新宁交界的山岭。至今,祝融山上的金字岭和高茶源尚有二座供奉火神祝融的灶王殿,火神祝融在民间备受尊敬。

全州西北山地分为“祝融、九疑、覆釜诸峰”三个山地群组

第二组九疑山山地群组,它处西北山地的东南向。九疑山山名因其山脉在大西江镇境内有“九龙归位”地相特征而名,它发端于大西江镇境内的一座由九条山脊共一山顶的大山,山势威态因有“九龙归位”地相,故名九疑山。因其地相特征也俗称其为九龙山或九条脊。它是指发端于大西江镇境内是为“九疑之首”的九疑山,然后向龙水镇、才湾镇、绍水镇、咸水镇境内延伸的这条的绵长山脉。这座九疑山在全州境内的湘江西北,湘江在流经全州时正好经过九疑山的东南角。

相传此山是为舜帝葬地而被儒教当成德圣孝祖舜文化的象征,尊奉为“皇极”。

第三组覆釜(山)诸峰山地群组,它在西北山地的西南纵深地带。覆釜(山)又称南宝顶、宝鼎岭,因顶峰如同一口倒扣之锅而名,海拔米。它是佛教胜地,唐朝“会昌灭佛”时,全州湘山寺的无量寿佛全真法师在此坐禅修炼十二年之久。覆釜(山)诸峰是指全州才湾镇境内的覆釜(山)诸峰到西延和兴安县接壤处的山地。

全州西北山地“其中有夫夷水穿过群山,北入湘省汇入资水。”(《全州县志》)穿过西北群山的夫夷水古称赤水,在清代嘉庆年间《全州志》的西延地图中仍保留着先秦时期的舜之所葬在“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的“赤水”这个原始河名。全州九疑山就在古赤水今夫夷水的东面。

古往今来,不少过往全州的墨客骚人曾写到全州西北山岭的九疑山。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二妃为舜帝在全州的殉情地

唐代柳宗元在全州《湘源二妃庙碑》中写到:“帝既野死,神亦不返,食于兹川,古有常典”,是说舜帝死在古湘源全州(注:全州古称湘源县,湘江最上游过其境。湘源,取湘江源头之义)九疑山的荒野,神魂没有回到故土,还在全州享受着供奉,古代的典籍和制度规定,在祭祀舜帝二妃娥皇、女英二妃的同时,当地还在舜庙祭祀舜帝。

唐代诗人张泌在全州歇息时写有《晚次湘源县》,诗云:“烟郭遥闻向晚鸡,水平舟静浪声齐。高林带雨杨梅熟,曲岸笼云谢豹啼。二女庙荒汀树老,九疑山碧楚天低。湘南自古多离怨,莫动哀吟易惨悽。”他在“二女庙荒汀树老,九疑山碧楚天低”的诗句中着意凸显了全州湘源二妃庙和全州西北山地中的九疑山这两个特写镜头,让读者再次回味那古老、美丽而动人的传说。

全州湘源二妃庙

明代“弘治十才子”之一的顾璘就任全州知州时,“前七子”首领李梦阳曾赠诗一首给他:“苍梧遗舜迹,白云秋气愁。君的人文地,相传是此州。”李梦阳说全州是舜帝南巡留下舜迹之地。

明代顾璘在《九日登柳山》云:“佳节登临感岁华,苍梧云影向秋赊。高空独鹤翻风去,返照澄江抱郭斜。南国音书催白雁,东篱归兴倚黄花。衰迟自爱茱萸酒,瘴疠谁悲薏苡车。”诗中的“苍梧云影”就是写他登上全州柳山远眺全州西北山地中的九疑山与云影共长天一色。

清代廉州府儒学教授(全州知州黄德星的长子)写有咏全州八景的诗,其中《华峰霁雾》一景的前两句云:“久闻清淑媲中州,更有名山据上游。高峙九疑红日近,远吞三澨白云悠。”(注:三澨是指罗水、灌江、湘江。)他在诗中描述了雨后放晴,所看到的三江口云蒸霞蔚与西北山地中的九疑山高高耸立,艳阳高照的景象。

清代全州长乐乡(今才湾镇、绍水镇一带人)曹一湛写有《游覆釜山记》。他在游记中写到在覆釜山顶纵目回顾,看到发端于大西江镇境内的九疑山向龙水镇、才湾镇、绍水镇、咸水镇境内绵延,其景象是“渺焉无极,苍梧九疑,隐隐云际”。

以上全州方志记载的这座九疑山在全州境内的湘江西北,发源于兴安县海洋山的湘江在流经全州地段时正好经过九疑山的东南角,与《山海经·海内东经》所载“湘水出舜葬东南陬”的描述相吻合。

(三)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舜帝葬地九疑山的方位是在湘水源(湘江源)地域的广西全州

《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文中有三层意思:

其一,“南方苍梧之丘,……其中有九疑山”。此言说明九疑山是苍梧之丘中的一座山。查“苍梧之丘”之“丘”字义。《说文解字》: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其本义就是指“小土山”或“小土堆”。“丘”偶尔也指以大山,如昆仑山古称“昆仑丘”。此“苍梧之丘”,当指苍梧地域内有很大的苍梧山或者说是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此层意思是说九疑山是苍梧山中的一座山。

其二,“舜之所葬”的九疑山,又“在长沙零陵界中”。此言说明舜帝葬地九疑山在古长沙郡的零陵县的边境之内。在“在长沙零陵界中”一句当为秦汉时期对《山海经》的补注。秦始皇时期设立了长沙郡有辖县零陵县。而作为我国最古老地名之一的“零陵”地名,最早就出现在今广西全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秦始皇在全州这个舜帝南巡驾崩之地设置了零陵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汉武帝在全州这个舜帝南巡驾崩之地设置了零陵郡,所辖的零陵县仍在今全州县地。

可见《山海经》记载的“在长沙零陵界中”的“零陵”应是指西汉零陵郡设立之前的长沙郡所辖的“零陵”——即古零陵县之内的全州零陵,也就是说“舜之所葬”的九疑山是在全州境内。而全州境内的九疑山又在大西江镇境内,大西江镇境内有界牌的地名,这个界牌是古零陵县全州与秦汉时期武冈县(今新宁县)的分界线,恰巧全州的这座九疑山又在全州的界牌之内,也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的“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的描述完全吻合。

楚地苍梧全州三江口是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殉夫的江潭深渊

其三,“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此言说明舜帝葬地九疑山所在的南方苍梧,苍梧的大山岭旁有江河环绕,有很深的江潭。全州县境古属荆州,为楚国青阳之地,战国属楚国之长沙地。《战国策》载:“楚,天下之强国也”“楚地……南有洞庭、苍梧。”这段话中所提到的楚国南有洞庭、苍梧,也就是说在洞庭湖以南有苍梧。今楚地苍梧全州县城三江口这个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殉夫的湘川“赤壁”就是三江合流的最大江潭深渊。《全州志》记载的全州九疑山就在楚地苍梧全州西北那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

《山海经·海内东经》又载:“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其句式是:湘水出舜葬东南之陬,西环之,下,入洞庭。其中的“湘水出舜葬东南陬”一句是描述湘水(湘江)发源地域的方位,是说湘水(湘江)流出经过舜帝葬地九疑山的东南角(陬:山的角落)。其中的“西环之,入洞庭下”(句式是:西环之,下,入洞庭),是描述湘江的上、中、下的流向情形。其意是:湘水(湘江)在发源地一带开始西环而流,然后再往下流,最后流入洞庭湖。

对于湘水(湘江)源,相关史料这样认定:湘水发源于始安(即今兴安县海洋山亦称阳海山),然后向北流往全州。《汉书·地理志》认定:“零陵:阳海山,湘水所出。”《水经·湘水》认定:“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东北过零陵县东,又东北过洮阳县东。”(注:当时的零陵县、洮阳县为今全州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不仅肯定了《汉书·地理志》所载湘江发源于海洋山的说法,而且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湘、漓两水同源的说法:“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即阳朔山也,……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全州前置又为湘川县),东北流。”湘水最后流入洞庭湖。

湘江流经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东南角

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海内东经》所载“湘水出舜葬东南陬”,是说湘水(湘江)发源于今广西兴安县境内的海洋山,并流经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东南角。

《山海经·海内经》又载:“九疑山,舜之所葬。”是说舜帝葬于九疑山。

全州县域古属湖南,到了明代才从湖南划到广西,曾是湖南“三湘”中的“上湘”,古称湘源,《全州志》记载舜帝葬地九疑山就在全州西北山岭之中,记载具体如斯。《全州志·舆地》古迹:案“《书》:(舜帝)五月南巡至于南岳。《家》语:舜嗣帝五十载,陟方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山海经》《礼记》皆云。然(后)太史公谓:(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

《全州志》“地理”记载了在全州西北山岭有九疑山。这座九疑山因在全州大西江镇境内有“九龙归位”的地相特征而名。它是指发端于大西江镇境内是为九疑之首的九疑山,然后向龙水镇、才湾镇、绍水镇、咸水镇境内延伸的这条绵长山脉。而发源于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海洋山的湘水向外流出,正好流经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东南角。

可见《全州志》记载的九疑山与《海内东经》所记载的舜帝葬地方位是完全一致的。

全州地处湘江源地域,史称湘源,其西北山地之中又有九疑山。而《海内东经》所描述的湘江流向特征与现实中的湘江流向情形又是完全一致。于是,清代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湘水(第17页)也全文照载:“《海内东经》曰: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这是记载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的依据。

按上述史料记载,结合地舆,我们完全可以认定全州西北山地之中的九疑山就是舜帝葬地所在。

(四)先秦古籍《山海经》又记载舜帝葬地九疑山的方位是在赤水(即资水上源夫夷水)东面的广西全州

《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三苗国在赤水东。”其意是说三苗国在赤水的东面。这个赤水东面的三苗国便是舜帝的南巡之地。

赤水东面的三苗国便是舜帝的南巡之地

《山海经·大荒南经》又载:“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全句表述了舜帝葬地在赤水东面的苍梧之野。我们从《山海经·海内东经》所载的“湘水出舜葬东南陬”及史料记载对湘水源的认定,知道了湘水发源于广西境内兴安县的海洋山,并流经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东南角。《全州志》又载全州九疑山在全州的西北山地。可见,赤水东面的苍梧之野,这个舜帝葬地和全州西北的舜帝葬地九疑山是同一个地方。如此说来,舜帝葬地所在的全州西北山岭就是舜帝南巡的三苗之地,且其山岭中必有一条叫赤水的河流。

查全州舆地水文,在全州西北山岭中的西延地区(今资源县地)有河流名夫夷水,它是资水的主源头。有关史料记载了此夫夷水在历史上就叫赤水。

据《明一统志》卷六十三宝庆府:夫夷水“源出广西全州界,过此至邵阳会资水。”又作扶夷水、夫水。

夫夷水在红层地貌中的“赤坨”之间穿越就叫做“赤水”

在这个旧属全州西延瑶苗居住的扶夷苗地,仍保留着先秦时期的“赤水”这个原始河名。“赤水”河名因夫夷水流域为丹霞地貌而名。丹霞地貌是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亦称红色陡崖坡。在西延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当地人称有此特征的山叫“赤坨”。夫夷水在红层地貌中的“赤坨”之间穿越就叫做“赤水”。当地尚有“赤水”特征的赤土岭、大赤坨、小赤坨、赤水村、赤水洞等地名。

全州旧志将流经赤坨、赤水洞旁的夫夷水记载为“赤水”。清代嘉庆年间的《全州志》卷之一·舆地(第25页)记载夫夷水流经赤坨:“西延水(夫夷水在西延境内,称之)出兴安界老源头(兴安与西延交界地),北流经龙塘西。”几经曲折而流,“又东折而北经咸水洞西,又北经赤坨西,又北至梅子凹,流入湖广新宁县。”清代《西延轶志》卷二·舆地·山川(第84页)也记载夫夷水流经赤坨:“资水,旧名夫水即九江之源,其源有六。”六源合流后,“至大埠头始通舟,又东折而北经咸水口,又北经赤坨西,又北至梅子凹,水自发源行一百七十里出西延境,流入湖南新宁界,经邵阳、新化、益阳等县,会沅江至铃子口入湖北洞庭。”清代嘉庆年间的《全州志》卷之首·图(第9页)的西延地图就根据全州西延扶夷苗地仍保留着先秦时期的“赤水”这个原始河名,将流经赤坨、赤水洞的夫夷水标注为“赤水”。

旧属全州西延瑶苗居住的扶夷苗地,仍保留着先秦时期的“赤水”这个原始河名

《全县志》地理也记载夫夷水即赤水穿过全州西北群山,群山中又有九疑山:全州“西北山地:在县属西北南接兴安,北界湖南,西至寨圩、咸水圩一带,崇峦叠嶂,面积广阔,为越城岭之支脉。其中有夫夷水(赤水)穿过群山,北入湘省,汇于资水。”其主要高峰有九疑山等。

从上可知,全州西北山岭中的夫夷水就叫做赤水,这条赤水的东面就是苍梧之野的全州九疑山,与《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的“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的方位完全吻合。

我们回过头来看《山海经·海外南经》所载的“三苗国在赤水东”和《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载的“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我们就知道了在古赤水(全州旧时西延地区的夫夷水)东面的全州在上古时期属于三苗国,这个赤水东面的三苗国便是舜帝的南巡之地,舜帝南巡崩葬地九疑山就在赤水(夫夷水)东面三苗国所属的全州境内,这与《全州志》所记载的舜帝葬地在全州西北山岭的九疑山完全吻合。也印证了《史记·五帝本纪》所载的“帝舜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的结论,其实就是记载舜帝驾崩于苍梧之野的全州,葬于全州西北山岭中的九疑山,自此舜帝的葬地九疑山就叫零陵,全州也因此而有了最古老的地名零陵。

(五)从秦置五岭之戍“九疑之塞”,可知舜帝葬地九疑山在广西全州

秦置五岭之戍的“九疑之塞”

《淮南子》有两处关于九疑山的记载,一是《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派兵南下平百越对岭南用兵的情况:“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二是《淮南子·原道训》对九疑山之南的地理特征和风土人情的记载:“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

从上述记载的秦始皇“一军守九疑之塞”和“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史料中,可以得到九疑山位置所在的以下历史信息:

一是“九疑之塞”能够驻军十万,那这个九疑山所在的要塞是有交通要道通过的,可谓是通衢大道。

二是“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这说的是秦始皇在征服岭南时,见秦军运输线太长,接济不上,于是下令由监御史史禄开凿灵渠,驻扎在九疑山要塞上的秦兵“三年不解甲弛弩”把守要塞,参与在今兴安县境内的灵渠开凿。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

三是“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说明了九疑山以南的民众,从事陆地的活少而从事水中的活多,所以这里的民众剪发文身,模仿鱼龙形象;同样只围短裙不着长裤,以便于涉水游渡,着短袖衫或卷起袖子,以方便撑船,这些是由水上生活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以上历史信息,可否判断九疑山是在广西全州呢?

在全州到兴安灵渠之间有湘桂走廊,是中原通向岭南的通道。全州九疑山发端于大西江镇境内,这条九疑山山脉自大西江镇向龙水、才湾、绍水、咸水等五镇延伸,九疑山下的才湾、绍水、咸水等三镇就在湘桂走廊之上,这条通道就是“九疑之塞”。郦道元就考证了今广西兴安到全州的越城岭湘漓走廊是秦置五岭之戍的“守九疑之塞”:“湘水出零陵始安县(故治在今广西区兴安县溶江;一说在桂林市区)阳海山,即阳朔山也。应劭(注:东汉学者)曰:湘出零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注:今广西全州)之南部也。魏咸熙二年,孙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注:亦说为《湘川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东北过零陵县东,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峤即五岭之西岭也。秦置五岭之戍,是其一焉。”(《水经注》卷三十八)

秦军为向前方转运粮饷,当时是“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秦军征集大量军民在湘漓走廊上的湘江与漓江之间开凿灵渠,而作为粮道使用,这肯定需要重军把守,也就是说,“一军守九疑之塞”的九疑之塞就是位于越城岭下的湘漓走廊之上,这条湘漓走廊要塞从全州的北部黄沙河、庙头到南部兴安灵渠长达90公里,足可驻扎十万秦军。据专家考证,今全州凤凰镇建安司附近的左家坪、咸水镇梅子坳等地有古墓群,均为秦汉时期中原军队在此战死的将士。

秦始皇令史禄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秦始皇令史禄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后,秦军就可从湘江经灵渠,进入到了漓江、桂江,即到达九疑山之南,这一带天气炎热,民众从事陆地的活少而从事水中的活多,他们的穿戴“短绻不绔”“短袂攘卷”,便于船上生活。这与《淮南子·原道训》所描述“九疑之南”的地理特征和风土人情完全一样。《永州历史大事记》也记载了秦军“守九疑之塞”,取道零陵(注:全州县地)征伐南越的事:“秦始皇三十年(前)尉屠睢率军进攻岭南,两路主力取道零陵征伐南越。监御史戍率在广西兴安县开凿灵渠,沟通湘、漓二水。”

湘漓走廊上的越城岭在湘江西北,全州九疑山又在全州的西北山岭即越城岭之中,这与《山海经》记载的舜帝葬地方位:“湘水出舜葬东南陬”“九疑山,舜之所葬”即湘水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的海洋山,并流经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东南角,也就是说舜帝葬地在全州西北山岭中的九疑山的描述是完全吻合。

由此可见,秦置五岭之戍的九疑之塞就在全州西北山岭九疑山下的才湾、绍水、咸水等三镇所在的湘漓走廊之上,进而说明舜帝的真身葬地是在全州西北山岭之中的九疑山。

二、“舜皇爬爬大墓”之谜

从上述考究中,我们知道了全州西北山岭的九疑山是从大西江镇境内发端,一直沿东南向延伸到龙水、才湾、绍水、咸水等五镇境内的山脉,“舜皇爬爬大墓”就在全州九疑山之中。

全州境内的舜帝文化遗存

又知道了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在秦始皇设立的长沙郡零陵县(古零陵全州)之中,与《山海经》记载的“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的描述相吻合;湘江发源于兴安县海洋山,湘江从全州境内流过时正好流经舜帝葬地九疑山山脉的东南角,与《山海经》记载的“湘水出舜葬东南之陬”的描述相吻合;九疑山东南角的罗水河畔及三江口又分别建有祭祀舜帝的虞帝庙和祭祀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二妃庙;传说中的“舜皇爬爬大墓”所在的九疑山天子岭又在舜之所葬的古赤水今夫夷水的东面,与《山海经》记载的“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之所葬”的描述相吻合;全州九疑山是一座很高很大的山,与《山海经》记载的“帝舜葬于岳山”的描述相吻合(注:岳,指高大的山);传说中的“舜皇爬爬大墓”,又在九疑山天子岭所在的九龙归位地相的南侧,与《山海经》记载的“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及《礼记》记载的“舜葬苍梧之野。今丹阳复有丹朱冢”的描述也相吻合。山南为阳,山北为阴。今全州九疑山的“九龙归位”地相之后的山岭中又有与帝丹朱冢同名的丹阳山。

《史记》云:舜葬九疑是为零陵。上文已依据先秦古籍《山海经》,至西汉时期的《史记》《淮南子》及《全州志》的记载考证了舜帝真身葬地在全州九疑山,并且有舜葬九疑是为零陵,秦始皇和汉武帝为了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而在全州设立零陵县和零陵郡的建制佐证。

综上所述,传说中的“舜皇爬爬大墓”所在的九疑山天子岭是与上述史料中记载的舜帝葬地方位是完全相吻合的,且在当地有不少与舜帝葬地有关的地名和故事传说。

但笔者查阅了西周之前的墓葬礼制,对全州九疑山中的“舜皇爬爬大墓”也心存疑惑。

因为在西周之前的墓葬礼制是“古不墓祭”“不封不树”“墓而不坟”。“古不墓祭”就是西周时期以前的人不到死者的墓地去祭祀先人。“不封不树”就是夏代及以前的人对死者安葬不留坟堆,不种树作标识。“墓而不坟”就是在夏、商、周三代及以前,对死者下葬的坟冢不留标识。

既然在夏、商、周三代或三代之前的墓葬礼制是“古不墓祭”“不封不树”“墓而不坟”,那全州九疑山天子岭中又怎么会有传说中的“舜皇爬爬大墓”呢?“舜皇爬爬大墓”周边的古人生活遗迹又是一些什么人留下的呢?他们会不会是舜帝的后裔古摇民呢?如果他们是舜帝的后裔古摇民,那这些人后来又如何消失了呢?他们到哪里去了?

尽管舜帝南巡三苗到达苍梧之野的全州已留在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但舜葬九疑是为零陵却在全州留下了不灭的舜迹。

至于民间传说中的全州九疑山中的这个“舜皇爬爬大墓”也应与舜葬九疑是为零陵历史有关。

笔者推测,全州九疑山中的这个传说中的“舜皇爬爬大墓”,很可能是舜帝的后裔古摇民在全州大西江青瑶峒一带居住而留下的。因为全州县大西江境内及周边的山岭曾是瑶人居住的地方,古称青瑶峒,瑶族广泛流传的民间历史文献《评皇券牒》也记载全州青瑶峒是他们生活的原始家园之一。《山海经》有“舜生戏,戏生摇民”的记载,我国的民族史专家考证舜帝有一支名叫戏的后裔繁衍了古摇民,古摇民就是现代瑶人的祖先之一。居住在全州境内的古摇民很可能是在夏、商、周之后为了祭祀自己的祖先舜帝,而在舜帝的原葬地积土为坟,堆成了“舜皇爬爬大墓”这个巨大的土山。或者是由于古代葬制实行“不封不树”“墓而不坟”,舜帝的后裔古摇民后来也找不到了舜帝的真身葬地,他们为了祭祀自己的祖先舜帝,而在此积土为坟,为舜帝建造了这个巨大的“舜皇爬爬大墓”。

不然,在这九疑山天子岭山顶的花岗岩地貌之中怎么又会冒出这个唯一的传说为“舜皇爬爬大墓”的巨大土山。

全州九疑山及周边有许多与舜帝有关的地名

至今,在今全州九疑山及周边有许多与舜帝有关的地名和故事传说。九疑山因是天子舜帝葬地,又名天子岭。“九龙归位”的九疑山下的大西江境内有二妃祭舜的望夫岭,有为舜帝招魂的零陵屋,有舜帝居住过的天子屋场地,有祭祀舜帝的祀山,有舜帝祭天的祭坛大屋坛,有三苗首领崇尚舜帝之德而归顺舜帝的归崇坪,有象征舜帝凤凰化身的凤凰山,有与帝丹朱冢同名的丹阳山,有舜帝栖息枕山而眠的枕山,有祭祀舜帝的枕山庙,有祭祀舜帝时击鼓奏乐的打鼓坪,有舜帝降符瑞的符山,有双鹿悲鸣为舜帝报丧的鹿鸣,有舜帝歇息沐浴的天子潭,有象征德圣孝祖舜文化的皇极山,有以忠孝“大极”命名的大极山等,相传这些地名都与舜帝葬于此及祭祀舜帝有关。与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相邻的舜皇山及周边也有与舜帝有关的遗址,如金凤山舜帝庙村的舜庙及庙头大庙脚舜庙遗址。在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东南角,有罗水河畔的虞帝庙,有三江口的娥皇、女英二妃殉夫处和二妃庙,有才湾脚山铺的虞帝岭、舜帝行宫故址等舜帝留下的遗迹。

旧时,民间还曾有到有“九龙归位”的九疑山顶举行迎请虞神唤雨活动的历史,流传着虞神唤雨的故事。

全州舜帝庙村的舜庙遗址

至今,湘桂二省、区相邻的全州和东安二县牟群众还保留着在全州舜帝庙村的舜庙给舜帝做生日的习俗。

全州舜帝庙村的舜庙遗址

一些风水相师也认为“舜皇爬爬大墓”所在的九疑山天子岭有“九龙归位”地相,全州青瑶峒“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水从天上来,箕山锁水口,是个“天门开地门闭”的风水宝地。

天门开地门闭的全州青瑶峒

至于全州九疑山天子岭这个传说中为“舜皇爬爬大墓”的巨大土山,是不是舜帝葬地真身所在,笔者不敢多以啄舌。或许这个传说中的“舜皇爬爬大墓”是舜帝真身葬所在,或许是舜帝的祭祀陵,或许舜帝葬于这绵长的九疑山山脉中的其他地方。这些都有待方家们去考证。

我们在桂北刚刚解放的日子里

广西全州湘山寺妙明塔,重要文物!

漓江源大峡谷龙潭瀑布,很美!

——全州西北三大儒释道文化名山之三:九疑山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州九疑山舜皇爬爬大墓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