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再发长文都说摄影穷三代,为啥收藏国产相机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http://m.39.net/pf/a_6172047.html

前几天写了一篇照相机收藏的文章,说的是收藏相机的人越来越少了,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现在坚守的收藏人都是因为当年的未了情怀。

照相机收藏比较冷门,是小众收藏群体,其中除了知识与眼界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机收藏升值空间小,很多藏品甚至会贬值,精心收集的东西,最后不值钱了,谁会不沮丧,丧失志向呢。

但并不是所有相机都在贬值,还有一类相机在这二、三十年来价格却是大涨的,一次又一次突破了人们的底线与预期,成为世界相机收藏领域的“黑马”。

这升值最快的相机就是中国制造的相机,我们称为“国产相机”,因为它的诞生同国运发展,同民族工业兴起,更是同一代人的情怀和命运牢牢的捆绑在了一起,附加了太多的人文情怀。

海鸥纪念金鸡

这篇就谈谈国产相机收藏事情,从国产相机的生产历史,国产相机的收藏起始,国产相机的三次热潮涨价原因,以及国产相机收藏的现状等四个方面谈起。

一、国产相机的生产历史

我们现在所说的“国产相机”,一般是从建国后说起,也就是年北京研制的大莱开始,到上个世纪末最后两只鸟(海鸥与凤凰)的最后坚持结束,大约有五十多年的生产历史。

而在这之前的民国时期,中国也是有少量的的相机制造,其中最多的是木头相机,就是过去相机馆里的那些座机、外怕机之类。

上海海鸥之家的木头机

摄影术是法国人达盖尔在年发明的,接下来的生产的相机主要以法国与英国的木制相机为主,直到十九世纪末,相机才开始小型化,德国相机崛起,美国柯达公司在胶片上的革新,才演变成后来我们使用的那种胶片相机。

木制相机很早由于传教士和旅行者带入就进入了中国,上个世纪初,在上海、北京、广州、宁波、杭州等主要开放城市就有了私人的相馆,主要是木头相机拍摄玻璃干板底片,这些木制相机很容易损坏,于是就出现了中国做的木制相机作为替代。

宁波3R相机馆收藏木制外拍机

其实中国一直不缺乏优秀的木工匠,做木制相机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主要是镜头需要外购或者使用原有相机上的镜头。这一时期生产的木制相机五花八门,很多都是没有名牌的,而保留下来的也不多,我在长春周华和杭州高氏相机收藏馆都见过多款。

长春周华收藏多款早期木头相机

民国从三、四十年代,开始有人尝试模仿欧美的简易相机制作简易相机,比如上海的“万林”和“仙乐”,产量不大,但现在也不太好找到了。

仙乐和它的原型机

建国后民族工业开始发展,其中照相机行业也是重要一项,无论是民用的,还是工业、科研用途,甚至是军工产品,都大量需要,所以这五十多年来,我国在相机领域一直是努力的探索和研发。

在这五十年间我国大约有-余种相机研制、开发和生产(包括各种不同版本的微小变化),最终形成了中国照相机的收藏体系。

下面简单回顾一下国产照相机生产的几个时期:

1、登高望远的尝试期:

建国后研制的第一台相机是北京的大莱相机,由记者出身的刘学宾在年开始研制,第二年8月成功,仿德国莱卡II型,据说试生产了12架,但现在难得一见,估计成型并没有那么多。

中国的第一台相机,是天津的“七一”相机,年6月研制成功,是模仿玛米亚的一款折叠机,据说一共生产了47台,被誉为“中国第一架照相机”(指真正的到商场销售)。

这期间还有一些相机研制成功,比如南京年研制的58-1、58-2相机,是仿苏联费德2型,据说产量过千(笔者觉得只有几十,甚至几百台而已);长春年生产的天池单反相机,仿德国康泰克斯,产量约30架。

这些早期开发的相机,有一个共同的起点,都是模仿相机,而且起点不低,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相机,但也是比较成熟的热门机种。

同相机收藏家李晓璘、刘振华拜访保定王士元相机馆

而我国当时一穷二白,照相机工业刚刚起步,不仅没有基础和经验,甚至没有工厂、完整的设备,以及熟练的加工技术人员,仅凭一腔热血,和无所畏惧的精神,短期内拿出样机和少量的成型产品,勇气可嘉。

但最后的结果是只有样机和喜报,而制作成的相机太粗糙,无法正常使用。另外就是这样模仿的相机成本太高,甚至超过原机的售价,没有市场,无法批量生产,只是一种尝试。

2、回归理性的简易期:

中国相机在研制上起点高,出手不凡地放了几个“卫星”,很多也是政治与宣传的需要,那时需要振奋精神,需要一些面子产品,实际并没有真正的生产能力。

但生产相机要走向市场的,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就需要生产在质量上靠得住,老百姓买得起的相机。于是很快相机产业调整方向,大量的生产简易廉价的相机。

这个时期主要的代表有天津的幸福1型(年9月)、幸福2型(年);上海的孔雀(年)、上海的劳动(年5月);北京的蓝天与跃进(年);还有大连的友谊(年)。

这些使用胶卷相机现在看来非常简易,但却是当年在商场可以买到的国产相机,是真正的商品相机,而价格最贵的才39元,最便宜29元。

另外这个时期还有西安与重庆引进的苏联斯米娜相机生产线,生产使用胶卷的华山与长江相机,也是属于简易相机。

3、上海照相机引领国产相机启航:

中国相机的真正发展,是源于上海照相机行业的兴起,以上海58-1起,到六十年代中期海鸥双反相机的成熟,达到了产业高潮。

上海照相机厂组建于年,它合并了上海五家有加工能力的厂家,开办之初就拥有多平方米厂房,职工多人,设备四百多件,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相机厂,被上海和国家寄予很高的期望。

而上海的照相机研制与开发还要早,在年,就成立试制领导小组,同时确定研发项目,选定莱卡3B作为仿制对象研制出上海58-1相机。

上海58-1相机是一台技术非常高的相机,上海照相机厂不仅研制成功,还生产了台,全部投放市场。接下来生产改进型的上海58-2,到年9月上海58-2停产,前后不到三年时间,共生产架,是一款非常成功的相机。

为什么同样是仿制国外相机,上海能成功,虽然质量上也有缺陷,但可以大量生产投放市场,而其他厂家都是只放了“卫星”,或者象征性投放市场上摆一下,或者只有试验机呢?

这与历史有关,其实在民国时期。上海的轻工业基础就是全国最雄厚的,还拥有了一批技术过硬的人才储备,另外上海照相机厂的建立也是举全市之力,代表了当时中国的制造水平。

而上海照相机厂人并没有辜负,并没有只为宣传放一个“卫星”就草草收场,而是真抓实干,这批人所拥有的素质堪称民族工业的财富,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牢记和尊敬。上海照相机厂用实力和事实说话:我们做相机是认真的。

接下来上海照相机厂信心大增,开始研制相机,其中仿爱克发的折叠相机和仿禄来的双反相机都非常成功。最后海鸥4系列双反相机成为仿禄来相机里产量最大,世界上生产周期最长,也是在国外影响最好的中国相机。

上海人在五十年的历史中,研制与开发了大量的相机,其中文革中因政治任务研发的红旗与东风影响非常大,收藏价值远远的超过了仿制的原机,成为收藏相机的宠儿。而海鸥4系列双反相机又被国内十余家相机厂仿制,但却一直未能超越。可以说是上海照相机引领中国照相机行业发展五十年。

(如果大家有机会去上海可以到马正康先生"海鸥之家“参观,展出了绝大部分上海产相机、镜头,很多都是孤品或实验机)

4、各地相机工业发展期:

五十年代末期到六十年代初期,国产还有一些仿日本理光的双反相机问世,比如北京的天坛、长虹、辽宁的沈阳,以及香港的多款哈立娜(HALINA),另外还有西安引进苏联留比特生产的长乐相机。

但三年自然灾害以后,国家经济受创,接下来整个六十年代,其实是上海照相机在唱独角戏了。

这一时期的上海照相机改名叫海鸥,完成折叠、双反,单反、旁轴,成系列的研发,而这一时期的海鸥相机,无论从外观,还是质量,都是可圈可点的,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需要凭票购买,还有部分相机出口,为国家赚取宝贵的外汇。

到了七十年代,各地的相机制造再次兴起。早期依然是以相机为主,其实是各地都在模仿海鸥4B相机。这一时期的相机品牌太多了,比如:辽宁丹东的牡丹、武汉的友谊、无锡的太湖、山东的青岛、吉林的长春、天津的东方、湖北的华中、保定的环球、福建的风光,还有华蓥、峨眉、大连、嵩山等,太多了。

沈阳国产相机爱好者丁竞杰

七十年代开始,单反相机需求量大,除了上海的海鸥DF,还有珠江、哈尔滨电表厂的熊猫、孔雀等问世。

这一时期北京照相机厂没有追随上海,表现出了独立性和自主研发的能力,他们独辟蹊径,相机模仿理光研制成长城SZ-1、SZ-2(早期叫北京),相机研制出单反的长城DF系列相机。

而人们所知道的凤凰相机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但它是因为战备的需要的军工厂,自年开始在江西偏僻地区大茅山建立的“军工动员产品”,民用与军工结合,组建了“江西光学仪器总厂”。

接着从上海、南京等地调集人力、物力、设备开始建厂,而从上海引进的不仅有设备和人员,还带来了上海的成熟的相机产品“海鸥”。

也就是说江西光学仪器厂的最早产品“海鸥“相机,其实就是上海照相机厂的陪嫁,凭这一款成熟产品,江西的凤凰相机问世就有”经典“产品。后来改名的”凤凰“相机也成为国产旁轴相机中最好的,是其他厂家不可逾越的”高峰,坚持生产到本世纪初。

5、两只鸟的最后拼争:

中国相机产业最辉煌是在八十年代,那时国家欣欣向荣,改革开放让人民解脱了束缚,对精神生活需要大增,这一时期国家有很多的相机厂,除了前面说的十几款双反相机厂家诞生,这一时期还有很多旁轴相机问世:华夏、华中、东方、友谊、牡丹等等。

但这时国内市场面临外国产品的进入,主要是日本相机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自动相机、傻瓜相机对国产相机冲击巨大,等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国内一些小的相机厂出现产品滞销,开始退市或转行了。

而这一时期,凤凰相机崛起了,同日本雅西卡公司合作开始生产单反相机,同时加大了相机的型号延伸,接下来差不多十年,成为中国最活跃的相机生产厂商。

而此时的海鸥相机,虽然也在应变与适应市场,但活力显得不足,不仅没有五六十年代的朝气与锐气,反而有吃老本,不思进取的征兆。产品更新慢,虽然后来同美能达合作,生产电子单反相机,但是明显在技术上优势不大。至今让人感慨,最早那批有朝气的相机人老了吗?在七十年代初期搞出红旗20、东风相机后就功成名就的退休了?

最后的国内相机市场,成了两只鸟纷争的天下,主要表现在海鸥吃技术老本,而凤凰走市场化路线,但他们的产品都是小打小闹的外形变化多端,但是在技术创新上,两家相机厂都没有大的作为,这一时期明显跟不上世界的脚步了。

国外著名设计师设计的最后一款海鸥相机(DF)

这期间表现最明显是两家产品的雷同化,比如凤凰开始是亚西卡口,后来改为生产PK口相机,接着又推出MD口(海鸥使用的卡口);而海鸥后期也推出了PK口的机身镜头,两只鸟内卷了.......

这样的历史是短暂的,但年前后,受数码的影响,两只鸟都没有机会了,最后相继停产,厂家也开始进入了休眠和倒闭期。

二、国产相机收藏的起始

我国相机收藏群体形成是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让一些人富裕,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还是收藏相机,最开始是通过信托寄卖行来购买老相机,而客人拿来委托寄卖的主要是欧洲与日本相机,对于国产相机并不感冒,不值钱。

都认为国产相机技术含量不高,质量差,在国际上没有名气,基本上最早期的国内相机收藏家是不收国产相机,或者看不上国产相机的。

到了九十年代,出现了几件事,触动了国产相机的收藏。

一是据说香港的相机收藏家,经销商陈烘先生,用一批莱卡M3相机,换去了新华社记者淘汰下来的红旗20相机;

二是美国人丹尼斯在北京期间,发现了中国相机,他用几年时间寻访中国相机,然后出了一本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照相机》,向世界介绍中国相机;

三是国内的一些拍卖场在拍卖品中加入了红旗20与东风相机,结果拍卖价格起来了。

我听说东北某市文化馆有一台已经不能使用的红旗20相机,被外地喜欢收藏相机的人用一台美能达套机换走了,那是年的事情。

我产生收藏国产相机的想法,完全是因为买了一堆处理的国产相机。那是年,一个朋友告诉我百货商店在处理照相机,我赶去看主要是双反和一些早期机械相机,其中双反相机未开封的是20元一台,而开封的有点小问题是15元一台,相机基本都是30元一台。

结果我把双反都买了,有五、六十台,回到家里我整理一下,竟然有十余种,我把它们摆在书柜里,突然有个愿望,想收集双反相机。那时想法很简单,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双反相机,我只知道有禄来,再加上日本的雅西卡G,似乎很快就能收齐了。

因为这十几台国产双反相机,让我知道了相机收藏的一些事,同时也想收藏相机了,但是我在东北小地方,见识少,无人交流,除了看一些报刊,获得的知识与资讯太少了,而加上资金有限,这个时候能收藏的相机,只有国产相机,而买相机就到旧货市场和动迁区的马路边,那时的国产相机非常便宜,几块到几十块钱,每个星期去逛,每个星期都有收获。

最初初期收藏国产相机的人,有多少是像我这种情况:是因为穷,才收藏国产相机。

三、国产相机经历的三次热潮涨价时期

国产相机最初因为无人赏识,整体的价格不高,只能在地摊上交易,并不被相机收藏人士看好,但有这三次机缘的出现,开始价格上涨,而一些稀缺的孤品、试制品和不具名的相机,成了宠儿,价格被疯狂抬高了。

宁波3R相机馆收藏三款天津拍摄大型合影转机

1、丹尼斯在九十年代对中国相机的影响:

丹尼斯是美国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北京生活工作过一段时间(也有人说留学),这期间他在北京一些寄卖店里,发现了中国产的照相机。

国产精品相机南京紫金山

丹尼斯来中国之前就是相机收藏家,而到了中国让他发现了一座宝库,就是外界还不知道的中国相机。中国相机品种非常多,而且价格也非常便宜。由于没有资料与对比价格,丹尼斯绝对是凭感觉买,现在看,他是大大地捡漏了。

年丹尼斯出版了一本书《CAMERASOF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照相机),它的问世,把中国相机推向了世界,影响非常巨大,这也是第一本介绍中国相机的专著!

至此中国相机开始让外界知道,这块神秘的国土上,还有大量神秘的相机,有更多的人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