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衷感谢华斯比先生用心奉献整理出的《李飞探案集》。我十分庆幸能阅读本书大开眼界见识到与《福尔摩斯探案集》同时代的我国侦探推理小说先驱作品。福尔摩斯首刊于年。末刊于年,李飞探案首刊于年,因此我说两部小说同属一个时代并非言过其实。民国小说我阅读寥寥匮乏无知,依稀记得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民国小说白话文已然登堂入室。读过后我可以拍胸脯保证当代人阅读毫无阅读障碍,有兴趣一都的大可放心买来一读。
先说一下我对待续未完的《秘密电声》不同看法。根据小说所载《秘密电声》是作者时隔多年新作《新李飞探案》,正如文中人物开卷明义所言,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现在的上海不比以前了,这个不比显然指的是时局动荡。至于为何《秘密电声》写到李飞收到警告信便没下文了。其实作者和读者心里有数,即便写完稿子也逃不过销毁的结局。通过秘密电声联系的人指何人,从当时的上海风谲云诡的局势来看不言自明令国民党反动派恐惧的上海特科及我党潜伏在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即便陆澹安写出后续怕是定要销毁避免引火上身,到底是写了底稿没发表过,还是根本没写过后续,要靠有心人继续搜集查证下去了。当然,也有可能是作者写了也发表了,本书不便于收录公开出版,今时倒退回往日。
绵里针
《李飞探案集》无疑采用《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叙事视角我与侦探,只不过李飞探案中的“我”是与李飞朝夕相处的夫人不是助手“华生”。这里产生一个大问题,我既然不是助手,那参与案件没有正当理由啊!是出于夫妻感情笃厚生死与共?或是闲来无事跟着瞧热闹?小说一上来楔子先要把我与案件连接起来,起因交代的明明白白。动机是记录案件整理成书,今天看来多少有点幼稚迂腐,可读者莫忘了《李飞探案集》是与《福尔摩斯探案集》同时代的推理先驱探案集,在民国社会对侦探不甚了解的背景下,出书宣传广而告之为侦探摇旗呐喊是个再正当不过的理由,甚至可以说是担负起向大众科普宣传逻辑分析推理破案的社会责任,因此我参与案件十分有必要,楔子解决我存在的合理性。
我得问题解决完了,在进去案件前还要解决名侦探李飞的合理性。他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神人,更不是从英国来的福尔摩斯名侦探,他没有生来就是名侦探,也不是海外学成归来的名侦探,以上两个理由过于牵强远离现实难以让读者信服,因此李飞探案首篇小说《绵里针》便要解决这一问题,向读者交代清楚李飞因何种机缘从普通人变身为名侦探,一身的侦探之术是从何学来。
现代人通过历史课、小说、影视剧对民国教育有初步了解,上到地方割据派系下到黎民百姓都认识到教育为振兴之本,社会兴起办学热,有识之士教育家纷纷开办初中高教育私塾学堂。《李飞探案集》毋庸置疑是古典推理动机与诡计并重,着重记录当代人文风貌社会发展力求真实,因此探案集中少不得与学堂打交道,真实记录下当时的办学热潮。《绵里针》案件发生在李飞十七岁学堂读书时。就读的亚东公学描述有鼻子有眼十分详实,看来现实定有原型。李飞是舍监表叔带进就读,看来民国进好学堂除了足够的学费外还需要个有分量的引荐人。舍监是旧时学校里执导学生生活行为的人,看得出在学校有其一席之地。学堂蒸蒸日上,寄宿生有二三百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宿舍丢东西时有发生。我读到这段时,习惯性以现代推理小说故事模式揣测到偷窃案别有洞天案里有案牵扯出一宗大案要案。这里先泄底《绵里针》不是惊天动地的大案,就是一宗校园失窃案,不仅是本篇如此,《李飞探案集》除了最后一篇《秘密电声》外案件都谈不上惊心动魄上升不到大案要案。之所以不死今日之推理以玄之又玄的诡计,连环猎奇博人眼球,我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是推理风格决定的,古典推理中诡计设计十分注重逻辑性与合理性。直截了当的说案件谜题离奇复杂写出来能使读者深信不疑,在现实中可行可有,不能离了十万八千里看了个热闹子虚乌有。第二个原因是当时上海的社会环境决定的。这一点在《秘密电声》中李飞曾说过:目前的上海,决不是三五年前的上海了。探案集除《秘密电声》外皆是陆澹安于-年这四年创作的,通过书中对上海的描述案件除《秘密电声》写的全是年以前的上海,《绵里针》发生时间更早。从书中可窥年前的上海远谈不上安居乐业,但总归是在地方割据时局下上海公共租界独享太平。年是民国时局急转直下的分界点,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党反动派镇压工人运动,白色恐怖笼罩上海。李飞探案所处-年相对其后的白色恐怖日寇占领来说太平繁华,因此陆澹安从实际出发无必要添油加醋惊悚大案,读者更无猎奇之心,初识侦探术啧啧称奇夸赞惊艳之作。
《绵里针》案件虽简单,可犯人是有备而来作案手法内有乾坤,读者不下一番功夫还真不好看破。报告丢东西的是许幼兰,他丢了一件旧绒线裤。宿舍是四人同住,同住的郑季荪丢了八十元钞票,王仁荣丢了一块金表,唯独徐义生没有财物被偷。根据现场情况作案时间在夜晚十点到清晨七点之前。要打开郑季荪的箱子必然发出声响,所以不太可能是在夜晚四人熟睡时作案。如果没有疑点重重的徐义生,犯人已漏出马脚。四个人中一人没财务损失,一个损失微乎其微,两人损失惨重。嫌疑最大的当然是没丢东西又一早跑步有作案时间的徐义生,这里采用逻辑推理排除法,一旦证实徐义生的清白,犯人便会呼之欲出。循常理犯人一定在宿舍四人之中,赃物第一时间要转移,不然检查屋子人赃并获。舍监经验丰富早想到这点,查到学生张允文一早出过校,一查便知徐义生欠张允文钱用马褂抵债,张允文是出校典当换钱。这段反映出当时典当行兴旺发达,百姓手头紧典当是生活常态。一件马褂当20元,不知当时物价水平,不晓得相当今日多少钱。
事件交代七七八八差不多了,该李飞出场了。他就读于此加上与舍监这层亲戚关系,参与案件不会过于牵强。舍监的推理是抛砖引玉既有点拨也有误导。嫌疑锁定徐义生是因为四人之中就他没丢东西,平日里不见他早起锻炼偏偏今天蹊跷异常。作案时间确定是因为许幼兰昨夜十点就绒线裤尚在。以上推理合情合理,其实看过真相后再回看舍监推理,点拨在按此逻辑徐义生嫌疑一旦排除顺势最有嫌疑的就是损失最小的许幼兰,那他的证言不足采信,作案时间在夜晚十点之前。李飞洞察出徐义生行为与舍监推理相悖,到手金表和钞票没必要当马褂,更不可能未卜先知演一出苦肉计洗脱嫌疑。对于李飞所言可疑的人,相信不少读者心里有数。抓贼要抓赃,嫌疑人好锁定赃物可不一定好找。李飞到现场勘察,由于锁定嫌疑人许幼兰,自然是对他的物品格外留心,被被头棉絮里的针扎到是必然结果不能视为破案的偶然要素。此时李飞已看破读者同样明白大致真相。这里李飞原本可向舍监说明情况,由舍监出面拆开被头找出赃物。如此一来平庸结案显不出神探的机灵古怪,因此陆澹安构思李飞新法圆光陷阱让凶手自露马脚。新学堂的学生竟然相信江湖术士骗人的把戏,说明在民国时代封建迷信在人民群众中很有市场,新文化运动反封建迷信仅点燃进步的火把未能烧遍神州大地。
真相大白李飞阐明其推理的逻辑。我认为李飞和舍监的推理逻辑别无二致,李飞胜在多想一层推理严丝合缝。从常理上看徐义生最可疑,可细想之下许幼兰只丢一件破绒线裤不是更可疑吗?小偷偷一条破裤子干嘛?当不了几个钱又不好藏匿。许幼兰可疑,那他是贼喊捉贼分明是误导作案时间,偷窃一定是发生在白天。一查便知许幼兰下午请假有充足的的作案时间。结尾李飞对圆光把戏做了个解释。当时他还是个学生,远非名头响彻上海滩的侦探,为求稳妥耍个把戏足以说服读者。
总体而言《绵里针》短小精湛却读得不尽兴不过瘾,只能算李飞探案的开胃小菜。陆澹安想法是循序渐进,先让读者了解逻辑推理侦探术,案件有简单到复杂一步步来。
密码字典
我认为《密码字典》与《绵里针》为李飞学生时代侦探术初出茅庐之作,两篇合二为一解决李飞何以是名侦探这一根本问题。两个案子李飞小试牛刀实践平日所学侦探术,向读者展现学生到名侦探转变过程,从而解决名侦探存在的合理问题。从文章看仍发生李飞十七岁亚东公学就读那年。本篇案情错综复杂,读者轻易难看破。故事开篇悬疑氛围一步到位,亚东公学校长收到奇怪电报,要求对学生夏尔康严加监视。正裕找这位夏尔康问清来龙去脉,已不知所踪。事已至此学堂赶忙联系其家人速来。读者读到此处,心随悬疑飘飘然,不免联想到夏尔康是做下大案或深陷阴谋吗?李飞探案没有惊世骇俗的大案,夏尔康失踪是逃婚。民国时代延续满清封建陋习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自由女性权益仍属空谈,直到新中国成立的年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完全废除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现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保护广大妇女的权益。
在民国进步青年反抗包办婚姻逃婚是社会现象,在许多革命先烈的介绍中多有逃婚投身革命的经历。陆澹安以案记事,一方面如实记录下社会面貌,另一方面发表观点。仅从《李飞探案集》流露的思想表达,我认为陆澹安属于中国传统的文人知识分子思想偏于保守根深蒂固的软弱。在夏尔康身上陆澹安是理解其逃婚想法,也是同情进步青年反抗行为,但他骨子里软弱找不到解决办法,只好选择与封建余孽妥协。《密码字典》写成一出爱情婚姻闹剧,最后自我麻痹自我安慰包办婚姻没什么不好的,结局夏尔康老老实实去完婚婚姻幸福美满。而敢于追求自由婚姻的陈兆兰在他笔下成了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陆澹安最不该无视女性,三人中的女主角文英一带而过,从未交代对婚姻感情的态度。陆澹安确实下不了笔,写文英钟情于陈兆兰那就是自相矛盾。写钟情于夏尔康,俩人之前又不认识从何谈起,无非是文英作为女性向家庭妥协没有婚姻自由的权利成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所以写不得案件起因文英这个人,只好写成一个名字作为夏尔康的附属品。以今天的思想来看写成夏尔康违抗父母之命坚持到底,成全文英和陈兆兰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一件毫无困难得事,可小说证明起码在-年民国时期封建地主家庭及小资产家接受不了婚姻自由的进步思想,解放广大妇女任重道远。
说回案件本身,夏尔康的亲哥哥夏尔和赶到学堂说明原委,这里出现本案第一个疑点,夏尔康听谁诋毁周文英女士,此人为何要胡说八道能得到什么好处?往深了想会不会是夏尔康的借口,他已有钟意女子不便向家里坦白,干脆一走了之。怎么想都不会是逃婚如此简单,必有隐情。好了,案情交代七七八八总该李飞出场。为何头两篇开场大同小异,这里是有讲究。李飞此时不是什么名侦探就是个普通学生,参与案件是偶然要具备条件。首先是亲近之人知道他会侦探之术,因此只能是他生活的亚东公学,有他舍监表叔的亲戚在又有解决《绵里针》后在校内小有名气这两点,他才有机会参与案件,而非此后声名远播的名侦探李飞,但凡有奇案发生委托人定会找上门的必然结果。正因为有舍监这位说话有分量的人物引荐,校长才会找一位学生查明此案,不然岂不是荒谬至极。夏尔和给李飞看了夏尔康来信,人已去燕京,无论如何是赶不上完婚之日了。夏尔康小儿科障眼法,现在写信的人很少,很多人不知道从哪里寄信盖哪里邮局的邮戳。在民国通信不发达写信是主要的通信方式邮资标准分的很细,正如李飞所言看邮票面值一目了然是本埠还是外埠。李飞推断夏尔康逃婚必有亲朋好友暗中相助人之常情,一个学生在大上海滩独自藏匿苦难重重。夏尔康必定留下蛛丝马迹,只要能找找到这位神秘相助友人,一定会找到夏尔康。
夏尔康物品中找到的康熙字典密码文,我认为牵强附会不合理。夏尔康与陈兆兰交往不是共谋筹划不可告人的丑事,逃婚不犯法在当时并非罕见,俩人正常来往书信何需用密码文?使用密码一种是防泄密,有重要情报交流。俩人不是特殊工作人员用不上,通知夏尔康尽快行动逃婚用化名书信即可,何必杀鸡用上宰牛刀。另一个是作为学生精力旺盛难免爱好五花八门,俩人闲来无事喜研究密码文能说得过去。对此陆澹安忽略而过没有做解释,除非当时民国流行密码文,否则根本说不通。夏尔康与陈兆兰密码交流按理说是避人耳目,而事实并非如此,俩人是公开来往亲密人皆知,李飞便是一打听立马锁定陈兆兰。核对陈兆兰与密码文笔迹轻而易举,俩人要是没有秘事用得着密码文吗?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综上所述,我是真想不明白密码文的合理性。陆澹安宁可丧失合理性也要写密码,一来是密码是推理小说经典素材,值得李飞挑战一把。二来是本案如果没有密码,那无需用推理侦探术破解,一来二去顺藤摸瓜找到夏尔康。
李飞找到陈兆兰却不一定能找到夏尔康,他有心要躲自然用心防备不会藏在有人家。虽说有点戏剧性李飞拜访时陈兆兰接到书信露出破绽但无伤大雅,总好过拖拖拉拉进行不下去。李飞已查明事件全貌,陆澹安收尾又出现败笔。如果说《绵里针》中李飞初次查案信心不足,为求稳妥自导自演一出新法圆光逼得犯人自报家门,那《密码字典》中按李飞所言,已核实过泰西旅馆内住的华士元就是夏尔康,带着他哥哥直接上门相认皆大欢喜,何必又在一品香搞一出大变活人的戏法,颇费周折画蛇添足。无非是陆澹安犯了推理小说中的低级错误,为了悬疑而悬疑牺牲合理性,这很难用李飞的古灵精怪来解释。头两篇作品都出现低级错误不是偶然,陆澹安有不得已的创作苦衷。古典推理讲真实,李飞一个学生不太会卷入到离奇案件中,顶多是校内失窃案小偷小摸,逃婚连一般案件都算不上,本身平平无奇的事件不刻意而为灌入悬疑色彩,那读来有何趣味不过两篇流水账。
狐祟
本篇是反封建迷信进步思想的推理小说。在《李飞探案集》单按思想高度无出其右篇章。辛亥革命后,在大城市较早接触西方先进思想地区资产阶级思想萌芽发展消除封建思想影响,而在广大偏远的农村地区封建思想仍占据主导地位。陆澹安毕竟是民国时代文人,虽没有进步革命思想,但反对封建迷信的觉悟还是有的,更何况推理小说中假借怪力乱神可是一大经典素材。话说回来推理小说本身与封建迷信不共戴天,在日本社会派诞生之前,推理小说是资产阶级娱乐产物,用动机揭露社会矛盾委婉含蓄,对社会问题批判力度轻拿轻放,阅读主要是用来消遣。古典推理既然是资产阶级思想,肯定是讲科学讲逻辑,而封建迷信恰恰相反不讲科学不讲逻辑,凡是解释不了的事物统统扣在鬼神头上。利用百姓愚昧无知装神弄鬼行不法之事的歹人与讲逻辑推理的名侦探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至死方休的宿敌。
本篇开头陆澹安借李飞夫人之口阐述观点旗帜鲜明的反封建迷信,一言以蔽之稍有有一点科学知识的人,当然是不相信了。开卷明义一反常规不同于头两篇的刻意悬疑,开头辟除迷信直白告诉读者没有狐仙,为思想表达牺牲悬疑。本篇仍是李飞学生时代的案件,但从案件性质看已不同于前两篇的小打小闹局限在东亚公学。案件走向社会利害关系利益纠葛绝非一介学生所能面对,本篇李飞已不是学生而是作为侦探卷入狐祟。这一点是与头两篇根本不同,至此李飞从学生业余侦探逐步成为闻名遐迩的侦探。成为名侦探第一步是迈开腿走出学堂,所以故事发生在李飞暑假在家歇夏期间。
李飞与邻居梅生以棋会友成了莫逆之交,狐祟发生在这位友邻身上,俩人关系非同一般李飞责无旁贷参与其中运用侦探之术揭穿骗人把戏。梅生交代狐祟事件是个极佳例子,说明封建迷信正是利用三人成虎的心理蒙骗大众。梅生是小资产家接受西方先进思想较为开明,一开始是不信什么狐仙骗人的一套说辞,架不住众口一词立场动摇不得不信了。梅生从不信到信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从年龄推断他不像李飞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系统全面学习科学知识及西方先进思想,他甚至可能没上过新式学堂,学了个皮毛。其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去现场看过狐仙运来的磨盘石,非常人之力可行。狐仙首次吓唬人是在门窗关好无人的货楼里面凭空多出磨盘石,大家研究时有人说是狐仙所为。这无疑是密室诡计,要么有机关,要么是障眼法。第一个提出狐仙作祟的人相当是案发现场第一发现人,即是主要嫌疑人。只要不被狐仙迷惑心智,动机一目了然吓唬梅生让出黄金地段,要想神不知鬼不觉吓唬人一定有内鬼里应外合,想透这两层案件不难破。供奉狐仙后闹的更欢,今天找不到纸砚算盘,明天寻不着纺绸长衫,摆明是内鬼干的吓唬人。神秘吓人的白须老者令人捉摸不透,看来其中有机关戏法。店里总有胆大不信邪的,把这类吓唬住阴谋才能得逞。出店司务阿顺胆子最大大骂狐仙,要是不收拾他前面的诡计白费。果然阿顺熟睡时被淋一泡尿,急忙跑到二楼货楼里边空无一人,看来是狐仙对他小惩大诫。令人费解的是狐仙就此打住不再找阿顺麻烦,有人解释为神通广大的狐仙也怕凶的。事已至此,稍微清醒的店内人员该看得出来是歹人作怪,真有狐仙的话怎么会怕人。可见封闭的生活空间人云亦云,内鬼利用人的天性羊群效应阴谋得逞。梅生所言之所以信狐仙是因为店里没财务损失,看不出人装妖目的何在。李飞回答切中要害,这人目的不在偷盗东西,满足不了欲壑,真正目标没暴露。李飞同去前有个细节描写,先回家和母亲商议。这便是受困于李飞的学生身份不能自己做主,万一真有狐仙作怪有个三长两短,梅生不好向李家交代。可见陆澹安文学修养之高,注重贴近生活,而非因侦探小说的虚虚幻幻远离生活省略细节。
李飞到店询问众人,看守货楼的阿根讲的最详细,此人面色青白好似有烟瘾的样子。从年东印度公司垄断鸦片出口中国贸易算起至新中国成立彻底禁烟,烟片祸害中国长达近两百年!民国时期军阀混战顾不得禁烟,反而鸦片是部分军阀敛财手段。即便民国换了大清朝,鸦片瘾君子仍随处可见见怪不怪,李飞因此没有对有烟瘾的阿根起疑。细想一下,狐仙主要活动在货楼里边,狐仙是人假扮的必然要买通平日里看守货楼的阿根方可不为人察觉。阿根要买烟过烟瘾需要大笔的钱,有烟瘾的人意志薄弱很容易被买通,这两点显而易见内鬼容易锁定。此时的李飞是来确认到底有没有狐仙,梅生信狐仙是有实有据,李飞要说没狐仙不能红口白牙上下嘴皮子一碰,要拿出实证来。查案是有顺序的讲逻辑的,先证明狐仙是人扮的其后是抓内鬼。现场勘察发现裕祥南货号的晒台与隔壁义隆烟纸店晒台仅隔着一间屋面(屋面我的理解是不是一面墙),冒出怪眼的货栈有门可通里边是阿根睡觉的地方。密室之谜和谁是内鬼李飞已了然,下面是揭穿骗人把戏的精彩时刻。李飞定计捉妖时恰巧赶上隔壁义隆烟纸店借狐仙之名逼梅生搬店。梅生看出对方分明别有用意。古典推理很讲究与读者的公平推理竞赛,推理作者最为吝啬的动机往往在真相大白前向读者或明或暗交代一下,不似本格推理过度追求诡计的精妙,作者对动机三缄其口保持沉默。
李飞古灵精怪以鬼抓鬼,事前埋伏手到擒来,果然义隆烟纸店是主谋,共犯是阿根。磨石盘合二人之力搬动,白衣老人是阿根改扮,倒是墙上的怪眼和无故起火大有奥妙,用到的火酒应该是乙醇。李飞笑道案情不值一笑,非虚言。先断定世上没狐仙,再通过勘察现场问询现场证人,很容易找到破绽。事件处理结果令我倍感意外,义隆烟纸店老板托人再三说情,捐洋三百搬走了事。可见在民国人与人之间固守中庸之道,凡事讲一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何况中国是人情世故的社会,还有中间人说情这一层关系在。我很好奇要是送警察局按民国法律该如何定罪,是不是照样托人说情不了了之。本案如李飞所言不悬疑不费脑,小说重在辟除迷信,这在当时很有教育意义。如果考虑到封信迷信盛行读者信狐仙,本篇是颠覆读者固化愚昧思想,推理悬疑陡然增长,堪称探案集中佳篇名作之一。
隔窗人面
本篇是《李飞探案集》中最惊悚恐怖的,头三篇李飞是中学生,本篇故事背景李飞考入东方大学,按年龄算是成年人了,本案不同于以前的偷鸡摸狗是一起凶案案。此时李飞不再是默默无闻的学生,而是小有名气的侦探。李飞探案已写四篇,陆澹安显然是按照主角李飞人生轨迹顺序来写,中学、大学、成婚、工作、归来,对应案件与年龄人生轨迹一致由易到难。可见民国时期文人写作是有章法规矩的。李飞其人是陆澹安的侦探化身,人物逐步成长对应作者本人推理小说写作水平从浅尝到深研,案件从简单到复杂诡计逐篇精进。我个人观点是头三批可看作是陆澹安投石问路试验之作,看看是不是写侦探小说这块料,头三篇谈不上大获成功,但反响一定不坏,奠定李飞探案集。我这么想会有一个大问题,根据华斯比考证楔子与头篇《绵里针》一同发表,说明陆澹安的创作计划是整部李飞探案集。支持我想法的证据也有,根据华斯比考证头三篇是年1月到3月连载于《红杂志》,而本篇则是年6月到7月连载于《侦探世界》一期到二期,不仅时隔三月之久而且连载杂志变更。连载杂志变更大有玄妙,《红杂志》是鸳鸯蝴蝶派变异改革期间主要阵地延续市民文学。陆澹安是鸳鸯蝴蝶派作家之一《红杂志》主要撰稿人,正好说明头三篇小说八九分像侦探小说一两分又不像,原来是侦探小说与市民文学结合的产物兼顾侦探小说与贴近市民生活。加强悬疑偏离现实市井生活显然违背《红杂志》办刊宗旨。在《狐祟》中两者矛盾显露无疑,辟除迷信是写市民生活贴近现实,先亮底牌堵死推理悬疑创作空间。陆澹安在《狐祟》之后应是左右为难进入瓶颈期,《红杂志》平台限制住侦探推理小说创作,前进道路越写越窄。在当时西方侦探推理小说风靡一时的背景下,以程小青、孙了红、陆澹安为首的作家跃跃欲试侦探推理小说,他们需要一个侦探推理小说专属杂志,于是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创办《侦探世界》为同仁提供舞台。李飞探案转战专属杂志,陆澹安创作不必再束手束脚,可以放开手脚写一篇凶案了。《隔窗有脸》在探案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分水岭,从此篇新老划断李飞探案不再一味追求古典推理的真实性贴近生活打压悬疑。以这个角度看头三篇正是我前言所述陆澹安小试牛刀,侦探推理小说的摸索创作阶段。
从本篇起李飞探案是走上侦探推理小说光明大道,有惊悚有凶案有了当代读者熟悉的侦探推理小说味道。前文已述,李飞现在是侦探自然有委托人找上门。经同学介绍,大西洋航业公司的副买办许志良家中发生离奇怪事特来求救。随着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当代人多少看透买卖真目面,仗着洋人撑腰坑蒙欺压国人是洋行的走狗洋人的帮凶。进入到民国随着买办社会地位提高队伍不断扩大出现买办阶层,其中一部分买办出于各种原因辞去买办成为新兴民族资本家。大清王朝覆灭后,洋行聘用买办不再看重与封建政权沟通能力,转而是多聘用当地官员豪绅亲属注重依托地方势力,达到官商勾结攫取暴利目的,清朝和民国买办是换汤不换药别无二致。委托人许志良年纪轻轻便当上大型洋行副买卖,其家族必定显赫有洋人能用上的关系网。怪事发生在其父身上,说起来这位在本埠商界大名鼎鼎以前是德和洋行买办。这位许崇仁许老爷是本案核心,许老爷能在商界创出名堂可不是善男信女,陆澹安笔用笔讽刺许老爷代表的买办阶层利欲熏心,什么法律道德在他们眼里都不如金钱珍贵。许老爷功成名就有身份有地位被勒索丑事见不得人,即便如此他是舍命不舍财一副贪财的丑陋嘴脸。许老爷肯定不是悲剧人物,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天爷收拾他读者拍手称快。古典推理中反面人物越要贴近现实,写出来读者有认同感令人恨得牙根痒痒算是成功,与本格推理的虚无主义反派有本质区别。本案中陆澹安别出心裁塑造角色双重特点,许老爷是勒索的受害者又是霸占不义之财的犯人,勒索者既是间接吓死许老爷的犯人又是被其欺诈的受害者,俩人结局大快人心多行不义必自毙,陆澹安用意是中国传统思想因果报应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我认为是现实的无奈,在民国俩人的罪行有审判难度。把俩人交给法律这个尾怕是收不住喽,不如交给老天爷痛快,因果报应论虽说有封建迷信思想,总归是劝人向善的成分更多。陆澹安一举两得既能流畅收尾顺应民心,又能起到教育警示作用,何乐而不为。我认为在中国社会百姓比起信法更信老天爷,这个老天爷不是指神仙而是公道正义的化身,公道正义在民心生根在天地间长存。
本篇中浦润生是鬼脸勒索人的坏人,可怪就怪在小说中真正扮演坏人的是许老爷。之所以会产生受害者即是坏人的悬疑效果,我认为首先是浦润生一直躲在暗处见不到,而且许老爷丑事见不得光,等于是把浦润生保护起来。换句话说要解开案情,李飞面对的不是浦润生而是守口如瓶的许老爷。要是能撬开他的嘴,案件不攻自破。案件离奇系在许老爷身上,本身无特别之处。钱财本身外物,活不带来死不带去,本来能花钱了事,可许老爷偏不真应了鬼迷心窍。最终落得个惶惶不可终日,多吃安神药水被活活吓死的下场。许老爷死后丑事见光,对其发家史有简略描述。二十年前许崇仁是个小小账房,霸占不义之财后迅速发迹成了洋行大买办大富豪。许崇仁是民国买办代表,不用再与清政府打交道,转而用其长人熟地熟人脉深厚。陆澹安借这个人物揭露出买办阶层本性,浑身上下散发着铜臭气,血液里流淌着金钱,填不满的贪婪洞窟。如许崇仁这类在洋行羽翼丰满分道扬镳创办企业,不是出于崇高的理想振兴民族工业,纯粹是永不停歇追求金钱过程中与洋行分赃不均,独立出来争取利益最大化走向大资产家阶级。这便是小说读起来受害者许崇年令人厌恶至极,悍匪浦润生反而不招人恨怪怪的原因。许崇年已从大买办华丽变身大资产家靠着剥削工人剩余价值发财,与他相比浦润生就是个不值一提的小蟊贼。用案件诡计真实记录社会风貌,揭露当代社会矛盾是古典推理魅力所在。陆澹安是鸳鸯蝴蝶派作家滋生在十里洋场逃避革命运动,以文字为消遣娱乐工具写的中小市民的生活。而古典推理是资产阶级供市民娱乐游戏消遣的文学,两者不敢面对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不约而同的自我麻醉逃避问题,把阶级对立归结于人性。因此我认同鸳鸯蝴蝶派小说类型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民国侦探推理小说是其一大类型。今日之人研究以偏概全只认得古典推理,罔顾鸳鸯蝴蝶派是错误是片面。《李飞探案集》中头三篇毋庸置疑是鸳鸯蝴蝶派,而整部《李飞探案集》既是鸳鸯蝴蝶派,又是民国侦探推理小说尝新之作,两者兼有之,不可看其一面。小说由于对市民生活描写求真求实,无意之中以点带面揭露出社会问题。本篇是最佳例子陆澹安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无意批判新兴资产阶级的贪婪,却避无可避借许崇仁这个人物讽刺整个买办阶层大资产家,这是由于无论是鸳鸯蝴蝶派也好,还是古典推理也罢,全是写给市民大众看的代表着中产阶级市民阶层,与之对立是大资产家大地主或革命运动。为何我说本篇不如上篇有思想深度,因为上篇有意本篇是无意,差别还是很大的。
说回案件本身,许崇仁对儿子交代:“仇人到了,要谋害我的性命。”正如许志良所说报告捕房自然无事,一语点出案件症结。被害人不配合,哪怕哪吒来了三头六臂有劲使不上。许志良对李飞交代案情时着重一点描述其父精神状态:“惊骇过甚,神经受了刺激,脾气格外暴烈。”为人物死因埋下伏笔。反倒是李飞的话十分有趣,先问清许崇仁是不是精神病。此话非戏谑,许崇仁言行举止哪像个正常人,八分像是精神病。案情交代到这里,悬疑氛围溢满,仇人寻仇往日丑事是什么大秘密,能令有头有脸的许崇仁投鼠忌器不敢报捕房。仇人是一两个人还是团伙呢?诸多谜团萦绕在读者脑海。气氛烘托到位,该来的仇人要来了。深更半夜许崇仁屋子的窗外冒出一个狰狞可怕的人面孔,睁圆两只眼睛正向室内张望。这一段描写读起来稀松平常,可在前面悬疑氛围烘托下突出一个惊悚。话又说回来,今时今日的读者读多本格推理新本格推理后,觉得这段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在整部小说含蓄内敛的案件中称得上惊悚吓人。许崇仁几乎吓昏过去,足见心病病入膏肓,再也经不起恐吓。李飞再次对许老爷的话产生质疑不是不信许氏父子,而是必须先排除高度紧张出现的精神错乱,不然探案白费功夫的侦探之术。李飞在排除许老爷呓语后,想到人海茫茫找人是大海捞针,仇人一定与许老爷联系过留下过线索。关键人物沈少棠浮出水面,一向吝啬的许老爷唯独对他优容,提什么要求都是来者不拒。读到这里读者能把沈少棠、许老爷、仇人三者联系到一起。
李飞提出两个解决办法,第一个公开秘密行不通。第二个让许志良找到信札窥探秘密。许志良找的残缺不全的信,勉强看出个丑事发生在二十年前,这下更加确定沈少棠是知情人不排除是丑事关系人。反之可排除他是仇人的帮凶,首先沈少棠有深仇大恨不会隐忍二十年,其次许老爷活着对他更有利平时能捞到好处。李飞到许家勘察现场,笔墨全在许老爷身上,通过近乎癫狂的举止足见他精神不堪重负濒临崩溃。窗外现场先排除没有六尺两米高的奇人,其次现场没有搬动垫脚物品的痕迹,答案明了仇人踩着另一个人从窗户偷看屋内情况。至此案情豁然清晰,许老爷嘴严不说,那就去找二十年前知情者,此人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沈少棠。李飞和许志良约好次日找沈少棠问话,真相便会大白。计划赶不上变化,当天夜里许老爷暴毙而亡。李飞第一反应是仇人所为,这个是理所应当的想法,毕竟他不是神医白天看出暴毙征兆。医生看过尸体确认许老爷死因是喝多安神药水造成的,至于这个民国安神药水是何物我是不知道,不过诊断许老爷死亡原因是血压升高血管破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当天夜里再度出现的隔窗人脸,人脸二度出现的现场与第一次截然不同,显然是仇人踩着砖石上去的。这是小有名堂,第一排除沈少棠同谋嫌疑,不然不会缺席第二次窥探。第二是证明仇人是单枪匹马,没有同谋内应进不到许家下不了毒。
人死不能复生,许志良总要搞清楚仇人是谁,二十年前发生过什么。李飞让许志良把沈少棠送捕房强行撬开嘴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也是最愚蠢的办法,因为许老爷宁死不说的关乎许家名誉的秘密就此公开,要连累许志良名誉扫地。李飞手握纽扣证据又耍了个小手段诈唬沈少棠,果然心虚不打自招。沈少棠这个心虚不是做贼心虚是急于自证清白。李飞很难断定沈少棠不是同谋,由于不知道二十年前的丑事,手上仅有现场遗留证据证明沈少棠参与隔窗人脸,必须使诈诈出沈少棠向姓浦的人通风报信,确凿无疑沈少棠是同谋。按常理判断沈少棠在窗外现场出现过,与姓浦的人有紧密联系,一般人定会一口咬定两人合谋害死许老爷交差了事。可李飞却说要问清内中情由。这便是名侦探应有的慎之又慎,不能图一时之快制造冤假错案。种种证据证明许老爷是意外而亡,姓浦的和沈少棠不可能进许家下毒。最为关键的动机二十年前的丑事至今不明,对俩人定罪证据不全。
沈少棠交代事件缘由:“原来浦润生是强盗,许崇仁为其销赃,所得赃款由许崇仁代为存放。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浦润生及同党终有失手时被关进大牢,许崇仁趁机黑吃黑贪了赃款。”这位许老爷胆大包天明抢强盗的钱,为了发财不择手段命都豁出去了,真不知是该佩服的五体投地呢,还是引以为戒呢?有这等胆识手段,成为本埠商贾豪绅易如反掌。许崇仁发家史不是个体行为,在民国不用上非常手段是打破不了阶层固化。对于这类人不能片面批判,要看到所处的时代特性。资本原始积累不可避免的血腥罪恶,在民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许崇仁不是一个人是许许多多的许崇仁用各种手段从社会底层攀爬跃升到中产阶级,乃至于成为大买办大资产家,金钱欲望鞭策许崇仁这样的人出人头地推动经济发展。欲望是无止尽无休止,许崇仁功成名就还不懂得适可而止,反被欲望吞噬自取灭亡,同样暴露出资产阶级贪婪无度的本性。
浦润生结局令人唏嘘,他有罪坐过大牢赎罪了,找许崇仁是要回属于自己的钱,又没动手杀人罪不至死。陆澹安如此结局,肯定是有快速结尾不牵扯后续处理杂七杂八啰里啰嗦。同时很有戏剧性宣扬传统文化的因果报应,因为按照书中对浦润生的描述此人穷凶极恶,怕是日后还要为非作歹,不如现在老天爷把他收走痛快。
夜半钟声
《夜半钟声》开篇以大中华函授学校为例,生动再现民国办学热。广告铺天盖地,学校没开门居然受到二百几十个学生,由此可见民国时期办学是桩兴旺发达的好买卖。可案件起因不在办学,而在学校校长冯逸庵身上。李飞探案要能把李飞带入案件有牵扯,因此这位冯校长曾在亚东公学当教员。一时负气自己卷铺盖走了。生计所迫暂去陈公馆做家庭教师,这是整个案件起因。这陈公馆的主人陈康侯有两爿洋货号娶了两个小老婆,排场阔绰烟瘾很大每天睡到下午四五点起来,冯校长在陈公馆教书轻易见不到东翁。不见陈康侯其人,仅从这段大致情况交代露出问题多多,与的许崇仁形成鲜明对比。读者如果留心阅读细心琢磨不难察觉出非同寻常之处。通过许崇仁发家史看的出来,在民国不是非常之人不采用非常手段是难以致富发达。这位许老爷异于常人当个甩手掌柜乐逍遥,娶两个小老婆又是个大烟鬼精力脑力全被榨干,哪有心思精力投入到买卖上,每天下午四五点起精神萎靡便是例证。这并非可疑之处,假如陈老爷前半生积累下巨额财富,现在图个安乐当个守成老板,小盈小支不会坐吃山空完全可行。令人起疑的是陈老爷排场阔绰出手大方,一边是无心经营另一边是花销不菲,一进一出入不敷出。陈公馆的怪异只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有见不得人的勾当巨额进账,另一种是大额亏空勉强支撑场面。
陈公馆交代完毕。冯校长时运转机悄悄来临。新交的朋友陈康侯内侄杨德泉在十二月上旬的一日提出办学一切费用由他代垫,将来再还便是,并且热心选好学校的房子。冯校长想不明白杨德泉不过数月之交为何这样热心,心中感激说不出了,可读者心中的疑惑更深一层。这杨德泉何许人也,乃一介掮客无利不起早之徒。平白无故出资帮冯校长办学其中必有诈。办学筹备一切顺利,杨德泉推荐两个人书记江祖淹茶房阿炳。茶房住在学堂书记早来夜去。学堂一楼次间连厢房有一间空房,冯校长本想着租出去,杨德泉拦阻说是有北京的朋友年底来房间留着,暂时放几箱洋布。有朋自远方来的说辞并无不妥,这几箱子洋布读者不免心生奇怪。贵重洋布放在学堂不合适,易燃潮湿无人看管。便宜洋布卖不出去,叔叔陈康侯两爿洋货号还愁个放处吗?案件没发生,冯校长已遇到三件怪事,陈公馆、杨德泉、几箱洋布。这三件怪事回头再看已形成完整的阴谋诡计链条,动机是陈公馆的入不敷出主谋陈康侯,同谋阴谋执行人杨德泉,诡计机关几箱子洋布。至于样的去啊女介绍来的书记和茶房是不是同谋,嫌疑不可轻易排除。冯校长四面楚歌浑然不知,房子、人、洋布全是杨德泉一手安排的。
函授学校筹备完毕杨德泉的诡计也准备就绪。学校收到学费除去杨德泉垫付的三百多块钱,多挣下四千多块钱。我不知民国物价水平,仅从本文犯人处心积虑抢夺这笔钱来看,称得上是令人垂涎的一笔巨款。四千块钱冯校长委托杨德泉替他存放,我认为没有可疑之处。本文中展现的冯校长其人是典型的教书匠心思单纯,大概是不擅长财务。反之杨德泉是掮客最擅和银行打交道,前期他已取得冯校长充分信任,从这两方面看交由杨德泉去存款顺理成章。杨德泉办理的妥帖,不用学校的名义改用逸记及拿来铁箱存放都是留个后门便于阴谋得逞后取款。案件前因交代完毕,离奇不测的诡计只待发令枪一声响,这发令枪自然是四千块钱经杨德泉之手存好。
我认为本篇诡计是一种诈骗手段,而这次是要谋财害命。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时想不起这种诈骗伎俩在哪里看过了。是不是与《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红发案类似,因为看福尔摩斯是在二十年前我不大肯定。或是在民国专门有这种请君入瓮的骗术?事从一天下午四五点一个浦东乡下人找阿炳说他母亲病危,阿炳告假回家开始。这里有两个不寻常的巧合第一是偏偏是书记回家后。第二是恰好这位浦东老乡来浦西,阿炳妻子托他捎信。至于阿炳认不认识这位老乡并不重要。在民国通信不便,乡村人捎信不一定是彼此认识的人,同村邻村的人都有可能,况且这位老乡说的情况应该与阿炳家情况相符,母亲和妻子一一对上。如果没有夜半钟声,发生在阿炳身上的事就是偶然巧合,可发生离奇诡异的夜半钟声,便能证明支走阿炳是有人暗中指示精心设计的圈套一环。同时能排除阿炳和书记的同谋嫌疑,他俩要是同谋不用多此一举演这出戏了。诡计秘法是无声无息的杀死冯校长,用现在推理术语叫制造不在场证明,让人不会怀疑是他杀,即便是有人起疑也不会往杨德泉身上想。
次日书记到校办事,见冯校长没起感到奇怪。进屋一看大铁箱被人翻乱,校长好像被积窃下了闷香。叫醒后俩人发现只丢失存款簿及图章,好在发现及时联系银行防范。事已至此,正常逻辑会怀疑告假的阿炳。这里的逻辑推理十分简单,假设阿炳是同谋得手后是不会再出现了。他要是回到学校便能证明清白,书记同理。剩下知道存款簿和图章的只剩下杨德泉。冯校长和书记是忠厚老实之人,稍有多疑这一层不能想到,又或是杨德泉的伪装太过完美骗过众人。教书人怕多事麻烦,见财务无损不报捕房正常行为。就在俩人商议的节骨眼李飞飘然而至。名侦探出场开头已有铺垫,冯校长曾在亚东公学任教。李飞无事不登三宝殿,找冯校长为亲戚说情学费格外通融。这个是名侦探介入案件的合理理由,古典推理对此很重视,不似本格推理的离奇随意,一定要让读者信服。李飞是刚进门了解昨天的事,对冯校长和杨德泉的交情一无所知。单看昨天怪事顿觉蹊跷,冯校长对大铁箱的解释有说服力。要是盗贼所为剩下一个问题是闷香。李飞通晓侦探之术,必对小偷强盗惯用伎俩有所研究,所以能一眼看出问题。用闷香迷倒人,小偷必须要上楼近距离使用。对于这个闷香至今时不时仍有社会传言,反正科普辟谣过很多次,我是压根不信。冯校长随后的回答完全排除闷香可能,吃过晚饭后忽然有些头晕。注意这里李飞保险起见愕然道冯校长向来有头晕病吗?晚饭前后还吃过什么吗?可见名侦探探案重在谨慎,要想到所有的可能性一一排除。推理到这还差两步令人起疑的洋布箱和告假未归的阿炳。对于开锁李飞所言是实情,积窃开个锁轻而易举。楼上大铁箱的锁是铁证,只有杨德泉和冯校长有钥匙。李飞此时是不知道学校办校缘由,姑且听信冯校长的解释继续勘察现场找线索。顺势发现另一古怪之处,在空房间里的几个箱子完好无损。按理说小偷把校长迷晕,可大胆开锁或砸碎玻璃进去翻翻箱子,这下便能确定小偷事前知道箱子里是不值钱的东西。好巧不巧,这几箱子又是杨德泉寄存,现场不存在巧合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内情,不得不引起李飞的怀疑。当下李飞急不可耐翻进房间查看洋布箱神色大变。冯校长性命和痰盂关系神秘莫测一时令人摸不着头脑。
发现洋布箱的秘密后,李飞第一时间询问创校历史,这下所有线索串在一起。既然犯人没有使用迷香而冯校长又确实被迷晕,可想而知是在晚饭里下药。做饭的隔壁洋货店还是德泉介绍的,深挖这一点幕后主使定能浮出水面。德泉是个掮客没有洋货店这么大的资产,读者细想之下本篇出现的洋货店老板陈康侯一定是躲在德泉背后的主谋。抓贼要抓赃,目前的证据不足以定罪,因此李飞没有打草惊蛇对冯校长也是不吐露半点真相。放出冯校长这块鱼饵去钓德泉这条狡猾的鱼。还有一个阿炳是不是同谋的谜,当阿兵出现的那一刻不攻自破。存在一种可能,德泉自以为得手去银行知道冯校长安然无恙后,让阿炳速速返回。可问题是显然没必要如此大费周章,阿炳是同谋冒着暴露的危险回到学校目的是什么呢?起不到任何作用。这里冯校长已经对阿炳起疑,有心观察他的表情反应。任何人都会认为阿炳有嫌疑,更何况是名侦探李飞,所以当他知道阿炳回来后十分吃惊,等他确认阿炳不是同谋后,侦破案件更有把握。从陈公侯角度思考,参与阴谋的人多一个,分钱是小走漏风声是大。既然德泉已取得冯校长绝对信任言听计从,没必要冒险再弄个眼线。
想要人赃并获关键是逼德泉在李飞指定的时间动手,这一点便是让冯校长,明天回老家一时半会不回来,逼得德泉只能今晚现身动手。一切布置妥当,只待鱼儿上钩。夜晚守株待兔这出大戏写的无贼胜有贼十分出彩。李飞神神秘秘忙来忙去,冯校长看得一头雾水,读者看的通透大致明白李飞意图,紧张的气氛被陆澹安轻描淡写烘托到极致,随着嘀嗒嘀嗒的声音仿佛随时要出大事。陆澹安利用读者的聪慧来一招出其不意,原来白天德泉又送来一箱子洋布冯校长忘了说,嘀嗒声是从这多出的一个箱子里发出。不仅危险紧张丝毫没有减弱,反而是火上加油读者的情绪跟着书中人物蹭的一下神经紧绷。小说定时炸弹是一个时代局限性问题,年的读者轻松猜到读起来不觉得新奇,可在半个世纪前的读者读到这段那可谓是大开眼界,世上还有如此稀奇古怪的玩意!这可不是我乱猜,冯校长是见多识广之士都不知道定时炸弹,何况以民国的教育普及程度来看,广大民众见识眼界有限。
李飞探案怀疑阿炳是同谋由他在饭菜中下药。我认为是陆澹安的瑕疵之笔,书中明确写了阿炳是在晚饭前被人骗走,按李飞所想阿炳演戏请假回家是为摆脱嫌疑,可这饭还没做如何暗中下药岂不是自找麻烦了。况且李飞勘察现场后断定是饭菜中下药当即问清是隔离洋货号送饭,不该再猜疑阿炳暗中下药。真正让陈康侯浮出水面的是杀人手法,明明神不知鬼不觉下药为何要多此一举用炸药不符合逻辑。顺着想下去自然想到引起火灾骗取保险金,最为狡猾的是目标不是学校几间房,而是隔壁的洋货店任谁也找不出破绽。后面啰里啰嗦的逮捕犯人法庭审判,陆澹安处理老道一言以蔽之。
本作诡计是前六篇构思最为精妙,关键要点在如何给出线索抓住幕后真凶陈康侯的马脚。这一点便是不走寻常路的使用炸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读者都会被洋布箱机关紧紧吸住目光无暇他顾,从而忽略根本问题为什么要用炸弹!只要想到这一层案件推理才算是成功。第二日冯校长未向李飞交代德泉新搬来一箱洋布,险些酿成大祸,算不算陆澹安耍滑头在推理比赛中抄近路呢?我认为并非如此。从人物方面看,冯校长打心底里对德泉绝对信任形成盲区,同时李飞既没有吐露德泉嫌疑又没有问过德泉一举一动,冯校长没把一箱洋布放在心上。自然不会事无巨细一一向李飞汇报。从推理方面看无伤大雅,仅仅是为了增加小说惊险,推理读者千万不可吹毛求疵。
怪函
《怪函》在前有《夜半钟声》后有《古塔孤囚》两篇佳作的夹击下略显平淡。小说开场气势十足,李飞接到一封怪函有位自称是中国亚森罗平的人向其发起挑战。目的一目了然是避免冤案发生,种种疑窦甚多的佣人金嫂,以读者视角来看因为怪函洗刷嫌疑,偷盗者一定是另有其人。不出意外这位亚森罗平是犯人,原因十分简单能肯定金嫂不是犯人为其鸣冤的一定是知情人,书信口吻明显是言之凿凿胸有成竹,那必定是真正的犯人喽。抛开怪函这层伪装,漏出的是一起家贼盗窃案并未离奇诡谲之处。陆澹安秒就妙在此,一反常规的倒叙开篇废话不多说用怪函把悬疑气氛煽起来迷晕读者,用写作手法弥补故事的悬疑不足。能把普普通通的窃案写成悬疑陡增写出花来,足见陆澹安写作功力深不可测。见信如见人,李飞通过书信推理出亚森罗平不是金嫂同伙,写信之人受过良好教育,用纸考究必是大富之家。这两点倒是与法国怪盗十分吻合,读者带着莫非真有个东方亚森罗平猜疑的心进入故事被作者牵着鼻子走,推理小说算是大功告成了。如果不信什么亚森罗平,那从这两点着手推断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本篇作者给读者下的套就是这开头怪函,陆澹安推理小说写作手法十分高明。
回到收到怪函前一天,如今的李飞已是名声在外的侦探,介入任何案件都是有理有据,陆澹安不用再制造理由这里一笔带过。江公馆江春甫介绍比较详实,从中现代读者能看到晚晴到民国的阶级变化。晚晴的大地主及地方官僚利用手中的钱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华丽转身为新兴资产阶级资本家,利用资本或人脉关系投身到贸易公司或开立工厂。江春甫的发家史与前两篇的许老爷、陈康侯明显不同,他在前情做过几任知县。陆澹安用词很有几个钱来形容江老爷财富,这个很有很有说法。考虑到晚晴贪污腐败盛极一时与明末有的一拼,江老爷做过几任知县富有程度怕是很有几个钱输液数不清喽。那中西贸易公司规模很大资本充足,在这十里洋场得此盛赞放眼全国那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公司,身为公司大股东江老爷身家跻身大资本家行列。长子江芝山精明能干是中西贸易公司经理,夫人是续弦还有个女儿与江芝山是同父异母即将出嫁。读者前面要是怀疑家贼,无疑此贼定是江芝山,动机这里交代清楚无非是与继母或妹妹感情不好的家庭纠纷。
事件起因是江芝山安排一家人去大舞台看戏。这段看戏日常生活描写令当代读者一窥民国富豪大家生活。江公馆男女佣仆共六人,两位女佣,一个老仆,两个包车夫,一个烧饭的。老仆家中地位相当于管家,包车夫相当于司机。小说个别篇章中有的资本家已配置小汽车,但从此篇看得出来那时汽车未全面在资本家阶层普及开来,大家庭两个人力车不稀奇。阖家出动看戏只留下女佣金嫂看家,金嫂年纪不过二十八九,不知在民国算不算大龄,或是做了佣人便于称呼的缘故。金嫂称呼与年龄的矛盾正是后面疑窦症结,拾金不昧是金嫂真实的人品或是演戏带着的面具,没有怪函那必是本性,有了怪函耐人寻味。反其道的思考因人而因,读过亚森罗宾的读者不由得想到怪盗最擅长在富豪家安插眼线,大多还就是善良本分的女佣人,说不定中国的亚森罗平同样深谙此道,金嫂越是老实怪盗同伙嫌疑越大。没读过的读者自然是想不到这一层,没中陆澹安扔出来的烟雾弹越发相信金嫂是无辜的。
看戏中途江芝山离开,这里便是制造不在场证明的小把戏。金嫂打来电话通知家里进强盗了,一家人惊慌失措赶回家中,令人不解的是唯独江老爷续弦的贵重首饰被盗,芝山屋子的门都不曾被打开过。这里有两种想法,第一如果金嫂是内应眼线,她一直跟着江夫人对贵重物品存放地点了如指掌,这伙强盗怕夜长梦多先踩好点快速作案。可这么想说不通,金嫂手段高明演技出色骗过所有人相信她忠厚老实,以她的本事想探明芝山夫人首饰盒存放位置易如反掌。退一步说,女人首饰是平日里佩戴之用,不会在家中安个保险柜或特意藏起来。强盗闯进来去屋里翻箱倒柜不难找不浪费时间,更何况连屋门都不曾打开情况十分异样。只抢江夫人不仅不能证明金嫂内应眼线嫌疑,反而证明事有蹊跷强盗是奔着江夫人而来不会伤及无辜。由此衍生出第二种想法,莫非真有亚森罗平,这江老爷做知县时一定是罪行累累,江夫人首饰中藏着惊天大秘密。这里多说一句,民国两大著名侦探推理小说中以亚森罗宾为原型的《侠盗鲁平》是孙了红在年创作的,也就是说本篇发表时鲁平尚在孙了红脑海中构思未见刊。本篇要是晚发表一两年会不会陆澹安把亚森罗平改成侠盗鲁平来一次梦幻联动呢?美好的幻想令读者憧憬。
江老爷大骂捕房是饭桶,这下当代读者总算是看到印象中的民国了。同时这也是李飞探案正当理由。江芝山却是另一番表现,瞧不上李飞认为不过是读过几本侦探小说乳臭未干的小子。江芝山是正常人想法天底下哪有什么名侦探福尔摩斯。但之前要是想明白芝山是亚森罗平,那在此时他便有心与李飞比试比试了。李飞勘查现场,金嫂回答漏洞百出,其中李飞注意到强盗未进芝山房间的怪事。这里不能怪李飞没把注意力放在芝山身上,只怪金嫂撒谎弄巧成拙过于吸引火力了。金嫂不与掌生争辩反常行为令李飞疑惑,在一团乱中芝山不置一词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更令读者疑惑。第二天李飞便收到怪函,抓住一线光明豁然明了。这里读者不自觉设想没有这封信李飞是不是要冤枉金嫂呢?我认为不会。李飞已是隐约对案件产生疑惑,怪函是加速加重这个怀疑,而非决定性作用。假设没有这封信,凭借李飞的侦探术不难查出金嫂的秘密洗脱嫌疑。家家一本难念的经,大资本家里莫过于此。义生向李飞吐露的江公馆内情是案件治愈后一块拼图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块动机。即便如此李飞也要先排除金嫂嫌疑。金嫂封口不解释当晚行踪无非是个情字,真要是强盗同伙肯定无理搅三分编个谎话争辩不休。
事已至此,案件棘手问题倒成了保全撒谎添乱的金嫂和做贼的江芝山。由此见得,名侦探要通人情世故,不可死板教条不懂变通,不然是要要好心办坏事。李飞写信给江芝山保全颜面巧妙周全物归原主,案件皆大欢喜收场。回头再看案件不过是家庭琐事,江芝山小肚鸡肠斤斤计较。按理说江芝山与妹妹不是一母所生,但是同父血浓于水,依义生所言现在芝山管家手握财政大权,万贯家产尽在掌握又何必与妹妹抢个嫁妆首饰呢?芝山既非续弦江老爷续弦所生,又已成家立业,江夫人就这么一个闺女把首饰传给女儿是习俗传统,江芝山的生气不满从何而来呢?还不是他把金钱看的比亲情重,小说是暴露出资本家本性吝啬贪婪。江芝山为人表面上是精明强干,背地里对待继母和妹妹尚且如此可见其贪婪成性。好在良心未泯及时向李飞写信挑明金嫂无辜,可见已江芝山为代表的民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复杂矛盾。江芝山对待亲人刻薄寡情,对待外人尚存良心尚念旧情,不知该如何评价这一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
古塔孤囚
《古塔孤囚》是李飞探案连载告别《侦探世界》杂志重回鸳鸯蝴蝶派大本营《红杂志》的小说,至于为何陆澹安不在专业的侦探小说杂志连载,个中原因只能等专业人士解答了。新连载新风貌本篇是李飞探案集中最惊险紧张的一篇,也是从本篇器叙事改为名侦探助手第一人称视角,而非之前的第三人称。李飞太太作为助手正式参与案件记录经过向读者讲述。叙事视角一换身临其境,案件增添更多的惊险是顺理成章。古典推理是掺杂传统侦探小说扣人心弦的冒险与本格派追求纯粹的诡计谜题有鲜明的区别。古典推理面面俱到的结果是没有突出的一点,走入近代后跟不上读者的口味变化被社会派、本格派及新本格派取而代之。转念一想古典推理包含的推理、侦探、冒险、文学一应俱全,各种元素多而杂十分考验作者逻辑思维、对社会的观察、丰富的生活经验、扎实的文学功底,因此现代推理作者难以胜任,不如投机取巧一点突破构思精妙绝伦的诡计谜题取悦读者,从而让人忽略掉作者文学修辞上的不足。两者各具魅力以李飞探案为例,现代古典推理没落退出舞台不得不说是件憾事!
故事以李飞和太太去杭州度假开场。书中对李飞家境描写甚少,但从李飞度假及在《秘密电声》中四处旅行及酒店常住来看称得上家境殷实衣食无忧,在民国是当之无愧的小康之家中产阶级。路途无事,李飞为向妻子证明侦探之术在火车上跃跃欲试捉几个小蟊贼,无奈天不遂人愿,未曾想是闲出事来,无聊看报纸看到一则奇怪的公告由此拉来一连串案件的帷幕。普通人看的莫名其妙,在名侦探李飞眼中却不同寻常。本案不同于前几篇有委托人找上门或李飞巧遇受害者被委以重任,这是李飞好动不好静主动找案查。俩人下了火车直奔事发旅馆。这新式旅馆不知与今天的旅馆酒店有何差别,又或是西洋风格统称为新式?陌生人无缘无故打探,难怪账房先生抢白李飞。这是名侦探的烦恼,没有个熟人领进门,谁知道你是什么人啊,你说你说大侦探就要双手一拱捧为上宾不成!吃了闭门羹的李飞巧遇前文逃婚的公子哥夏尔康。原来这一爿旅馆是本地人罗宏伯所开,他的儿子与夏尔康交好。李飞所要找的敲门砖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对于这种戏剧偶然性,读者是全然理解并接受,不然再来个长篇大论从找熟人引荐慢悠悠的写,读起来啰嗦很没意思!旅馆少东家罗少亭每天打弹子,这可不是小时候玩的玻璃球而是斯诺克台球。清朝末年我国已是半殖民地斯诺克台球由英国传入,在民国时期是一项时髦体育运动,在年轻人中十分受欢迎,尤其是不少摩登女士很是爱玩。有少东家撑腰,账房先生笑脸相迎。李飞是通情达理之人,账房先生不仅没有错,反而有功证明他是个认真负责值得信赖的员工。这个张伟城孤身一人从上海来,住了几日投湖了却余生。看似有解不开的忧愁寻了短见,可偏偏碰上火眼金睛的李飞一眼识破真身是在上海卷走大银行三万多块钱的金利生。民国这三万块参考之前的冯校长办校三百多学生学费收了四千块,足以见得是一笔一生无忧快乐享受的巨款了!钱财不可露白本篇旁生枝节案案相扣原因就是钱财外露捡着眼开心动。金利生假死诡计最重要的是这笔巨款藏哪了?有心躲藏在大城市茫茫人海中如同大海捞针,即便是大侦探李飞同样束手无策。案件暂告一段落,读者心里门清这笔钱一天没找到,一定会再生事端。
看来历朝历代都有户外探险爱好者,民国时期胆大好事者不少。想来陆澹安身为江浙沪一带人对当地十分熟悉,必是真有灵隐寺飞来峰离一线天不远的黑魆魆的山洞。自古进洞窟探险的好奇游人应不在少数,大概是当地别具特色的一景。看到本段勾起我的好奇,不知当代对这个山洞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了吗?有机会我要实地探访亲眼瞅瞅。此时正当暑假,三个学生与李飞一样是闲来无事偏要没事找事。其中一位学生的父亲在军队办事,暗地里拿把手枪防身之用。洞窟探险区区两三页写的明明白白,陆澹安可没有歪门邪道刻意营造个惊悚,反而是简单明了交代清楚洞内情况。我认为这么写的缘由是山洞是当地一大景点,写的夸张不成引人笑偷鸡不成蚀把米。陆澹安处理老道重点侦探推理突出突出,不玩虚的没得恐怖惊悚来碍事。洞里有一个伤员,三个学生救人要紧把人抬到洞外。出了这么大的事不免有好事的人报警。另一边李飞与妻子好巧不巧决定去灵隐天竺游玩,可见陆澹安心思缜密,原来事发在旅游景点是为了用到这里,两起事件通过李飞衔接到一起。众人不坐藤轿改为包汽车去,看得明白民国时已有出租车买卖,而且很是方便。陆澹安哪里该有偶然,哪里不该有是心如明镜。假如事件发生在荒郊野外变成强行偶然,那读起来不真实太假,现在反而去玩灵隐避无可避一定回听说或见到洞中发现伤者的轰动新闻。前面篇章登场过的夏尔和、夏尔康兄弟是当地大户人家公子,在当地是有些人脉关系的,认得朱巡长是小菜一碟。有熟人好办事,朱巡长乐得全权交给侦探大家插手破案,反正到头来功劳都是他的。侦探破案可不是拍拍脑袋幻想就行,要用脚勘察现场寻找线索证据,李飞进洞有所收获。
医院不致有性命之虞,伤者名叫秦建平听到李飞说到张伟城脸上失色。此人正是去旅馆找过金利生的那位朋友。秦建平编的故事岂能骗过大侦探李飞,从秦建平出现的这一刻注定是能找到三万块钱和金利生。原因很简单,金利生卷款藏匿后还能与秦建平来往,无非不是同伙就是有割不断的利益关系,金利生去向秦建平是一定清楚的。此人被扔进山洞也无非是个分赃不均窝里斗,那问题来了要把一个大活人扔进去显然一个人的力量是办不到,最少要两三个人。可这银行卷款是极隐秘的犯罪两个人都嫌多,要四五个人团伙作案那不成了天方夜谭!读者要是能想到这一层便能猜到案里有案,想必金利生与秦建平之间横生枝节,莫非是金利生雇凶对秦建平杀人灭口不成。下一步要沿着李飞在石窟发现的线索华字工牌查起,这里夏尔康提到的《杭城指南》我认为相当于今天的企业黄页。单靠李飞想在五家工厂中找人出师无名,有了警察出动名正言顺找人如同探囊取物。家住灵隐寺附近的马小三,绑人扔人准有他。警察抓人这段陆澹安写的短小精辟,短短两三页部署敲门问话擒凶,三言两语一场打斗结束。文笔不在于堆砌文字一场抓人写个上千字不是本事,几百字能把事写清楚写的精彩那才是文学大家。马小三马小四兄弟被逮捕,下一步是受害者秦建平指认犯人。读者读到这里所能想到金利生买凶杀人,撬开马氏兄弟的嘴肯定能打探出其下落。本篇截至目前推理悬疑被推到一边成了配角,侦探冒险跳到舞台中央成了主角!陆澹安在本篇中把推理悬疑放在一头一尾,中间全是传统侦探小说。捏头留尾这么处理好不好因人而异,我相比于推理悬疑更喜欢中间的部分,可对于推理小说迷来说又味同嚼蜡食之无味!读过本篇的读者想必是能明白古典推理衰败的原因了,很多作品快分不清是硬汉侦探小说还是推理悬疑小说了。
说回案件,本以为秦建平指认出马氏兄弟该去找金利生了,却被打个措手不及秦建平矢口否认。这一否认,金利生、秦建平、马氏兄弟三方关系一下子变的扑朔迷离,这才是本篇最大的谜团。大家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当着警察面秦建平不好发作,等到四下无人一肚子火气再也憋不住。李飞洞察人心利用人心布下隔墙有耳。一句雷峰塔里有人,读者恍然大悟《古塔孤囚》不是古洞孤囚,原来这个意思。古塔里的人想必是下落不明的金利生,秦建平与马氏兄弟是一伙的。本篇离奇就在这里三方复杂变化的关系。半夜三更登山涉水去往另一个景点雷峰塔救人。根据书中描写民国时这雷峰塔无人维护一片荒芜景象,这肯定是陆澹安所言所闻如实描写。冒险登塔找到的肯定是金利生这下人齐了,三伙人对质好戏要开演喽。
李飞说古塔中的人是金利生这是推测要有人指认,人证那肯定是大银行的人,所以在在好戏开演前必不可少银行专员及时赶到,有了人证金利生哪怕是诸葛亮在世舌战群儒也是推脱不掉的。医院内四人碰面装作不认识这在意料之中,每个人身背罪案当然作声不得。正如李飞所言有银行特派人员的证明,横竖不能演示得了。案件源头金利生一开口,一连串的案件真相水落石出。这秦建平不是金利生同谋,偶然在街上碰到。金利生犯案是大新闻,财不可露白巨款想藏都藏不住。秦建平如意算盘打得好,黑吃黑行踪隐秘的金利生无人追查。他会这么想,马氏兄弟也会这么想,谁看到这笔巨款不心动。马氏兄弟如法炮制在洞里分赃不均动起手绑了秦建平。自古以来黑吃黑受害者一方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本案诡计便在这里明明是受害者却死活不承认无凭无据不能定罪。如果不是银行派人,李飞还真不好撬开他们的嘴,四个人咬死不指认,李飞和警察拿他们是真没辙。由此可见陆澹安十分重视案件的严谨证据的完整,不能仅凭推理没证据抓人交差了事,写成孩子过家家玩侦探游戏一出荒谬剧!本篇没有揭露社会矛盾批判不良风气,仅如实记录当时的社会风情介绍杭州城两大旅游景点。小说偏向于传统的侦探小说,我认为是李飞探案集中最惊心动魄的一篇。
烟波
烟波又不在《红杂志》上连载了,改换门庭到了《半月》侦探小说号。《半月》与《红杂志》同为鸳鸯蝴蝶派重要阵地。前文我已述鸳鸯蝴蝶派中包含侦探小说,理应推出几期侦探小说专刊。陆澹安作为鸳鸯蝴蝶派重要的推理侦探小说作家,责无旁贷是要写写文章挑大梁的。《烟波》用今天的推理风格分类划分,无疑是当下最流行的日常推理,没有血腥暴力的杀人放火。在李飞探案集中头两篇《绵里针》与《密码字典》是货真价实的日常推理,《狐祟》及本篇已超出商战的尔虞我诈触犯法律,所涉金额不菲远超出日常生活范畴的小偷小摸,后面的《合浦还珠》《三A党》更是如此。判断是不是日常推理其实很简单,看看犯人是不是必须法办。前面几篇中有的犯人没有送去法庭审判,主要是因李飞介入未得逞,而犯人最终受到不逊于法律的相应惩罚了。比如《绵里针》从救人角度出发,没必要大动干戈,犯人退学是最佳的处理方法。《狐祟》中犯人公开道歉赔钱颜面扫地信誉尽毁,可比送上法庭更严厉。单从小说看陆澹安如此处理收尾并非是民国法律不深入人心没有法律意识,而是牢牢把握住法律不外乎人情法律不能超出正常情感,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小说脱离现实社会。
前面的故事中不见李飞抽过烟,不过那是学生时代及初入社会的李飞。本篇的李飞大致已在社会摸爬滚打一阵子了,耳濡目染学会抽烟喝酒解忧愁。李飞雇得起佣人,再次证明其实中产阶级。佣人买回的烟,李飞拆开后里面不是纸烟是木屑。买烟是要抽的,烟纸店没有理由卖假货砸自己饭碗,此时怪异得很!也难怪李飞用心问出端倪来。来到烟纸店更有奇怪的事,刚拆开的一大匣里面一连打开三四小匣里面全是木屑,可拆开其他国旗牌纸烟大匣又好端端的是纸烟,只有这一大匣是假货令人百思的不解。事有蹊跷令李飞放心不下,除了事件离奇之外其中还有一层亲戚关系。生产国旗牌纸烟的振华公司总经理孙永熙与李飞沾着一点亲戚关系哩!这一点可是大有名堂,先有这既不经有非远的关系后有委托人找上门,因此李飞去查案合情合理。烟波事出有因,这个因是动机李飞在影戏院介绍国旗牌纸烟面世抢占原本冰山牌纸烟的市场份额上。烟被调包不是儿戏俨然频繁发生,照此发展振华公司蒸蒸日上的事业要调头向下一蹶不振了。交代完事件严重性委托人就该上场了,李飞不用闲的无事费神琢磨,名正言顺的插手查案。
能偷梁换柱的一定是内贼,根据前面李飞所言读者能想到还有个躲在幕后的主谋,当然是要亡竞争对手身上想。本案诡计谜题是在纸烟调包手段上面。李飞参观振华公司见识到这是一家大工厂,不同于小工厂小作坊,各个生产环节层层把关严格管理,想在众目睽睽之下调包成木屑显然是办不到。正因为如此,在爆出假货事件后孙永熙是先自查,调查不出个所以然来不得不上门搬救兵。李飞在工厂找线索正巧遇上永大烟纸店一次退回五大匣的假货。孙永熙从旁说明货价一大匣批发价是一千块左右。前几篇中函授学校一学期学费是四千块钱,前篇金利生卷走的银行巨款是三万块,足以见得这五千块数额不菲,因此李飞才会顿感蹊跷。工厂不是调包现场,剩下只能是存放纸烟的货栈。看守林震生监守自盗的小伎俩其能瞒过李飞一双慧眼。林震生偷鸡摸狗几小匣纸烟能办到,可要说整大匣的纸烟全换成木屑是万万办不到的,由此也能推断出是团伙作案,而团队作案只能在工厂以外,最具备作案条件的是能一次大量进货中大型烟纸店。本案也可用今日的推理手法来破解,我认为这工厂形同密室,可以把纸烟看作为尸体,调包便是尸体在密室中凭空消失。密室诡计最常用的无非就是个障眼法,尸体在密室形成之前或密室被打开后消失,本案是同样的道理,工厂密不透风调包一定是在工厂之外,然后把调包的纸烟退回来送进工厂,让所有人误认为是工厂出的问题,相当于在密室以外的地方杀人,然后用诡计堂而皇之把尸体送进密室,目击证人当然会认为案发现场是在密室中。
这下可不是几小匣而是几大匣,林震生知道其中利害关系打死也不背这个罪名。李飞推断出作案另有其人,至于通过林震生确定永达纸烟店及西欧公司,我认识是画蛇添足的败笔。前面李飞看见永大烟纸店一次性退五大匣,这个指向永大的线索已是绰绰有余。至于永大和西欧公司的深层关系,那是后面李飞通过圈内人打探出来的,这林震生并不知情。林震生提供的线索永大与西欧好似图谋不轨,根本算不上重要线索,毕竟永大是一家大店与西欧公司早前已有深交,受其委托打探消息或挖角个眼线属于常见的商业竞争手段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何况李飞的本职是商界精英对此等卑鄙手段早该见怪不怪,综上所述林震生提供的线索价值不大略显啰嗦不如不写的好,与以往陆澹安简答明了的李飞探案过程有点不搭调。我怀疑是本案案情简单,因在《半月》侦探号连载多少是要凑凑字数的。确定永大烟纸店是调包的犯人后,下一步是要人赃并获交由法办。想找齐人证物证是本案最难之处谈何容易,而李飞诡计多端恰恰精通此道,给犯人投下诱饵引蛇出洞。
《烟波》分上下篇,上篇以推理解谜为主,下篇是传统的侦探抓人没有多少悬疑推理也就没有多少精彩看点了。永大调包手段并不新鲜,李飞的推断其实是依据江湖上一种常见的骗术手段。我忘了以前是在杂志还是小说中介绍过江湖常见骗术,这种以假换真手段是有个专业术语,我是一时想不起了。在互联网支付时代之前,以假换真是社会常遇见的假币骗术。送警署这段能看得出来,署长秉公办理是碍于孙永熙商会董事的身份。在李飞探案集中有一个十分有意思值得品味又自相矛盾的地方,一边是富家大户嘴上不留情面的骂捕房警署是饭桶不得不有求李飞出面查案,另一边是陆澹安笔下巡捕警察尽职履责一点不像现代读者印象中贪污渎职鱼肉百姓的民国警察。有的读者会认为这是陆澹安不给自己找麻烦美化巡捕警察,也有的读者会认为这是怕败坏社会风气造成市民不信任警察巡捕,而我认为两者都不是,这就是陆澹安鸳鸯蝴蝶派文学风格快速收尾。民国时期言论自由,尤其是李飞探案小说连载于白色恐怖之前,政治书刊都可畅通发行,更别提如实描写警察巡捕是饭桶的侦探小说了。更何况要知道那时的上海已是半殖民地租界众多是个言论自由的花花世界,所以在上海陆澹安要借小说说出警察巡捕是酒囊饭袋的真相不会惹祸上身。另外陆澹安是鸳鸯蝴蝶派作家,小说是写给广大市民看的要写到读者心坎里,没必要粉饰太平担负起维护社会安稳的责任,要知道作者是靠着稿费养活自己,写的虚伪远离现实生活读者不买账,那可是砸自己饭碗!况且真要是从大局出发,陆澹安又何必让书中人物动不动骂警察巡捕是废物点心呢!从推理小说角度来看,名侦探的存在是弥补警察的无能,要是警察巡捕个个查案如神尽职履责,李飞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回想一下,陆澹安在目前三次警察巡捕出场中,首次是李飞请的炸弹专家依仗的是李飞的人情,读者或多或少能察觉到李飞家不是一般的家庭起码是中产阶级以上,请得动巡捕警察这点关系面子总是有的。第二次是在啊杭州,出面的是公子哥夏尔康夏尔和兄弟俩,还涉及到本地的旅馆大商户及上海的大银行,署长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认真办事。本篇中陆澹安不也先写孙永熙进去先送名片亮明身份,加上与署长是旧相识自然不敢怠慢。要知道商会的董事在上海那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怕是署长得罪不起。先有因后有果,这三起送警署捕房的案件因报案人身份尊贵地位崇高,警察巡捕欺压不得必须认真办案,而不是陆澹安美化所写。
从小说方面看,如此处理简洁收尾送警署捕房几句话交代完毕,不用再啰里啰嗦的写一大堆打点疏通关系,毕竟接触社会黑暗面既不是鸳鸯蝴蝶派小说的风格,也不是古典推理小说的重点。《烟波》这篇小说总体而言受下篇拖累与前面相比很是无趣,虽有案件发生,可精彩程度远不如算不上案件的《绵里针》《密码字典》两篇日常推理有趣吸引人。本篇突出鸳鸯蝴蝶派特点,对李飞的日常生活进行些许描写,家里雇得起佣人,平日里的娱乐活动是与太太看电影,同时比较详实描绘出烟纸行,我就此猜测作者陆澹安说不定是个老烟民喽。
合浦还珠
合浦还珠八分不似推理悬疑小说,我看似一篇地地道道的侦探破案小说,缺少令人赞叹的诡计谜题。抛开推理小说再看,本篇那就是鸳鸯蝴蝶派的侦探小说。所谓鸳鸯蝴蝶派顾名思义写的是才子佳人,巧了本篇也是而且是市民百姓茶余饭后的桃色绯闻名伶与公子哥。小说是如此开的头,推理悬疑也不是一丁点没有,中间便是名伶的失踪之谜。我是认为这算不上什么谜题看点也不在此,可单就中间这段而言不同寻常极具意义,走出鸳鸯蝴蝶派变革之路,不再写什么才子佳人的陈词滥调,华丽转身走向进步男女之间不只有爱情也会有真挚的友情君子之交。陆澹安虽无心批判万恶的旧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剥削,但基于社会真实如实记录下民国时期妇女奴隶般的社会地位,这一点是后世对鸳鸯蝴蝶派的肯定。
我以前在一则纪录片中看过对马三立的专访,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回忆在旧社会说书唱戏的是下九流饱受压迫剥削,新中国建立后才有了社会地位。本篇的主角吴绛珠表面上风光无限,背地里算不得是人,那是是一颗身边人争抢的摇钱树!没有人真心实意的关心她爱她,只想着用她唱戏挣钱占为己有。故事从日常生活入手讲起,在民国没有电视消遣娱乐主要是看个电影听歌戏。有需求有市场名伶便会受追捧有票房号召力,能给剧场戏院创造可观的财富。这不大名鼎鼎的坤角花衫吴绛珠以每月包银三千六百块的天价在上海天声舞台演出。之所以说是名伶行情通过与前几篇的三百学生学费四千块及大银行巨款三万块对比,再看看这包银价格一目了然的惊人,可谓是天声舞台的生死存亡全系于吴绛珠一人身上,本案动机也在于此。
案件始于李飞在报纸上看到吴绛珠的寻人启事,而前面是讲述民国时期日常生活。我前面推断过李飞家境是中产阶级以上,人脉关系非富即贵自然认得天声舞台经理合情合理去探案。试想一下,李飞家境贫寒莫说有闲情逸致钻研侦探术,即便是学会一身本事也没有达官显贵的朋友为其口口相传做广告。这是李飞以市民身份民间侦探参与案件有委托人找上门来的合理性。这一点在后几篇中尤其明显,前几篇李飞未踏足社会身份是学生,探案是偶然遇到加上涉案人是亲戚朋友。后面但凡大上海十里洋场发生离奇案件势必找李飞,探案已成必然。这一点李飞本篇中说过同样的话:“你千万别说这句话,论不定这件事情,还要弄到我的身上来呢。”委托人上门讲述吴绛珠身世是旧社会戏班普遍存在的买孩子,这在不少小说及影视作品中都有过提及。旧社会是劳动人民饱受剥削压迫吃不饱穿不暖人吃人的万恶社会,贫苦的劳动人民靠着种田微薄收入养活不了一大家子人,万般无奈之下卖儿卖女。当代读者也许对吴绛珠急切相与亲生父母团聚表示不理解,其实在旧社会卖儿卖女不一定是父母不爱亲生骨肉,很多时候是为了让孩子活下来不得已骨肉分离。生活在旧社会的吴绛珠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她运气好卖给戏班子成了名角,更多的孩子没她命好兴许没活下来或遭受非人虐待,因此她由衷感恩师傅不愿忤逆左右为难,这是吴绛珠失踪的诱因。
根据吴绛珠师傅吴德奎所述,很明显吴绛珠不是事前准备的出,更像是事出突然跟别人走的。这种事在旧社会见怪不怪多半是跟情郎私奔出逃,也正因为如此李飞首先想到的是才子佳人,而没有往吴绛珠亲生父母那边想。顺着这个思路走找到情郎便能找到失踪的名伶。吴绛珠与外人接触面窄,无非只剩个与戏迷往来。画师徐闲云倒是很符合与名伶私奔的才子形象,爱听戏的穷教员有才无财给不起吴德奎的养育费,兔子急了咬人出此下策把吴绛珠诱骗走双宿双栖。我想来鸳鸯蝴蝶派是最擅写此类小说的,不过陆澹安写的是侦探推理小说没有太多篇幅写男欢女爱,众人急急忙忙赶往徐府好大一户人家。小说进展到这里案件十有八九不是徐闲云所为,原因很简单没有动机。众口一词徐闲云平日里为人稳重,又是大户人家公子后面还知道他已定了亲,徐闲云没有理由拐走吴绛珠一不图财二不贪色。本来徐闲云不是犯人出来解释清楚即可,奇就奇在吴绛珠失踪后徐闲云同样不知所踪,这两天徐公馆也在四处找人。徐闲云在吴绛珠失踪时曾在现场出现过现在人又同时失踪,种种迹象表明他是犯人。照这么写下去那是走鸳鸯蝴蝶派的老路,所说陆澹安没在这个人物上浪费笔墨,次日徐画师登门拜访不仅是李飞就连读者都十分诧异,故事到这里悬念倏忽起来了。
徐闲云既然现身那肯定不是他拐走的人,而他莫名其妙的失踪不见看似偶然不相关却暗藏玄机,推理小说中的偶然大多是诡计使然。徐闲云向李飞讲述诡异离奇的遭遇,有人假扮商人以画像之名把徐闲云骗走软禁起来,这无疑是一种高明的绑架,令人百思不得解这伙人过了几日一根汗毛不少的把徐闲云送回家,期间并未向徐公馆勒索赎金。这个诡计相当是制造不在场证明,巧妙在反其道而行之制造在场证明栽赃嫁祸。在吴绛珠失踪同时把徐闲云软禁起立,让他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吴德奎那边收到绑架勒索信,信上的笔迹像是徐闲云的字。我认为陆澹安有点多此一举了,哪有傻到让人一眼认出笔迹的绑匪,这是陆澹安好心的提示只不过有些明显。想来要是没有明显的笔迹,李飞等人去弹子房与绑匪见面势必更加扣人心弦,有了明显的笔迹反而是画蛇添足,不仅证明绑架定不是徐闲云所为,而且印证徐闲云所讲的离奇遭遇不是编故事,有一伙人居心歹毒躲在暗处。就此可想而知,弹子房内碰到的所谓绑匪还是倒霉鬼徐闲云。
想破案不能盯着徐闲云中了犯人的圈套。走进死胡同最好是退出来重新梳理。好就好在这徐闲云是吴绛珠的知己,能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还原吴绛珠失踪现场,显然是熟人作案。根据以往此类事件经验,首先是要找出名伶的情郎,最像情郎的徐闲云现在已被证明与吴绛珠不是一对情人。吴德奎夫妇与吴绛珠平日里是同吃同住同行,美其名曰照顾,实则是牢牢抓住这棵悉心栽培的摇钱树,秘密情人岂能逃过他俩的眼睛。李飞正是想通这一层决定换个方向,吴绛珠失踪一定另有隐情,知情人怕是只能使眼前的徐闲云。李飞当即拉着徐闲云到另一屋子单独说话晓之以理,徐闲云大难临头不得不说出吴绛珠的秘密。一个唱戏的名伶牵扯不出惊天大案,无非是个旧社会苦命人的故事。吴绛珠五岁时亲生父母养不活一大家子人,只好把她送给舅公张道生做女儿。世事难料,七岁时张道生得病而亡,舅母与她本就无血缘关系又把她卖给了吴德奎。吴绛珠小小年纪饱尝人间疾苦,能活下来能角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转眼间吴绛珠学艺有成在京津一带红得不得了,俨然一颗摇钱树。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天底下有的是见钱眼开的宵小之徒,张德胜的侄儿阿炳对吴绛珠身世一清二楚,回到苏州找到她亲生父母撺掇夺回摇钱树。吴绛珠生父林蔼庭赶到北京无凭无据反被吴德奎送进警察局,碰了一鼻子灰。从中读者应能感觉到无论是生父林蔼庭还是师傅吴德奎,首先吴绛珠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拿她当做一件会挣钱的私人物品,其次或多或少掺杂着骨肉情师徒情,作为人的亲情感情微乎其微。这一段绝不能看其一面对林蔼庭和吴德奎做出十恶不赦的定论,他们皆是社会底层人被旧社会压迫为了求活无奈之下人吃人。活在旧社会的吴绛珠对父亲和师傅在争夺她这棵摇钱树是心知肚明,她既不恨父母又感恩师傅被夹在中间十分矛盾。至于吴绛珠为何不与吴德奎撕破脸皮与家人团聚,我认为一个原因是有卖身契的法律约束,最重要的原因是年纪轻轻历经人世间风霜的吴绛珠懂得生身之恩大于人,养育之恩大于天的道理,吴德奎把她养育成人培养成才吴绛珠感恩戴德。站在吴绛珠的角度上想,如果不是卖给吴德奎说不定活不到现在,更别说成为名伶衣食无忧了。林蔼庭是受阿炳撺掇冲着钱找女儿,假如吴绛珠一无是处找回来多一张吃饭的嘴,想必他是没动力千里寻亲。话又说回来,林蔼庭曾把女儿送人如今奔着钱来,那始终是吴绛珠的亲生父母,以前是没条件一家人团聚,现在吴绛珠有名有钱心里十分想念父母。
说回案件,李飞弄清里面这一层隐情后豁然开朗,此时吴德奎拿出林蔼庭寄给女儿保平安的信,这封信是绑匪自作聪明露出马脚。这个问题在《密码字典》中曾出现过,要是从苏州寄出应有苏州邮局邮戳。李飞反反复复看信笺信封是给读者的暗示,这里陆澹安要是明示反而不美。解铃还须系铃人,破案还是要从吴绛珠父母那里着手调查,果然苏州之行李飞大有斩获。理清头绪后面破案简单许多。吴绛珠被犯人藏匿起来不好找,可事件始作俑者张阿炳很是好找,这位是找到吴绛珠的领路人。李飞巧使妙计让阿炳引荐见到新民舞台两位老板,一路跟着他俩的车找到吴绛珠。马鸿林见了徐闲云,林蔼庭见了吴德奎,鲍国梁见了刘子明,终究是做贼心虚作声不得。
案件始作俑者是这个张阿炳,天底下是有无巧不成书,但阿炳偏偏在吴绛珠到上海演出时,进了对头舞台做招待。通过再一再二撺掇林家找女,读者是能看明白阿炳盯上吴绛珠这颗摇钱树,吴绛珠走哪他跟哪一路不远万里从北京到上海。要不是阿炳为了捞点好处主动找到新民舞台两位老板,马鸿林和鲍国梁哪里能知道吴绛珠不为外人所知的坎坷身世。《合浦还珠》本质上是两拨人及两个舞台为一己私欲争夺苦命女吴绛珠。古典推理一大特点是动机揭露社会矛盾,即便是陆澹安尽量淡化处理吴绛珠凄凉的身世,但今时今日的读者是该看懂在民国旧社会广大妇女莫说社会地位了,生存都是一个大问题。女性在大家庭中是最先被牺牲舍弃的对象,成年进入社会后依附于家庭中男性长辈毫无独立自强可言,正如结局所言吴绛珠三年内没有自由,演出赚的包银是要交给两家均分。人吃人的旧社会最先吃最容易吃的是女性,最受压迫剥削的是女性。徐闲云是一个与案件无关的人物,他是起到增添悬疑色彩的作用。同时又是个必不可少的人物,主要是在民国才子佳人的故事读者爱看有市场有销量保证。小说的上中两篇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中主角是徐闲云全部情节围绕他展开,我认为本篇小说应视为响应《红杂志》鸳鸯蝴蝶派的革新之作。在原有才子佳人的故事之上加入推理悬疑及记录真实社会面貌从而抛开旧有的男欢女爱,小说是充满新元素的鸳鸯蝴蝶派侦探小说的代表作。
令人愤慨的是陆澹安文中不敢对吴绛珠为代表的受剥削压迫的广大妇女表示同情,他受封建儒家思想毒害不轻明确拒绝进步思想,对吴绛珠悲惨身世视而不见打心眼里认为中国人是分三六九等,吴绛珠这等底层人戏子的命运理应如此。对于解放妇女社会的不公压迫,陆澹安是没有思考过安于现状逃避问题,最典型莫过本篇结局吴绛珠逆来顺受先忍受被压迫剥削后方能获得自由。综上所述可见《李飞探案集》是典型鸳鸯蝴蝶派小说,陆澹安是鸳鸯蝴蝶派作家。
三A党
《李飞探案集》收录的最后完整一篇《三A党》我认为单就推理悬疑而论是探案集至高成就。本篇翻开李飞探案崭新一页,从风格上看已有明显脱离鸳鸯蝴蝶派市民小说的苗头,加重脱离市民日常生活的悬疑色彩,不在谨小慎微的忠实于生活的真实合理,开始注重于诡计谜题构思,此篇是真正意义上纯粹的古典推理小说。读者从连载杂志变换应能窥出端倪,这并非陆澹安主动求新求变,而是因连载杂志变动被动而变。陆澹安创作生涯前期主要以为杂志撰稿为重心,杂志什么风格他顺应需求就写什么风格小说。李飞探案主要连载于鸳鸯蝴蝶派创新大本营《红杂志》上,三篇连载于《侦探世界》,前十篇含楔子均是于年-24年两年间为上述两本杂志而写。唯独这最后一篇与众不同,时隔三年于年连载于《红玫瑰》杂志上。根据网上资料查询得知《红玫瑰》是《红杂志》更名而来,单从名字上也能看得出来两本杂志本质不同,《红玫瑰》完全是一本鸳鸯蝴蝶派新风格杂志。《红杂志》曾试图开创出一条鸳鸯蝴蝶派新路,从杂志更名的结果来看是走进一条死胡同。《红玫瑰》的诞生标志着全面倒退。如果说红杂志曾有过进步思想坚持本色如实记录社会变迁,思想上走中间路线,那红玫瑰则是大步流星往右走。办刊的知识分子投稿的作者清一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