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长安城的原那些原,它们有着怎样的前世 [复制链接]

1#

长安城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周围八水环绕,尽显王者之气。虽然这里被称为关中平原,但并非是一马平川。在长安城内城外,有些地势较高处,会被唤作“原”,同“塬”。本地人知道的带原的地方就有龙首原、神禾塬、白鹿原等。汉语词典里对“塬”的解释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西安到底有多少个原,它们名字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据统计,长安城周边大大小小有十个原。这些原有的现在还存在,有的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留下一个名字供后人记忆。咱们就细细梳理一下这些原。

龙首原

古代封建社会,龙不仅是一种图腾,而且还是皇权的象征。龙首,字面意思也就是龙头。民间传说,古代长安城有条龙脉,西头向北饮渭河之水,尾部朝南,吸天地之灵气,从秦岭冲出。而龙头的位置就是今天的龙首村。

其实,这也不过是个传说罢了。郦道元的《水经注》卷十九记载,“高祖在关东,令萧何成未央宫。何斩龙首山而营之。山长六十余里,头临渭水,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土色赤而坚,云昔有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因山成迹,山即基,阙不假筑,高出长安城。”。这段话的意思是:刘邦在关东时,命令萧何去兴建未央宫,萧何就开辟龙首山来营建这座宫殿。山长六十余里,山头俯临渭水,山尾伸到樊川;山头高二十丈,山尾渐低,高五六丈;土壤呈红色,很坚硬。传说从前有黑龙从南山出来,去饮渭水,所经过的路线依山而形成痕迹。建宫依山为基,门阀也不须再筑台址,就已高出长安城之上了。

所谓龙首山,也不过就是一块地势较高的原。所以这里后来也被唤作龙首原。而龙首原也被后来的一些帝王作为兴建宫殿地址所在,唐代的大明宫就建在龙首原,宫殿群坐北朝南,雄踞龙首,自可傲视天下。

铜人原

铜人原,是西安灞河以东的一块黄土台塬,也就是今天的“洪庆原”。那么洪庆原为何又被称为“铜人原”,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

秦始皇灭六国后,为了维护统治,下令收缴了全国的兵器,运到咸阳铸成“十二金人”,放置在阿房宫宫门外。刘邦建汉后,这12尊铜人又被移到汉长安城长乐宫前。到了东汉末年,董卓把持朝政,下令将10尊铜人凿碎铸成铜钱。到了魏明帝曹睿时期,试图把这两尊铜人运往洛阳,但实在太重了,只好遗弃在这片黄土塬上,后来这里被称为“铜人原”。《关中记》中是这样记载的,“秦为金人十二,董卓坏以为钱,余二枚,魏明帝欲徙诣洛阳,到霸城重不可致,今在霸城大道南。”

现今的铜人原上,铜人已经不知所踪了。有人推测,很可能是由于水土流失,沉重的铜人沉入沟壑,被黄土湮没。

白鹿原

西安的这些原里面,最有名的可能就是白鹿原,此地因陈忠实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而闻名天下。

白鹿原是夹在灞河和浐河中间的一条黄土台塬,其中长25公里,宽6~9公里,面积平方公里,是西安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塬。整个白鹿原横跨两区一县(长安区、灞桥区、蓝田县)。塬内有一条荆峪沟,顺塬面倾斜方向发育切割,将塬面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左侧南塬又称炮里原,塬面平缓;右侧北塬又称狄寨原,起伏较大。

《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新丰县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水经注》、《太平寰宇记》也有“平王东迁时,有白鹿游于此原,以是名。”,白鹿原故此得名。从这些记载来看,白鹿原名称的来历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别韦少府》中写到“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诗人白居易也作诗《城东闲游》:“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宋代魏野所作的《清明日离蓝田白鹿原寄王太博》写到“白鹿原东晓色中,人家新火翠烟浓。岂惟心友难为别,驴上迴头恋玉峰。”而王辟也作《将离蓝田同魏野饮于亭联成二韵》“白鹿原东浐水西,杨花漠漠草萋萋。那堪对此还醒别,况是醍醐鸟正啼。”

自小说《白鹿原》问世后,这块区域逐渐被人们熟知。后来《白鹿原》被拍摄成各种影视剧,白鹿原的历史文化逐渐被挖掘出来。这一区域已经成为周末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