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秦始皇金人下落董卓铸钱魏明帝仿制两 [复制链接]

1#

秦始皇所铸“金人十二,重个千石,置廷宫中。”(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年)那么这里所指的“宫”到底是哪里?其后十二金人又有怎样颠沛流离的遭遇?让我们以时间为线索,仔细探寻一下。

“十二金人”的最初所在地,在《三辅旧事》中有提到:“立于阿房殿前”。从此之后的历代史家文人,在提及阿房宫之时,均会对这壮观的十二金人加以描述,所以后世之人便以为这十二金人,终秦一朝始终被安置在阿房宫殿前!但是,铸造金人是在始皇二十六年,阿房宫的始建是在始皇三十五年,那么这中间相差的十年之间,金人被置于何处呢?

实际上,在阿房宫建成之前,咸阳宫一直是秦始皇的政治中心所在,而且之前提及有关越南史籍中所载:“翁仲死,遂筑铜为其像,置咸阳宫司马门外。”,所以在阿房宫建造之前,十二金人很有可能是置于咸阳宫的,而且其置于咸阳宫的时间要长于阿房宫。

十二金人

到了汉代,《三辅旧事》中说:“汉徙长乐宫大夏殿前。”,而且《汉书·王莽传》中也提到:“莽梦长乐宫铜人五枚起立。”所以在汉代的时候,十二金人被迁至长乐宫大夏殿前。这个时间点是什么时候呢?根据史料记载,应该是在汉高祖时期:“高皇帝始居栎阳,七年(公元),长乐宫成,徙居长安城”。

但有一点奇怪的是,为什么王莽梦到长乐宫大夏殿前的铜人只有“五枚起立”,而之后的董卓在用大夏殿前的铜人销毁铸钱时也是十个铜人呢?另外两个铜人不在长乐宫大夏殿前,会在哪里?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矛盾的之处,恰好解决了这个疑问:

在《水经注·河水》中“汉自阿房徙之未央宫前”,又在《水经注·渭水》中云:“长乐宫,周二十里,殿前列铜人”,一处是长乐宫,一处是未央宫。

也就是说,在汉高祖时先试将其从秦之阿房宫迁到了未央宫,后来长乐宫建成之后,将其中的十枚铜人随之再迁到长乐宫大夏殿之前!至于为何将两枚铜人依旧留在了未央宫,其原因则不得而知。

汉长乐宫

之后在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年),董卓入长安将长乐宫前的十枚铜人悉数取走以铸铜钱,这在《关中记》中有载:

“董卓坏铜人,余两枚,徙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入长安而销之”

董卓铸钱之后,剩下的两枚铜人应该就是之前留在未央宫的两枚,也被魏明帝想要搬回洛阳,但是因为太重的缘故,在长安东面的霸城就停下了,于是这处停放金人的地方也在后来被称为“铜人原”。

“魏明帝青龙中,盛修宫室,西取长安金狄,承露槃折,声闻数十里,金狄泣,于是因留霸城”——《晋书·五行志上》

可能正是因为没能将这两枚铜人搬回洛阳吧,魏明帝心有所憾于是又在景初元年,另外铸造了两枚(翁仲)铜人放置在洛阳司马门外。

“景初元年,发铜铸为巨人二,号翁仲,置之司马门外”——《晋书·五行志上》

再之后,便是后赵石虎(字季龙)将其迁至邺城,而后前秦苻坚将其迁至长安最终销毁。但是在魏明帝之后的这两次迁徙以及销毁活动中的两枚铜人,却早已经不是秦始皇时期的那两枚铜人了(因留霸城),而是后来魏明帝自己铸造的放于洛阳司马门外的铜人!

十二金人

这在《晋书·石季龙》以及《资治通鉴·晋纪》中都有所记载:

“咸康二年,使牙门将张弥徙洛阳钟虡、九龙、翁仲、铜驼、飞廉於邺,钟一没於河,募浮没三百人入河,繫以竹絚牛百头,鹿櫨引之乃出。”“秦王坚徙邺铜驼、铜马、飞廉、翁仲于长安”

这里明确说明石虎所搬的是来自洛阳的“翁仲”,目的地则是邺城。而苻坚搬的又是来自石虎邺城的“翁仲”,目的地则是长安。

也即是说这俩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搬来搬去的是魏明帝仿制的假货!而真正的两枚铜人可能时至今日还在霸城的“铜人原”的土地中沉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