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历史上武将最出彩的时代,并不是三国 [复制链接]

1#
寻常型白癜风能治愈吗 http://m.39.net/pf/a_4612121.html

翻看史书中的乱世段,有一个困惑是跟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一样的:论武功,俗世中不知谁最高。

有人说,在朱温手下,李思安的单打独斗能力最强,抓敌人像老鹰抓小鸡,可又有人证明,有位叫王彦章的铁枪在手,所向无敌。还有人说,王重师老将军的功夫高啊,特别是长剑与铁槊上的功夫,估计没有人能超过他,而还有人说论长剑,只怕王重师也敌不过刘知俊,此人轮剑入阵,勇出诸将,还有一个外号:无敌王!

这样的好同志,放到西边对付李茂贞们实在有点大材小用,是时候请出来,送到最艰苦的战场上独当一面了。

在潞州夹寨大败的一年多以后,朱温决定将收复潞州这个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

而就在朱温的命令发出不久后,太原的李存勖也接到了一封信,信里告诉这位太原新主人,只要出兵响应,兄弟我十天就可以收复洛阳汴州,拿下朱温。

夸这个海口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朱温将授以重任的刘知俊。

刘知俊跳槽了!

正是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厮人却投敌卖国!

内讧

跟丁会叛变不同,丁会是爱唐朝惜李晔,而刘知俊是为了自保。

在收到朱温调动令的同时,他还收到了一封家书,家书是在汴州当禁军将领的弟弟刘知浣写来的。

你千万不要来大梁,一来,朱温就要将你的命!

刘知浣,朱温的亲军指挥使,在亲哥哥就要被提拔的关键时刻,他突然送来这么一封骇人听闻、坑哥前途的信,要么是吃错了药,要么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事实上,确是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关系到另两位朱温手下重量级人物。五代人物太多,这两位虽是重量级的,但惭愧,以前一直没安排出场。

那是公元九零九年的五月初五,朱温给驻守长安的王重师下了一个命令:卸任回洛阳,从新安排工作。

王重师,颍州长社人(今河南长葛县),一位元老级的人物。为朱温的大梁皇朝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颇受朱温器重。

至今军中还流传着王重师当年的英勇事迹。很多年以前,王重师跟着朱温攻打朱暄的濮州,猛攻之下,已经攻破一处城墙,可濮州守兵在缺口处堆上柴草,燃起大火,一时之间,火焰冲天,形成了一道火墙。这下,谁敢进。这边冲过去一只鸡,跑到那边就成火鸡,这边伸进去一条腿。到了那边就成了火腿。

那时,王重师同医院治疗,听到消息后,一跃而起,取出毯子淋上水,蒙到头上,率领敢死队就冲进了火里。

榜样的力量无穷,很快,汴军跟上,成功拿下濮州。战斗结束后,王重师又添了八九处伤,最后由士兵背着回来,据说身上大面积烧伤。

朱温同志惊呼:濮州得不得倒不重要,差点让我失去重师啊!

王重师可称得上倾城之将。

而朱温安排接手王重师长安市长之位的人也是一位猛人,他叫刘捍,是一位客将,客将,拿枪的公关经理也。

朱温有许多客将,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做敌人的思想工作,传达朱温的书信,这个工种很危险,要是碰到李嗣昭那样的,去了基本上就没想活着回来。

能活下来,还有名字的,那一般都是成功的业务人员。

所以,也不重点介绍刘捍了,反正颇受重视。为了填补王重师调回的空缺,朱温派出了刘捍。表面上,这是一个寻常的人事变动,可这里面,潜伏着隐患。

接到任命的刘捍上任了,到了长安的长乐驿后,下马,跑到驿馆里一看,空空如也,连杯热茶都没有,更别提什么接风洗尘酒了。

当然,长乐驿离长安城还有数十里地呢,刘捍又不是朱温,王重师犯不着这么远来相迎。

在长乐驿稍作休息,刘捍同志继续前进,一路上,冷冷清清,一直到了长安城的东门,还没看到相迎的人群。

这新领导上任,旧领导竟然不组织人民群众列队欢迎,这也太说不过了吧,刘捍同志的脸面挂不住了。

站在长安城门口,烈日将刘捍晒的满头大汗,而冷清的城门更像在嘲笑他。刘捍的无名的怒火已经升起:进去通报,让王重师出来。

这会,王重师正在长安城内休息呢,他早就收到了洛阳方面的信,知道最近刘捍要来接他的班。

来就来吧,对于中央来的刘捍,王重师没有半点隆重其事的意思,自己该吃吃,该睡睡,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交接工作,自己拍屁股腾位子就是。

有人通知:刘捍来了。

王重师穿好衣服,慢悠悠的前去见自己的继任者。

出来后,这位老将军大摇大摆,眼睛一翻:有失远迎,有失远迎,长安这点事就拜托兄弟。

这神情,不像是见继任者,倒像见自己的继承者。

说罢,王重师扬长而去,留下气得胡子直颤的刘捍。

王老将军血战无数,多少凶险的事情都经过了,但他不知道,最险恶的不是他冒着利矢穿过烈火冲进敌阵,而是官场上没有硝烟的较量。

死在战场,好歹能封个烈士。死在官场,说不定还得背个罪名。

而他这么不通人情倒是有原因的,他跟刘悍关系不好。为什么关系不好,史书没有记载。

他们俩感情不和,朱温是知道的。可这就奇怪了,俗话说强扭的瓜不,明知两人不合,为什么安排到一起呢?

朱温这样的安排是有目的的,朱温同志当代人精,虽然年纪大了,常分不清儿媳和媳妇的区别,但手下这点事还是拎得清。

因为王重师这些年经常不按时交份子钱(纳贡),朱温对老王相当不满,让刘捍去接任,正好可以清理一下账目。

来到长安后,刘捍立马展开了财务清查,可查了数遍,大失所望,王重师拖欠中央提留款的原因并不是贪了,而是长安本没有钱。

当日长安被强拆,有钱人都随李晔搬到洛阳了,这些年还经常受到李茂贞的骚扰,能够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不向中央伸手要救济款已经不错。

没从财务上抓到小辫子,刘捍表示相当遗憾,但很快,他明白了,条条大路通监狱,要办一个人,执著于真凭实证是不理智的。

思考之后,刘捍写了一封信交给随从,要他赶在王重师到洛阳之前送给朱温。他相信,这一封信送去,王重师必死无疑。

果然,等王重师回到洛阳,就接到了贬官外地的通知,正在家里收拾行李,朱温的毒酒送过来了。

在那封信里,刘捍给王重师安了一个必死之罪:暗通歧邠。

刘捍同志毕竟长年活动在玩阴第一线,知道朱温的底线:绝不允许背叛。

而王重师的死跟刘知俊的背叛有什么关系呢?

王重荣跟刘知俊的关系不错,这一年来,刘知俊身居西路招讨使,出差在外,经常挂靠长安吃吃喝喝,据记载,两人相处的很好,工作配合的也默契。

可在不久前,两人却突然办了一件不靠谱的事。

不久前,朱温让刘知俊会同王重师进军邠州,再夺凤翔。这两个地方可不是好攻的,李茂贞虽然年纪大了点,但怎么说都是老前辈家底厚。

收到命令,刘知俊选择了拖脱,借口没有粮草了,要先休整一下。

刘知俊不动,可王重师却动了,他是老同志,思想觉悟高,为老板流尽最后一滴汗,派了一支部队出击。只可惜大败而回,败了不重要,问题是王重师出兵之前没请示朱温。

会办事的不如会请示的,何况还把事情搞砸了。

于是,这两位的举动就有些异常,一个说没粮不动,搞消极怠工,一个动了却大败而归,玩积极怠工,总而言之是在坑领导。

而两人又几乎同时接到了朱温的调动令。

这么多巧合在一起,不由得不让人联想翩翩。

联想,并不总让生活更美好,有时可能会让人更纠结。庸人自扰就是这个意思,至少对刘知俊弟弟刘知浣来说确是如此,王重师一死,知浣老弟马上想到了自己的哥哥会不会是下一个被贬杀的人。

当然,这件事里,不只王重师死了,王重师的族人也有难同当,一起被杀了。

要是哥哥走王重师的老路,那自己也得陪着上路。

思来想去,刘知浣越来越恐惧,这种掉脑袋的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赶紧给哥哥写了信,叫他千万别来。

写完信后,刘知浣就琢磨着怎么逃出洛阳,好在会联想的人编个理由那还不跟大姑娘编个小辫一样。

他给朱温打报告说要率全族人员前去接哥哥光荣回京。

打完报告后,刘老弟内心忐忑,神曲已不能尽宣他的紧张心神。

很快,朱温批复了:准!

刘知浣长出一口气,领着一大家子出了洛阳,出城后一路向西狂奔,简直是胜利太逃亡,当年唐僧师徒取经普救众生也没他们这么猴急。

但这位老弟算是把哥哥给坑了。这只是他坑哥二重唱的第一唱。

朱温根本就没有杀刘知俊的打算,连这个想法都没有。

虽然史书上说朱温同志晚年干了一些鸟尽弓藏的事,但实质上杀的都是屡犯错误的(也有像王重师一样被诬陷的)。毕竟他的革命事业还没有彻底成功,仍需同志继续努力的。

在朱温对刘知浣的态度上就看出来了。要是真有杀刘知俊的心,那能让刘知俊的家属出洛阳,早就剥夺人身自由了。

接到弟弟警示信的刘知俊决定奉行江湖语录:信蠢弟,得永生。

刘知俊不愧为一名猛将,打仗时雷厉风行,就是反叛也不是第一次干,自然是轻车熟路,他很快找到造反路上两个关键点:长安与潼关。

长安城内的刘捍是朱温心腹,潼关是朱温西进的要塞,只有掌握了这两点,造反的前路才会有一丝光明。

刘捍同志的未来没有光明了。

某一天,长安长安城内来了一些客人,这些客人前去拜访了一些军将,进去时两袖沉重,出来时两袖清风。他们是刘知俊的人,此行不干别的,就是送礼。

拉拢了军将之后,在一个夜晚,一队夜行人冲进了刘捍的家里,将刘悍同志当场抓捕,直接当成了投名状送给了凤翔的李茂贞。李茂贞也没留他,又转送给了阎王。

送走了刘悍,刘知俊走进了长安。

长安到手了,潼关也好办,刘知俊在西边这块地盘混迹已久,那个城里有多少兵都一清两楚,潼关的上级单位华州就没多少兵,刘知俊的兵马一到华州城下,华州刺史就弃城而逃。

不过数天的功夫,刘知俊就夺长安,取华州,守潼关。那时,他豪情万丈,趁着性子给李存勖写了那句顶天立地、惊天动地、惊世骇俗的豪言壮语:不过旬日,可取两京,复唐社稷。

地球人都知道,刘知俊先生是在虚张声势,朱温的汴军岂是十日就能夺的,就在他等待太原答复的同时,已经有一支汴将日夜兼程,直扑而来。

领军的是杨师厚,先锋将是刘鄩。

智将的复出

六年以前,刘鄩拒绝了葛从周相送的华服大马,穿着素服骑着毛驴向汴州挺进。他是一个奇怪的自首犯,战胜了对手葛从周,却不得不俯首称臣。

作为胜利者,应该趾高气扬,作为自首者,应该诚惶诚恐。

刘鄩选择了处之泰然。

驴背上的刘鄩虽然比不了张果老,但从容不迫是一样的。

荣也罢,辱也罢,怎么来怎么去,何须惊讶。

到了汴州后,朱温给了这位半路使绊子的降将很大的荣耀,办了接风酒,宴会上,朱温亲自举杯劝酒。

刘鄩还礼,婉拒道:对不起,酒量太浅,只怕喝多了失态。

朱温大笑:当日取我兗州那么大的量,今天怎么一杯酒的量都没有?

宴会结束后,朱温给刘鄩安排了工作:元从都押衙,元从军是朱温同志的待卫军,朱温称帝以后这支军队就成为梁朝的禁军,而押衙则是这支亲军的总指挥。

朱温同志手下的干部很多,很多都是屡立功劳,可他们还没有捞到这个位置,反而被一个空降兵,而且是投降的空降兵占去了这个位置。

当年,刘知俊率二千兵马来降时也没有这种待遇。更别说五虎降将的康怀贞,贺瑰了。

没多久,新领导见面会开始了,元从军的大小军官来面见领导,相信这不是一场快乐融洽的见面会,不服气的人是有的,还可能像高俅的第一个工作日,出现王进那样借口不来的。

人到齐后,众军将老老实实上前行军礼,不是他们听话,而是朱温也在场,朱温同学亲自前来就是怕刘鄩新人,又是降将,震不住场面。

刘鄩坐在上面,神闲气定,泰然自若。仿佛这些人是他的老部下。在这场见面会上,刘鄩再一次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这种东西往玄了说叫气场,其实也叫自信。

自信可助王师范平叛乱,所以抽刃一挥,断敌之首,流血三步。兗州城下,因为自信,所以奇兵入城,一举而下。因为自信,独守一城,不妄杀一人而经年不乱。也正因为自信,所以泰然居上,雄视群将。

自信,所以不卑不亢。

许多年以后,刘鄩依然自信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回到当下,他同样自信可以平定刘知俊之叛。

公元909年的六月十六日,刘鄩的先锋部队到达了潼关的外围。正在行进当中,突然下面报告:在路边抓住几十个鬼鬼祟祟探头探脑的人。

三人为伍,这么多人没事在外面闲逛,不是聚众闹事,就是对方的探子。

经过突击审问,这伙人马上就招供了,他们正是刘知俊在潼关的守兵,出来是为了打探消息的。

该套的话都套出来了,讲仁义的关到战俘营内,心狠点的直接干掉,免得浪费军粮,可刘鄩下了一个命令:将他们全部放走。

放走?他们都到我们的军营一日游了,要是回去透露了我们的行踪怎么办?

刘鄩微微一笑,仿若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人费解,据说蒙娜姑娘的微笑能倾城,刘鄩的也可以。

这伙潼关侦察兵在度过惶恐的一段时间后,有人进来给他们松了绑,告诉他们:你们可以离开了。

事实证明,这伙侦察兵被抓不是偶然,他们的素质实在不怎么样,被放了以后,竟如倦鸟归巢般直往潼关奔去。路上连个迂回试探都没有。

在他们的身后,是紧紧尾随的刘鄩大军。

放哨的被活抓了,军情被对方拷问了去,而且还变成对方的义务向导,刘知俊的命真够苦的。

刘知俊的苦还没有结束,因为这些侦察兵就算到了潼关,也未必能进去。毕竟这是一级战备时期,关门岂能轻易就打开。

这些侦察兵到时,潼关关门却像金莲碰到西门官人,小白兔看到了妈妈,轻易打开了。平时禁闭森严的潼关在关键时刻松了链子是有原因的。

就在不久前,潼关前来了一伙灰头垢面、狼狈不堪的人。

这伙人是刘知俊的弟弟刘知浣。

刘老弟简直是位超级路盲,算起来,他至少比刘鄩先出来半个月,却是今天才到达潼关,都不知道他路上干什么去了,估计一路心慌慌意乱乱,不择道路,迟到了。

但总算到了,没有糊涂到转一圈回到洛阳。

到达潼关的刘老弟完成了坑哥的最后一步,打开关门。

别人不能进关,刘知浣是带头大哥的弟弟,当然可以进关,而刘知浣进得来,说明目前局势还算稳定,那自己的侦察兵也可以进来。

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再一次打开,用事实验证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战友。

刘鄩的大军趁着关口打开那一刻,群起而上,很快就冲开了关口,占领了潼关。刘知浣同志当初让他跑都跑不快,现在人家追着跑,更是逃不掉,半路就被人赶上砍了。

前军旗开得胜。

智夺潼关的刘鄩不久后随杨师厚攻下长安,论功行赏,成为长安市长,在后面的数年里,他坚守着这份工作岗位。

离他统率梁朝大军,与李存勖直接斗智斗勇的日子还有很多年。

会联想的刘知浣死了,坚固的潼关也失去了,没多久,华州也被杨师厚收复。在同州的刘知俊坐不住了。

据可靠消息,原单位的兵马纷纷开拔出来,连前老板朱温也从洛阳起驾,准备亲自前来清理门户。

让你到中央来,给你加官封爵,你却投敌叛变,不杀了你,我不叫朱老三。

朱老板一生气,后果太严重,留给刘知俊的路只有一条:接着逃。

打开城门,刘知俊弃城而逃,一如当年他弃时溥而走。选择很多,像他这样的高级人才放到深圳能领房补,放到杭州可送别墅,反正饿死的又不是他,基本上太原可以去,蜀地可以去,凤翔也可以去。

最终,刘知俊选择了李茂贞。这些年,他经常跟这位歧王打交道,知道对方高端人才紧缺。此去,定可以填补缺口,而太原人才过剩,竞争太过激烈,当然不排除当日夸下十日取两京的海口,现在去见李存勖实在不好意思。

离开同州那日,刘知俊挺拔的身影略显沧凉,据史料记载,刘开道先生的脸有点黑,这个黑跟周德威的黑不同,刘知俊的脸色是古铜色,发亮。跟古天乐的差不多。可他的命运坎珂也跟那张脸一样,发黑发亮。

这是他第二次叛主外逃,遗憾的是,这不是最后一次。

在到达凤翔后。李茂贞热烈的接见了他,还封了高官,薪水也高,唯一的缺陷是没有职位安置他。

按刘知俊的工作能力跟工作经验,再按跳槽身价上涨的规则,至少也得混个节度使当当。

李茂贞的庙太小了,那里容得下刘知俊。李茂贞又不能老把一个大男人留在凤翔吃劳保,懒人闲置了浪费粮食,英雄闲置了可是会出乱子的。

最后,李茂贞想了一个办法,他告诉刘知俊,面包会有的,封地也会有的,但一切要靠自己去争取。

连争取的目标,李茂贞都选好了:灵州(宁夏宁武县)和夏州(陕西靖边县白城子)。

这两个地方远离朱温的大本营,而且水草丰茂,素产良马,很多年以后,史学家总结宋朝军事失败的原因,其中有两个地理因素,一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这个北面屏障,另一个是失去包括灵州夏州在内的良马产地河套平原。

公元年的冬天,李茂贞交付兵马,寄以厚望,临行前鼓励刘知俊:刘将军此去一定能成功,我们已经跟太原李存勖联系好了,他会出兵相助我们。

李茂贞以前经常忽悠自己的干儿子替他卖命,但这一次,他没有欺骗刘知俊,李存勖真的出兵相助了。

老革命李茂贞需要开拓领地,而青年才俊李存勖需要一个突破口。

铁枪对无敌王

坐稳了帅位,解了潞州之困,锻炼了队伍,整治了辖地,可站在太原城头,前路依旧茫然。

未来,将会有无数的血战在等着李存勖,可下一步要从那里开始?

评估形势,很容易就看出来,虽然拿下了潞州,打通了去河朔的道路,但河朔地界已经没有一个盟友,以前还有个定州王处存是老关系户,下去了会安排食宿,现在到了那里,人家只会热情招待他吃刀菜饮箭汤。

而在西边,李茂贞,王建们一直都是反梁联盟中的铁杆盟友,跟他们打成一片也许才是当务之急。

在收到李茂贞的求助信后,李存勖继承了李克用军事活雷锋的光荣传统,唯一的区别是李克用做雷锋做到山欲穷水将尽,而李存勖要用这一招风生水起。

从那里跌倒的就该从那里爬起来。以什么样的方式跌倒就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站起来。

为了帮助刘知俊顺利夺取灵夏二州,只好再辛苦周德威同志出动一下。而目标就在晋州(山西省临汾市)。

晋州离太原很近,李存勖在太原城内听场戏,可能过两天,晋州就能知道李存勖听的是那一出。

没多久,周德威兵至晋州城下。

周阳五同志的专业是野战,攻城不是其特长,这一次,他又拿出了打地洞的老招数。甚至都做好了与对方玩地下城与勇士的游戏。

但这次运气比攻泽州要好一点,对方没有跟他拼地道战。

事情总是戏剧性的,晋兵的地下工作者挖汗如雨,大干苦干时,突然哄的一声,塌方了!这一次,没有跑出来粽子之类让人惊喜的东西。

挖人墙脚的晋兵不幸被埋在了里面,但他们的牺牲并非没有意义,上面的城墙倒塌下来后,露出一个二十多步的口子。

地道没了,但城墙倒了,正所谓地下不亮,地上亮。晋兵马上转向这个缺口,蜂拥而至,破城就在眼前,可冲到缺口处,不少人都大叫着退了回来。

再不退,就有可能冲上去的是人,出来的是肉串。

晋州远不是想像中那么好攻的。

守晋州的是刺史边继威,这位市长史书无传,可他验证了朱温手下无弱将。

在缺口处,边继威淋上了火油,堆起了柴草,点起了冲天大火,组成了一道火墙。火墙内还有箭射出。

凭着这道纵火墙,边继威堵住了缺口,这位市长还安排了抢修队,边打边修,到了第二天时,竟然把塌倒的城墙修补好了。

努力没有白费,边继威成功等到了救兵。

秋风里,一支部队正在急奔晋州,领队的是梁朝大将杨师厚。

北上的路杨师厚应该很熟悉,很多年以前,他跟一百多人也走过这条路,那时,他作为非优秀人才由李罕之保送到太原参加深造。

李罕之不笨,知道人才的宝贵性,可面对带头大哥救命恩公立世靠山的要求又不好不给面子,只好从军中随便找了一百多名去应付应付。

可在这些人里面,真有不少人在太原干出了成绩,后面有个叫王建及的,统率了李存勖最精锐的一支部队。而奇妙的是那支精锐的部队却是杨师厚组建的。

这说明环境对一个人的未来很重要。

杨师厚是北漂一百人当中最成功的一位(之一)。

李罕之将他抛弃,李克用将他闲置。只有朱温对他悉意栽培,给了他展露才华的机会。

风吹过杨师厚的发梢,天气微凉,秋叶微黄。当年的失意人已经意气丰发。现在,他终于有机会向太原人证明自己的价值。

策马执枪,杨师厚挺进前面的第一道险恶关口,进军晋州的关隘:蒙坑。

周德威早就安排好了一支骑兵队伍等这位老朋友。

那天,黄沙漫天,铁蹄动地,风卷起汉子厮杀的声音横穿过蒙坑那条黄土大沟。

半天过后,尘埃已定,乱刃满地。

据后来的史书介绍,这一战,周德威的打援部队取得了全胜,而据另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杨师厚逆关而上,击溃晋军,大获全胜。史书里有不少这样矛盾的例子,原因不是别的,史书也是人写的,人写的东西自然是不能全信的。

好在,还有分析这种东西。

胜利应该是属于杨师厚,因为蒙坑之战结束后,这位历经坎坷的大将还活着,更气宇轩昂踏过蒙坑这道天险,向晋州挺进,而周德威在听到前线战报后,点起部队,烧营而退。

黑烟冲天而起,与烟同色的是周德威的脸,进攻再一次受到挫折。打马后退的路上,周德威冷峻,沉默。

但阳五兄不必沮丧,也不必灰心,毕竟哥哥只是来助拳的,真正的大戏将由刘知俊奉献。

刘知俊的活其实叫来料加工,李茂贞提供原材料(大兵),刘知俊负责加工(攻城),产生的利润(城池)大家分成。在周德威进攻晋州时,他已经将灵州围了起来。而他也有一个同样的问题,怎么打援。

杨师厚并不是唯一的救援部队,在围绕晋州进行交战时,另一部队也奔走在救援的道路上,领军的是梁朝另一位大将康怀贞。

刘知俊的选择不多,大多数人会攻城打援两手一起抓,周德威就是这么干的,围着晋州,然后在险要之地蒙坑分兵阻击。

可刘知俊做了一个奇怪的举动,在听到康怀贞的大军将到时,他一不据险拦截,二不呼叫新老板李茂贞帮忙,反而全营开拔,从灵州撤走了。

而更奇怪的是,没多久康怀贞也接到了朱温的最新指示:退兵!

大战将临,两路兵马却选择了撤走?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突然转眼变青楼。

刘知俊确是在灵州吃了苦头,驻灵州的朔方节度使叫韩逊,唐末托黄老班长的福发的家,但此人善于招抚部下,而且对州民很好,按今天的话说就是干群关系处理得好。据史书记载,灵州百姓还主动为他立了生祠。

生祠,就是立个庙,然后加以奉祀,肉身在外面吃酒肉,泥身在庙里吃香火,两不相误,这算是古代人的双薪。唐朝那会,民风还算淳朴,百姓能自愿出钱立生祠,那是民间最高荣誉,到了后来,特别是明朝魏忠贤到处给自己搞生祠,生祠就不再是生祠,而跟公厕差不多了。

攻一座军民和谐的城简直比攻玉皇大帝的灵霄宝殿还要难。

但如果就此撤走,刘知俊就是无敌王,而是逃跑王了。

从灵州退兵之后,刘知俊并没有犯上右倾逃跑主义的错误,他只是修正了目标值。

刘知俊向凤翔大本营方向做出了一个撤退的姿势,然后突然转身抄向了康怀贞的后路。

这一次,刘知俊同志终于露出了他的獠牙:全歼旧日同事。

这一切没有逃过朱温的法眼。他太了解自己的那帮手下了,因为没事时,他就在琢磨员工们的思想波动,举止习惯,打仗模式。有时候,他还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