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喜欢在业余时间参观寺庙。寺庙古色古香,里面安静肃穆,香火缭绕,耳边还会有仙乐袅袅。走在寺庙的小径上,浮躁的心仿佛得到了升华。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儒释道可以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寺庙建筑,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人们习惯称佛教和道教建筑为寺庙。其实严格来说,庙、庙、宫、庙、祠、庙是有区别的。
洛阳白马寺
“寺”一般用于称呼佛教场所,如少林寺、寒山寺、华藏寺等。,但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就有了“寺庙”的称号。“庙”原是古代官署的名称。影视剧中经常听到“大理寺”这个机构。每一个重要的案件,一般都会交给大理寺调查。此外,古代还有红红庙、太常庙、光禄寺等。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汉朝朝廷专门为僧人提供了一个场所,即著名的白马寺。后来帝国政府逐渐降低了“寺庙”的称谓,“寺庙”成为佛教建筑的专用词。
解州关帝庙
“庙”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建筑。起初,皇帝对寺庙的规模有严格的限制。汉代以后,寺庙逐渐在民间流行,成为祭祀神灵和圣贤的场所,如夫子庙、关帝庙、山寺、土地庙等。东汉中期,道教由石天在张道陵正式创立。道教吸收了民间的神仙信仰,包括山神、天地神、关公等。“庙”的称谓也被道教引用。
江西太清宫
“宫”原是古代对房屋的统称。自秦汉以来,“宫”就成为帝王的居所,如阿房宫、未央宫、长乐宫等,为人们所熟知。《鲁春秋》有云:“古王择天下而立国,国而立宫,宫而立庙。”随着道教的兴盛,“宫”也成为皇室封藏的道教场所,如江西太清宫、四川上清宫、湖北太和宫等。
三清观
“观”一般指道教建筑。相传西周时,文初真人殷在终南山把草做成楼房,天天登楼观星。老子骑着青牛从东方来,阴执意要请老子上去观星,请老子讲课,说老子教阴吃气炼丹的方法,留下了传世经典五千字。后人将此处称为“楼观”,与讲经台合称楼观台。然后“观”就成了道教的称谓,比如三清观、白云观、长春观等等,都是著名的道教建筑。
成都武侯祠
在封建社会,“祠”有点类似于“庙”,是供奉祖先和神灵的建筑。至今,中国仍有许多地方保留着祠堂用于祭祖。祠堂最早出现在汉代。据《汉书·官传》“文翁终至蜀,官民立祠。在时间上(指生日、纪念日),有无尽的牺牲。”
“庵”原指圆形草堂,叫“化草为安”。但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它与上述的“庙”和“庙”相去甚远。汉代以后,修建了一些专门供和尚、尼姑庵使用的安堂房屋,“尼姑庵”成为佛教女子出家、做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在世俗界也称为“尼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