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历史可以算得上是“好读”的?当然是有趣的!
还记得前几年,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儿》火遍大江南北,厚厚的七本书却可以让人读之不厌、不忍释卷,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这部历史作品的语言风格非常有趣,它被形容成“一部纯粹草根的作品”,草根白话历史往往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读起来也轻松加愉快,正如明史专家、人民大学教授毛佩琦在为《明朝那些事儿》做序的时候写到:“这题目,读者一看就有一种解放感、亲近感。让我们以更为轻松的状态走进历史吧。”
都说读史可以省身,读史可以明志,可是历史这东西,并不是那么容易读进去的,很多史书相对来说会比较严肃、枯燥,所以将流行文学手法融入到“端庄”的历史中来,在幽默风趣的文字中间看遍一个朝代几百年的兴衰荣辱,这样的历史故事会更加鲜活,历史人物也会更加立体和生动。
《大汉荣耀》就是这样的一部历史作品,也是继《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又一本让我读起来就放不下的史书,《大汉荣耀》分为《大汉荣耀:帝国建立与政权巩固》和《大汉荣耀:王朝鼎盛与命运转折》两本,用说故事的方式来将历史,根据严实的史料基础,加之以小说手法的描绘,将年的巍巍大汉历史娓娓道来,纷繁复杂的历史故事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历史不再遥远,故事回味无穷。
其中《大汉荣耀:帝国建立与政权巩固》这一部分讲述了从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到七国之乱的平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被逐一还原,如同上演了一部精彩绝伦的历史大戏。
从一介布衣到一代帝王,刘邦“地痞流氓”标签下的建国之路
说起布衣皇帝,草根帝王,刘邦肯定算一个了,而且提起刘邦来,似乎总有一个摆脱不了的标签——“地痞流氓”。
果真如此吗?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其实我们从刘邦对于自己的这段评价之中也能看出来,刘邦能够经历秦末暴乱、楚汉之争,从一介平面叱咤风云的大汉天子,绝非靠着“地痞流氓”就可以得来,但是这个“地痞流氓”恰恰就是他的“制胜法宝”之一,正所谓“大行不拘小节”。
刘邦的“流氓”气质来源于他的率性,率性两个字看起来简单,但是这种率性外衣下的内核其实非常强大,不仅需要强大的内心,更需要强大的识人、用人之能。
刘邦幼时既不喜欢上学读书,又不喜欢下地劳动,但是性格豪爽,广交好友。在很多人看来,他是胸无大志、不务正业的,其实在刘邦的心里,一直有个想做“游侠”的情节和愿望,但是当时的环境并不允许他去快意恩仇,于是没有任何学历文凭和资历的刘邦,靠着乡亲们的举荐竟然当上了泗水亭亭长。
这原本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底层官职,却被刘邦做的有声有色,不仅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更是因此有机会认识了后来影响了整个大汉的女人——吕雉。
从落草斩蛇,到起兵入关,从鸿门宴险逃,到大汉朝建立,刘邦这一路走来有运气的成分,也有他这种“流氓”痞气的因素影响,能成大事者,其“游手好闲”的表象之下必然有着卓越的个人能力。
1、随和率性,笼络人心
《大汉荣耀:帝国建立与政权巩固》提到过一个小故事,足以看出刘邦眼光的高人一等,以及懂得笼络人心的能力。
刘邦在行军途中,遍访能人异士,用《大汉荣耀》的作者上医治国的话来说就是:“行军打仗之余还不时在军营里享受一些足底按摩之类的保健活动,摆出一副在战略上重视对手、在战术上藐视对手的架势。”
这一天,刘备正做左足底按摩,不对,是正在洗脚,营中一个骑兵的同乡要求面见刘邦,这个同乡便是年过花甲、举止狂放的有名“狂生”郦食其。
郦食其进到帐中以后,看到刘邦并没有起身欢迎的意思,便皱着眉头深深作了个揖大声说道:“足下是来帮助各路诸侯消灭秦国的吗?我看是来帮助秦国消灭各路诸侯的吧!”
这刘邦一听可不干了,大声斥责了郦食其,可郦食其却不慌不忙地继续说:“那你怎么能用这种态度来见我老人家呢?”
刘邦顿时醒悟过来,面前这个花甲老头儿不是个等闲之人,于是赶忙整理衣冠,恭恭敬敬地接见了他,并且听取了郦食其“止陈留”的建议,让刘邦的队伍和粮草大大充盈起来。
2、行事果断,好谋能听
《鬼谷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故夫绝情定疑,万世之机,以正乱治决成败,难为者。
常言道,性格决定眼界,刘邦在很多事情上当断则断,能利利索索解决的,绝对不会拖泥带水,《汉书》中曾说: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这里的“好谋”和他的当断则断有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鸿门宴的故事,刘邦在鸿门宴上可以迅速分析出当时的形式,并且顺利脱险之后,“立诛杀曹无伤”,一个“立”字便把刘备的杀伐果断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刘邦的果断与好谋,《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可以看出:
汉王逃,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引兵临河,南飨军小修武南,欲复战。郎中郑忠乃说止汉王,使高垒深堑,勿与战。汉王听其计,使卢绾、刘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与彭越复击破楚军燕郭西,遂复下梁地十余城。
刘邦本是出身草莽,很多时候虽然自己难以做出重要的决策,但是他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够“从善如流”,对于下属的意见作出准确判断,并且果断行事,毫不拖延,比如上面这一段关于他巧夺韩信张耳军权的描写。
这正是刘邦的与众不同之处,荥阳陷落,成皋出逃,刘邦选择的不是逃回自己大本营,而是轻装减从,独自一人让滕公夏侯婴赶着车子逃出了成皋北面的玉门,来到脩武住宿下来,第二天一早他谎称自己是汉王派来的使者,闯进了张耳、韩信的军营,夺取了他们的军队。汉王得到韩信的军队后,才又振作了起来。
张良曾经评价刘邦说:“沛公大概是天授之才!”实不为过。
大汉初建,内忧外患之下的政权巩固
刘邦建国之后,对于分封各地的诸侯异姓王打击力度也是众所周知的,各地的异姓王有封地,有兵将,还有各种各样的大争小斗。
这些问题让刘邦极度的不放心,对于韩信,高祖六年的时候,有人高发其谋反,刘邦早有忌惮之心,正好借此发挥,听从了陈平的计策,以巡游云梦为借口,让各诸侯王都到陈县,待韩信一来便将其抓住。
韩信此人善于用兵,心高气傲,帮着刘邦打下了江山,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他大喊冤枉:“古人说的果然不错:‘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我这样的人也早就该烹杀了。”
虽然后来因为没有明确证据,韩信被释放,但实则软禁,这让韩信不得不为自己谋划“后路”,他谋划让陈豨在外地反叛,等刘邦去平叛的时候,自己可以在都城袭击太子和吕后。谁知事情败露,“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吕后听从萧何建议,将韩信抓捕入宫,并斩于长乐宫钟室,
随后,彭越、英布等异性诸侯相继被灭,对于六国的后裔,刘邦将他们和地方的名门望族迁到关中居住,以此来掌控他们,消除后顾之忧。
夺天下者终是刘邦,而非西楚霸王项羽,这正是因为,刘邦的身上有着很多别人不具备的有点,看似“”地痞流氓”,实则睿智果断,他的很多深谋远虑及政治制度,为大汉四百多年的历史奠定了基础,人无完人,出身草莽的刘邦一样犯过很多的错误,但仍然不能否认的是,他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天才,是这场权力的游戏中的最终赢家,权变和审慎在刘邦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论军事才能他可能不如项羽,但论用人和治国的话,则如韩信的那句评价: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