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乡土建筑平潭传统聚落石头厝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孝北村石头厝

平潭岛,简称“岚”,俗称海坛,坐落于福建省东部沿海,东临台湾海峡,距台湾本岛新竹仅68海里;西临海坛海峡,与福清市隔海相望;南近南日岛,与莆田市秀屿区隔海相望;北望白犬列岛与长乐市隔海相望,平潭由岛屿和近千个岩礁组成,又名“千礁百岛”。

平潭地貌类型丰富,北部山地平原相间,中部以平原和海滩为主,南部丘陵台地分布,岛屿、岩礁、港湾众多,石头厝聚落遍布全岛,每一种地貌产生的聚落形式都不同。

平潭的传统聚落大多数为石头厝,“石头厝”是对石砌墙体建筑的特殊称谓,平潭位于东南沿海,岛上土壤层较薄,地貌大多岩石裸露,盛产花岗岩。

当地居民在贫瘠条件下,就地取材,以条石、毛石、青石等块状石料为墙体的主要材料,以木材作为楼板以及屋顶结构,建造出极具地域特色的石头厝民居,平潭石头厝是福建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平潭岛地域文化和历史的缩影。

北港村石头厝

海岛的封闭性、建造技术的局限,导致了平潭民居以气候与地形的适应性为建造基础,显示了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和建造特色。

石砌民居的发展历史悠久,几乎伴随着文明的开始,人类自巢居、穴居进化到室居的过程中,最早利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就是石头,从考古遗址中可以知道,我国对于在建筑中使用石材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宋代编撰的《营造法式》中记载,石作是建筑营建的基本工种之一。

平潭岛的经济相对落后,传统石厝建造时不能用高技的方法,但其采用适应当地地形和气候的技术,能使建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舒适性,以适应海岛的气候条件,石头厝建造技术结合了当地地形、气候、文化等条件,蕴含着平潭海岛特殊的地域特点。

石头厝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地理资源因素,平潭岛地表裸露,盛产岩石,而其植被的覆盖率较低,木材资源稀少,所以选用更经济的石材作为建筑材料。

其次是气候因素,平潭常年大风天气,夏天更是台风不断,石材相比于木材具有更好的抗风性能,同时石材耐久性好,在沿海地区不易被海风侵蚀。

最后是精神因素,海岛灾难和危险远远大于内陆,对于海岛人民来说,住所是他们内心安全感的重要依托,而石头厝厚重的形象给人一种质朴稳重的感觉,能给住所里的人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

石头厝的历史演变

汉代以前,平潭居民以渔为业,民居多为简单的草寮(草屋)和石渔寮,高度较矮,墙体多以毛石干砌和竹木封土形式,屋面为人字形,上有压瓦石。

钟门村鱼排

唐宋时期随着生活的需求,逐渐发展为多间组合的排厝,以两间或三间相连为主,每间面宽2m,进深3m,墙体留小孔,以利于采光通风。到明清时期,房屋仍然以平房为主,以石材为料,部分使用石砖结合。

猫头墘石头厝

从清代中叶开始,由于外来民居形式的传入和平谭人民建造实践的改良,出现了四扇厝、四扇两落两附堂、四扇三落厝、六扇厝等石头厝形式,以及竹嵩厝、排厝和官邸府等其他民居形制,其中四扇厝基本形式一直沿袭至近代。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交通发展和外来风格的影响,石头厝民居开始出现阳台、柱子等现代建筑的新元素。

改革开放后,石头从现代生活的角度进行改良,逐渐采用浅房、大窗,以通气增光,房屋结构也从石木结构向石混、框架结构发展,屋数也由单、双层向多层发展。

石头厝的类型

海岛的独立性使平潭各个乡镇的文化、风貌都较为统一,受外来影响较小,所以岛上石头厝类型统一。

平潭民居有四种类型,分别是竹篙厝、四扇厝、官式大厝和现代石厝,其中四扇厝是石头厝民居最主要的形式。

1、竹篙厝

竹篙厝形制来来源于屯兵营房,清代初期,朝廷调闽南水师驻扎平潭,兵营建在竹屿口,采用闽南竹篙厝的形式,后来流传成民间使用。

竹篙厝为硬山屋顶,房屋四周都有出入的门,方便驻兵使用。数十间连成一片,每间之间都能互相连通,在战斗时犹如连续的地道,防守和进攻都十分灵活,但由于竹篙进深太大,采光较差,在清末后就较少建造了。

北港村四扇厝

2、四扇厝

四扇厝是平潭旧式民居中最常见的类型,以单进四扇房为主,属于福建民居类型中“一明二暗”类型中的并列排屋式,四扇厝是石头厝一种标准样式的名称。

在实际中,并非所有的石头厝都是单进四扇,屋主会根据经济条件、人口需求、地形条件等因素对四扇进行变化,如“大四扇”、“三扇”、“两扇”等形式。

传统四扇的单体相对简单独立,形制为两房一厅,中间开间为厅,左右各设一房,没有天井。左右两房内部又分前后房,中间厅也被前后分隔。

如果四扇有两层,则通常在后厅设置木楼梯作为竖向联系,四扇厝为木石结构,硬山屋顶,所有墙体皆为石构。建筑材料大多使用当地花岗岩和优质的海砂,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在满足坚固的同时,显得大方而朴实。

四扇厝通常用小窗采光,以防止大风侵袭,所以房屋中间厅堂较亮,左右住房较暗。宅地较富足的家庭常在自家门前空地圈出一道屏障,用简单的照壁遮挡外来视线,建筑大门不与前宅后门相对,避免“犯冲”。

平面布局空间礼教

平潭人民宗教礼教的观念非常深厚,石头厝的平面功能是根据家庭人口和长幼秩序而定的。

在住屋分配上,秉承中国封建礼制传统,按家庭辈分秩序分配。

例如,在四扇厝的三个开间里,中间为厅,是全家人公共使用的空间,以左为尊,左前房为长子居住,右前房为次子,左后房为三子,右后房为四子,若有二层,则按照上述分配逻辑先分配二层屋舍,再分配一层,除子辈关系,平潭人民对其一脉的长孙也格外重视,一般会留一间房给长孙。

墙体

平潭岛盛产花岗岩,所以大部分民居使用白石(即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但北部君山石质属于火山岩,所以君山下的聚落,通常使用青石(即火山石)为材料,呈青灰色。

青石

白石

墙体的砌筑方式多样,砌筑原则与砖石相似,如乱石砌、平砌、人字砌、勾丁砌等。

勾丁砌与砖砌中的顺丁砌结合砌法相同,按一丁一顺的原则交相砌筑,这种砌筑方式搭接紧密,无通缝,稳定性强,所以在条石砌筑中沿用最广。

乱石砌

平砌

人字砌

勾丁砌

部分石头厝修建时由于资金问题,只能先盖一间或者两间房,在另一侧方向上会留下“齿虎墙”,平潭人民将这种未完成的工程叫做“留马头”方便日后建房与侧房相连接,在沿海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做法,如泉州惠安石厝,闽南石厝等。

留马头

石头厝的屋架结构没有沿袭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屋顶梁的作用同传统木构架的檩条相同,用来支撑椽子和屋瓦。

具体步骤:首先铺设椽子,由木工完成,椽子沿山墙平行方向铺设,每个开间通常为22-26根椽子(左右各11根),通过炒熟的竹钉将椽子钉在梁上。

正中间的椽子称为“子孙椽”,根据民间传统,必须用一整根完整的椽子铺设,代表子孙昌盛。其余的椽子则可以由多根木条接连。

石头厝的梁架在石墙预留的梁洞中(俗称“楼杠洞”),由于树高通常只有4m,因此木梁跨度也只能支撑一个开间。二层楼板荷载较大,所以一般需要17-19根梁,屋顶一般需要15根梁。

梁的数量并非一成不变,主要与承重情况、木梁的粗细和质量有关。

安装屋顶木梁时,先装最中间的梁,根据风俗,进行上梁仪式,上梁仪式各地传统民居建造史上都有出现。

在树种的选择上,石头厝建造一般选择杉木,所谓“千年松木万年杉”,杉木耐久性好,不易断裂,适合做建筑结构材料,木材抗拉能力强,所以在石头厝中常用于梁、椽、楼板等抗拉要求高的构件,以弥补石材抗拉能力弱的特点。

平潭是特殊的海岛地貌,早期植被覆盖率较少,即使近代大量植树造林,但树种较少,生长情况最好的木麻黄,其树桩形状较差,耐久性弱,不适合作为建筑材料,所以平潭民居建造使用的木材大部分都是从闽西山区经海运至平潭。

屋顶

架梁工序后进行屋顶建造,石头厝屋顶采用硬山顶,屋面坡度斜坡率一般为20:7,没有出檐,屋脊和边缘用石块和石灰砌边,外观简单朴实,部分较大的石头厝山墙做成马鞍形或者波浪弧形。

屋面瓦直接铺于椽子之上不设望板,屋瓦用仰瓦和俯瓦相间铺设,底层为仰瓦,仰瓦之间搭接俯瓦,从屋檐向屋脊方向铺设瓦片,形成凹槽和凸糟。

凹槽和凸槽通常都是双层或多层瓦片叠加铺设,凹槽排水,凸槽固定,增强屋顶的抗风性。

最后在俯瓦之间再搭接一层仰瓦,瓦上放放置大小不一的花岗岩石块压住瓦片,防止大风掀翻瓦片。

另外,还有一些石头厝用后墙进行排水,后墙两端做曲线的女儿墙,并在墙底布置排水的孔洞,墙外伸出一条红瓦,用于引导水流,防止水流沿墙面流下使墙体损坏。

石头厝民居立面通常上下对应,左右对称。门窗洞口均在石墙砌筑过程中预留,采用完整条石作为过梁。窗洞窄小,外侧为石窗抵抗强风,内侧为木窗扇增强窗户灵活性。

这种小窗不仅能抵御强风,还能为石头厝组织通风,增强室内的舒适度。

窗框的形式为方形或者拱形,旧时拱券形窗洞是使用石材直接切割成拱形,近代使用红砖发券。部分窗洞上方设一条横向的石条窗沿,防止雨水落入窗台。

除此之外,石头的厨房通常会开镂空的高窗进行内外空气循环,高窗为石雕花纹,直通室外不设窗扇。

石头每个开间都设门,大厅门较宽,门梁用完整的长条石支撑,门框根据屋主的经济条件,或使用完整条石砌,或使用短条石进行拼接搭砌。

石头厝使用木质门扇,连接事先设置的石门轴,可以灵活地开启和关闭。有些人家会在门扇外再设置一个0.6米高的门栏,用不同形状的石门轴固定,白天开启门扇采光,用门栏来隔离室内外。

装饰

石头造型简洁,建造以当地原材料为主,装饰较少。随着近代信息流通,外来民居风格对石头厝装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20世纪50年代后,部分石头受到洋楼文化的影响,在四扇厝的基础上增加外廊和阳台的形式,用一些些简单的装饰语汇来给房子增添美感。

外廊不但能丰富空间,晾晒衣物,还能遮挡太阳直射,调节室温。

外挑的阳台通过从石墙伸出的石梁支撑,石梁在墙体砌筑时就事先预留,有的阳台还会增加石柱支撑,石柱柱头用云状的雀替,相比其他地区民居的雀替装饰,石头的石雀替曲线简单,造型纯粹,是极具地域特色的一种石装饰。

栏杆也是装饰最多的一个构件。石头厝一般采用石栏杆,造型简单朴实,部分石栏杆会打造一些石花纹作为装饰,还有一些石头出现近代洋式,例如花瓶栏杆,说明外来的装饰元素对平潭建造产生了影响。

文化习俗尺寸数字

石头厝的建造技术中,蕴合很多民间习俗和文化,其中最主要的个就是尺寸模数。

平潭民间对于数字尺寸的意义尤为看重,不同的数字代表了不同的吉凶。旧时建造石头厝时,根据鲁班尺流传的“财、病、离、义、官、劫、害、本”八个尺寸进行推算,以.0.18尺(每尺30厘米)为基本模数,推测出符合建造的吉凶尺寸。

民居建造通常取“财、义、本”三个字,寺庙和官邸取“官”字,同时还要避“害”字。八字尺寸对平谭当地建造影响深远,直到21世纪,大部分自建宅还严守着八字尺寸的习俗。

胶结材料运用

在没有砂浆的时期,石头厝靠砌筑原则搭接,借助石块之间的摩擦力来维持稳定性。

后来使用黄泥来作为粘结材料,取材方便,经济成本低,但粘结能力有限。

后又开发了蛎灰作为粘结材料和涂料但蛎灰烧制工艺复杂,人工成本较高。

直到近代水泥砂浆的普及,石头才得到了最适合的胶结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蛎灰在沿海石砌建筑的建造历史上都出现过,如浙江和闽南沿海一带。

《天工开物》第十一卷《燔石石灰》中记载:“凡温、台、闽、广海滨、石不堪灰者,则天生蛎虫豪以代之。”说明在明末以前,沿海省份就已经制造蛎灰。

蛎壳的制作原理是碳酸钙煅烧变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再用氧化钙遇水生成氢氧化钙制得。

平潭工匠制作蛎灰首先将蛎壳煅烧生成蛎灰(主要是氧化钙),并放出大量白烟(二氧化碳),蛎灰加水后调成浆,用石椿臼锤打抹细,在平潭石头厝建造中,蛎灰不但会用作胶结材料,还会用做建筑外表面防水涂料。

“建构”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kton”其原始翻译为木匠或者建造者的技艺。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建构”是指材料、结构、构造方式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建构”是连接的艺术,是建造的诗学。

建构的意义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自我更新和转译,归根结底是讨论建造问题的理论,因为属于诗学,就不单纯的属于纯技术的问题,它与艺术、人文、历史、情感、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参杂在一起。

地形与建构是建构理论重要部分之一,地形从建造活动的源头开始介入,研究建筑如何在特定地形下,形成相应的空间、结构、材料、构造方式,地域民居的研究,本质就是探索民居在地域中恒久的在地性因素。

乡土民居真正的意义,体现在它内涵的本土地形的人文特质,这些特质决定了建筑的形式和特点,并从精神上紧密联系着当地居民生活模式和文化。

地形对乡土构建的真正意义,是用更高的角度去挖掘民居的在地性因素,并应用到当地生活的具体层面,让建筑重归精神层面,用空间和建筑的形式重塑乡村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精神。

现如今,平潭各地的石头厝聚落面临着建筑多样性和聚落空心化的问题,各个时期的民居类型集中在一个区域之中,各种现代建造手法被居民自行的赋予在石头厝上,对石头厝聚落的风貌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而少数风貌统一的聚落,由于功能性差,条件落后,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造成了聚落空心化的现象,另外还有大量大石头厝由于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导致整体结构破坏,失去了居住功能……

不应以被赋予文物对待方式对待乡土建筑而应加强其以多样化的形式参与当代生活的进程是保留乡土建筑的视觉风貌与乡土建筑本身在地性的根本意义。

当下平潭岛的开发热潮中,越来越多的石头厝面临着开发与保护的契机,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