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能说出这样一段话的君主,可以说是一个心胸宽广,海纳百川的皇帝了。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人镜关系千古流传,可以说是一段佳话。但就是这么一段佳话,欺骗了太多太多的人。其实,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听得进魏征的唠叨,完全是因为李世民要树立一个英明君主的形象,以摆脱他玄武门之变得位不正的污点。在魏征死后的不到一年,李世民在回想与魏征的相处过程中,越想越气,然后就命人将魏征的墓碑毁去,同时还撤销了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事,削掉魏征的国公爵位。魏征影视剧形象李世民在魏征死后,如此苛待于他,这又是为何呢?不是君明臣贤吗?其实没有什么君明臣贤,有的知识君主对臣子的忍让,以及君主需要沽名钓誉。李世民之所以命人将魏征的墓碑毁去,完全是为了泄愤,魏征让李世民不爽久已。魏征不与李世民一头在刚开始的时候,魏征是瓦岗寨的人,李密投降李唐后,魏征就成为了李建成的手下。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夺太子之位期间,在为李建成出谋划策的魏征几次三番让李建成把李世民杀了,以绝后患。这些事情李世民都是知道的,在玄武门之变成功后,魏征被收押,李世民本来是想将魏征杀掉,已报弑己之仇。李世民蜡像但奈何,魏征身为瓦岗寨中人,李世民手下中就有三人是魏征以前的同僚,纷纷求情。李世民思量良久,决定对魏征网开一面。但这个魏征又是一个倔脾气,在收押期间,处处与李世民为难,与李世民对着干。李世民也好这一口,认为魏征铁骨铮铮,如果自己善待魏征,那自己将会在世人中取得一个明主的好名声。于是,李世民就下令将魏征给释放了,同时还让他做了御史头头。魏征道德绑架李世民被释放出来的魏征也知道李世民的打算,他自己也想这么做,君臣两人在默认的情况下开始了暗中对弈。魏征是让李世民怎么不爽怎么来,李世民是在怎么不爽也要接受。于是,李世民苦难的日子就从魏征被释放的时候开始了。特别是到了晚年,李世民有些安于享乐,魏征在这个时候不断朝着李世民开炮,炮火还十分猛烈,李世民也拿魏征没有任何办法,好多“好事”都被魏征给破坏掉。李世民影视剧形象李世民巡视洛阳,入住行宫,嫌弃行宫中的摆设和菜色,将行宫总管数落了一通,魏征跳出来了,危言耸听,说唐太宗这么一弄,就有如隋炀帝,离亡国不远,李世民憋屈道歉;高句丽晋献美女,魏征又跳出反对,说有了美女,太宗就会远离政事;李世民想要纳妾,太宗再一次跳出来强烈反对;李世民最喜爱的长乐公主嫁人,敕令有关部门将嫁妆多加一倍,魏征跳出来说不符合礼仪。魏征每一次都和李世民唱反调,偏偏这些反对李世民的观点都有理有据,想要名声的李世民又无从反驳,所以李世民非常生气,但又无可奈何,只好憋在心里。李世民放纵魏征魏征之所以能处处和李世民唱反调,也是李世民放纵的结果。前文就说道了,李世民需要有魏征这样一个谏臣来塑造自己的名声。所以,在魏征每一次进谏的时候,李世民总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纳谏。魏征没进谏成功一次,成就感就强烈一分,于是进谏的动机就愈发强烈。甚至到了最后,魏征是每天都会在李世民的面前唠叨,说李世民这个不对,那个不妥。这换做谁谁都会被烦死吧,李世民也一样,但自己种下的果,含着泪也要吃完。魏征雕像李世民的放纵让魏征的这种进谏行为越来越频繁,导致的就是李世民对魏征的怨气也越来越重,这为后来李世民毁去魏征墓碑埋下了巨雷。魏征举荐错了人李世民毁去魏征墓碑的导火索是太子李承乾的造反。太子李承乾之所以会造反,除了是因为李承乾压力过大外,最大的原因就是侯君集的教唆。而侯君集又是被魏征推荐到李承乾身边的,并且还越位推荐侯君集为宰相。但最终导致的却是李世民父子兵戎相见。李世民在事后想了想,这一切的一切居然都是因为魏征这个家伙儿。于是,李世民心绪大乱,做出了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下旨解除衡山公主与魏征儿子的魏叔玉的婚约,并且将魏征的墓碑给毁去。李世民之所以会这样,完全是因为魏征在生前给李世民留下了太多不良情绪,早先与自己作对,要自己的命;后来又让自己特别不爽。这些不良情绪就像是一颗颗雷,在某一天,这些雷被引爆了,魏征的墓碑也就遭了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