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魏征只做良臣,不做忠臣 [复制链接]

1#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http://www.xxzywj.com/m/

怎么用魏征呢?李世民一直没有想太好。

论才华,魏征虽然出类拔萃,可还谈不上领袖群伦,给他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政治地位,有点抬举他了。要说性格呢,魏征耿直,为人不惧强暴,李世民不怕他和别人结党营私,把他提拔为贴身近臣,肯定能烦死人,可要是用得好,确实也能起到规劝的作用。

武德九年()九月,李世民升级为皇帝,魏征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从太子府詹事主簿升级为谏议大夫(正五品)、钜鹿县男。与此同时,李世民还有一道旨意,让魏征立即前往河北安抚局面,授予便宜行事之权。

据史料记载,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最不放心的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散落在各地的旧部亲信,朝廷虽然下发了赦免他们无罪的诏书,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敢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李世民去裁决,也不是每个人都乐意投降李世民。

对李世民来说,如果让秦王府的人出面招降,说不定会闹出什么风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太子府的魏征出面,顺便考察一下他的忠诚度和能力。

魏征行进到磁州(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时候,刚好碰到朝廷的军队押送李建成的亲信李志安、齐王府的护军李思行前往长安。

魏征:“嘿,你们这是干什么呢?”

押运将军:“奉旨意,押送逆党成员回长安受审!”

魏征:“你才是逆党,你全家都是逆党!我奉命出使的时候,朝廷已经下旨赦免了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属官。如今,你们大摇大摆地押送李思行等人返回长安,岂不是让旁人对朝廷的政策产生怀疑吗?就算陛下再派遣安抚的使者,谁又会相信他呢?你们还是将这两个人放了吧!”

按理说,魏征有便宜行事之权,不需要向李世民中途汇报,可他处理完此事之后,专门写了一道奏折,将此事的过程和他的想法告诉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拿着魏征的奏折,越看越高兴。魏征手里拿着尚方宝剑,却还不忘记给老板汇报工作,说明他懂职场的规则,是个讲究的人。魏征能够为大局着想,说明他已经淡忘了李建成幕僚的身份,这才是国之栋梁,而非人臣私器啊。

随后的日子里,李世民经常将魏征召入太子宫谈话。

魏征一肚子的才华,可惜没遇到明主,如今李世民给了他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且对魏征提的建议和要求无不应允,这让魏征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兴致高昂。据史料记载,半年的时间内,魏征给李世民提的建议便超过了两百条。

这简直就是个丧心病狂的话痨啊。

没办法,李世民刚刚掌权,朝廷内外乱作一团,大小事务杂乱无章,李世民想要有一番作为,必须依靠魏征这样的“思想家”。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征战不已,人口损失极为严重,李世民上台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兵源匮乏。问题是,李世民想要打东突厥,又不得不提前做出战略部署啊,封德彝给李世民提了个建议:“朝廷不需要和以前一样,只征召年龄在18岁以上的人,凡是家中次子身体强壮的人,均可以入军听用。”

魏征听说之后,立即进宫劝阻,就是不准李世民签署敕令。

李世民怒了:“魏征,你给朕说清楚,那些身强体壮的人都是奸诈之人,他们为了逃避兵役谎报了年龄,朝廷这样征召有什么不可以?”

魏征毫不客气,话锋直指李世民:“陛下!天子用兵,不在乎兵力的多少,在乎御兵之人是不是得法。说白了,如果御兵之道很好,现在所征的强壮之人就够用了,哪里需要这么多的闲人?”

李世民不明觉厉,一时语塞。

李世民心想,一向吹嘘自己用兵如神,如果反驳魏征的观点,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如果承认魏征的话有道理,这往后的日子可不好过啊。

事实上,李世民正在考虑如何回答的时候,魏征已经快速转换了话题。他把这件事引申到李世民的诚信问题,开始在人品上对李世民进行了敲打。

魏征:“陛下,您即位之时就说以诚信御天下,想让天下百姓也和您一样诚信,可是现在呢?这还没做几天皇帝,就失信了好几次啊。”

李世民是个骄傲的人,听到魏征抨击自己的人格,显得有点错愕:“魏征,你给朕说清楚,朕那里失信于人了?”

魏征:“您即位的时候,是不是说免除百姓拖欠国家的赋税和债务?”

李世民:“是啊,朕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魏征:“非也!有关部门认为,老百姓亏欠秦王府的财物,并不属于国家的财物,因此仍旧在征求索取。问题是,陛下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的财物不是官家之物,那又是什么呢?”

李世民顿时语塞。

魏征才不管李世民的心情,继续在下面噼里啪啦说了一堆。

李世民差点气乐了:“魏征啊,朕以前对你的感觉就是非常固执,觉得你不会处理朝政,不过现在看来,你确实还是有点儿能耐的。居然能把国家大事说得头头是道,不错,确实是这样,如果政府的号令不明确,底下的百姓确实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朕的过错非常大啊!”

李世民:“既然这样,朕就收回成命,另外赏赐你一个金瓮吧!”

说白了,在李世民的眼里,魏征的特长是耍耍嘴皮子,搞搞诡辩,李世民这才给他封了个谏议大夫的头衔。不过此次事件之后,李世民的态度开始转变了,魏征不仅嘴上功夫好,对国家大事的见解还非常独到,这人必须得重用!

贞观元年(),李世民下诏:封魏征为尚书左丞(《资治通鉴》写的尚书右丞,《旧唐书》等写的尚书左丞)。

写到这里,得稍微普及一下唐朝初年的官职级别了。

总而言之,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是最高的权力机构,三大部门的一把手是名副其实的宰相。虽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给人的感觉是中书省是最牛的,尚书省只不过是干活的,可事实并非如此。

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官居正二品。因为李世民做过尚书令,所以后来直接取消,再也没有人荣获这样的高位。

尚书左右仆射:官居从二品;尚书省的最高长官。

尚书省各部尚书:官居正三品。

尚书省副手,尚书左丞:官居正四品上。

尚书省副手,尚书右丞:官居正四品下。

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官居正三品。

中书省的副手,中书侍郎:官居正四品上。

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官居正三品。

门下省的副手,门下侍郎:官居正四品上。

官场的规矩是官大一级压死人。

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到了尚书省,也不过和各部的尚书大人平起平坐,从地位来看,尚书省的实际地位要比中书省和门下省稍微高一些。尚书左丞是正四品上,而且是尚书省大老板的副手,已经算是储备宰相了。

当时,房玄龄、杜如晦这种级别的人都还没有混到尚书省,魏征却能以火箭般的升迁速度混到尚书左丞的位置,这让朝中不少人都眼红得很。当然,一个人的升迁速度高于所有人的时候,肯定会受到别人的猜忌。

这不,魏征刚刚升了官,还没开始做事呢,就有人给他上眼药了:状告魏征私自提拔自己的亲戚为官!李世民前脚刚刚提拔了魏征,后脚便出了这档子事,他的心情自然不太好,因此责令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

温彦博调查之后,得出了明确结论:魏征是清白的。

李世民心知肚明,这是有人在背后捣鬼,不管是出于保护魏征的目的,还是免得自己识人任贤的英明受损,李世民都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魏征:“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

如果是一般的臣子,肯定要趁机表示一下对皇帝的感谢,顺便立个保证,以后坚决不会再发生这种事儿!

遗憾的是,魏征真的不是这种套路。前来传旨的宦官刚刚离去,魏征便穿上了官服。心想:李世民这孩子,真是一天不教训,就敢蹬鼻子上脸啊!

魏征:“陛下,臣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哇。”

李世民有些莫名其妙,这又是来的哪一出啊?

魏征:“臣请求陛下,要让臣做一个良臣,而不要做忠臣。”

李世民倒是很感兴趣,询问魏征什么叫作忠臣,什么叫作良臣。

魏征不疾不徐地说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君臣能够共享富贵尊荣,是为良臣;当着皇帝的面苦谏,却得不到皇帝的重视,以至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

李世民最喜欢研究君臣关系理论了,魏征的发言让他耳目一新、振聋发聩,当即兴奋的不成人样,口头表扬不说,还给魏征送了五百匹绢,以资鼓励。

魏征出山之前,在道观里学习纵横之术,说话的功夫相当了得。做了李世民的臣子之后,魏征慢慢摸索出了一个说话的套路:先说他的理论,占据道理的制高点,然后再说皇帝的做法不符合他的理论。道理都是天下通用的,魏征的这个套路,别说李世民无法反驳,就连同事们也无力反驳。

李世民很喜欢研究历朝历代的君主,有一次,他读到隋炀帝的文集,觉得感悟很多,于是把朝臣们叫进宫中,打算开个读书会。

李世民:“爱卿啊,朕翻看了《隋炀帝集》这本书,才知道隋炀帝的学问竟然如此了得啊。他也知道尧、舜二人的许多故事,对夏桀和商纣两个亡国之君也有一些论述,可他后来为什么也做了亡国之君呢?”

魏征把这些故事背得滚瓜烂熟,于是当仁不让地说道:“皇帝嘛,即便是圣人,也要听从别人的劝谏,只有这样文臣才能够贡献智慧,武将才能死心塌地地卖命。隋炀帝这个人恃才傲物、刚愎自用,一直以来就瞧不起下面的人,所以大事小事都由自己决定,亡国都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如果要搞个贞观朝的谏言次数表,魏征绝对排第一,而且第二名与之相距甚远。这么多的谏言,如果说每一条都是大道理,每一条都是对的,恐怕也没人会相信,魏征的特点是逢事必谏!

有一次,魏征告假去祭扫祖墓,回来之后,竟然发现李世民没去外面游玩,于是好奇地问道:“陛下,大家都说陛下想要巡幸终南山,外面的仪仗队都已经严阵以待,可您最后却又没去,这是怎么了?”

李世民苦笑道:“爱卿啊,朕起初确实有这个打算,可又害怕你来叽叽歪歪,所以中途就改变主意了。”

还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上好的鹞鹰,于是带着它在后花园玩耍,正玩得兴起的时候,远远地瞧见魏征朝这边走过来了。李世民明白,魏征又要来给自己上课了,他又不好把鸟给丢掉,只好藏在怀里,打算等魏征离开后再处理。

魏征估计也看到了李世民的鸟,他又不好意思逼李世民把鸟交出来,为了让李世民长点儿记性,魏征站在那里口若悬河,从朝廷大事讲到百姓的小事,从上古的帝王讲到前朝的皇帝,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魏征便大摇大摆地出宫去了,留下李世民在那里抚摸着死在怀里的鹞鹰。

李世民讨厌魏征吗?

客观地说,贞观初期,李世民需要魏征这样的谏臣时刻规劝他。李世民以不光彩的手段从李建成手中夺得江山,无论是别人要求他干好这番事业,还是他原本就想要开创一番盛世,魏征这样的人都是他最需要的。

魏征的善谏和李世民的海纳百川,确实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

不过,人都是会变的。李世民有时候想听谏言,有时候也想别人顺着他的意思来,魏征呢,有时候进言是为皇帝着想,有时候是为自己的名声着想。

贞观初期,李世民很支持魏征,魏征便越来越得劲,不仅对朝廷大事发表议论,还把自己的嘴伸向了李世民的后宫。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有一个女儿叫李丽质,聪慧美丽,人如其名。李世民封她做了长乐公主,准备嫁给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敕令有关部门在准备嫁妆的时候,要比皇姑永嘉长公主(李渊的女儿,李世民的妹妹)多一倍。

这本来是皇帝的家事,你爱给多少嫁妆就给多少,毕竟都是自家人。

有趣的是,魏征看不下去了,他跑到李世民跟前说道:“过去汉明帝想要分封皇子采邑,认为他的皇子不能比先帝的楚王和淮阳王多,因此只给了一半的标准,如今公主的陪嫁比长公主多一倍,岂不是和汉明帝的意思相差太远吗?”

说白了,魏征的案例真的没有任何说服力,汉明帝干吗的,和李世民干吗有半毛钱的关系吗?魏征的强盗逻辑就是:前人已经这样干了,你就应该学着他。

魏征心机深沉,他看准了李世民想做千古明君的心态,既然是明君,那就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果不其然,李世民非常同意魏征的看法,并且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了长乐公主的母亲长孙皇后。

皇后素来贤惠,听李世民讲了这番话,感慨道:“我总是听陛下称赞魏征,一直以来都不知是什么缘故。如今魏征居然拿古人的典故来说事儿,以此来抑制君王的私情,这真是辅佑陛下的栋梁大臣呀。我与陛下是多年的结发夫妻,每次讲话还都要察言观色,不敢轻易冒犯您的威严。何况大臣与陛下较为疏远,还能如此直言强谏,陛下不能不听从其意见。”

长孙皇后请求李世民派宦官去魏征家中,赏赐了四百缗钱,四百匹绢。并且给他带话:“听说您十分正直,今日得以亲见,所以赏赐这些。希望您经常秉持此忠心,不要有所迁移。”

长孙皇后的赞赏就像一针管鸡血,直接注入了魏征的神经中枢。

李世民采纳魏征的谏言,并不代表他没有七情六欲,有时候魏征不合时机的谏言真的让他很恼火。据史料记载,在李世民和贞观名臣的努力下,大唐的经济社会开始有了起色,朝中不少大臣都劝李世民前去泰山封禅。

贞观六年()正月,朝会的时候,文武大臣再次提起了这个话头,李世民也颇为得意,没觉得这个提议有什么不妥。

不过,李世民还是假装推辞了一番:“你们都认为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所谓呢?想当年,秦始皇行封禅大礼,而汉文帝却不封禅,后代也没觉得文帝的贤德不如秦始皇啊!既然是侍奉上天,又何必要去泰山之顶封筑几尺泥土呢?”

李世民的话很清楚,自己虽然不是秦始皇那般开疆拓土,千古留名的人物,可也不会比汉文帝差,他也想侍奉上天,疑虑的是有没有必要去泰山。

群臣闻弦歌而知雅意,于是接连上奏,力劝李世民前往泰山封禅。

李世民:“嗯,既然这样,那就依了你们吧!”

这种场合,魏征不跳出来说几句,岂能对得起他的谏臣的名号?

魏征:“陛下,万万不可行封禅之礼啊!”

皇帝和大臣都已经愉快的决定了,居然还有人敢反对?

李世民:“魏征!你不想让朕去泰山封禅,是认为朕的功劳不够高吗?”

魏征:“陛下功比天高!”

李世民:“朕的德行不厚?”

魏征:“厚!厚得很!”

李世民:“大唐不安定吗?”

魏征:“安定!”

李世民:“四方夷族尚未归服吗?”

魏征:“已然归服!”

李世民:“老百姓不富裕吗?”

魏征:“富裕!”

李世民:“哼!那祥瑞没到吗?”

魏征:“已经到了!”

李世民:“那你为何要反对朕前去泰山封禅?”

魏征:“陛下,隋末大乱之后,户口仍旧没有恢复,国家府库还很空虚。如果陛下前去泰山,阵势必定隆重,国家难以承担啊!就算陛下免除百姓的徭役,大唐的元气也要好几年才能恢复,希望陛下慎重考虑!”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这番话,心里恨得牙痒痒。这一次,他没有按照惯例夸魏征说的好,或者给他赏赐点儿金银珠宝啥的。李世民还是想去泰山,可碰巧遇到黄河沿岸河水泛滥,大批的州县遭殃,这才按下泰山封禅的想法。

李世民讨厌魏征吗?讨厌!

李世民认可魏征吗?认可!

李世民想做留名千古的君主,就必须承受道德的绑架。

有一次朝会,李世民不知道为啥事儿,又被魏征数落了一顿,而且是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丝毫没有反驳的余地。罢朝后,李世民怒气冲冲地返回后宫,对长孙皇后咆哮道:“魏征这个乡巴佬,朕以后一定要找机会杀了他!”

长孙皇后有点莫名其妙:“陛下为何会发怒?”

李世民:“魏征这小子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羞辱朕,简直是丧心病狂啊!”

长孙皇后明白,要给李世民说大道理是不行的,于是唤了一声正装,随后站在庭院之中给李世民祝贺。

李世民:“皇后,你这是搞什么?”

长孙皇后:“陛下,臣妾听说只有千古名君出现的时候,大臣才会如此忠贞直言,臣妾这是祝贺陛下啊!”

李世民有了台阶,又被自己的女人夸了一顿,瞬间转怒为喜。

李世民并不是刻意为了纳谏而容忍魏征,贞观一朝,敢向李世民提建议的大臣不在少数,只不过魏征的业绩比较突出而已。

说白了,李世民和魏征很像是黄盖和周瑜,在谏言事业上,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只是有时候挨得打太频繁,力度太大,李世民也会闹点儿情绪。不过,李世民的心胸确实宽广,能够接纳臣子的不同意见,并且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也正是因为他的虚怀若谷,大唐的政治风气才会慢慢清明。

有这样贤君名臣,贞观盛世的到来也不足为奇。

文/九皋寒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